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寿

中文学名:寿

结构:合体字,左上包围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造字法造字法

统一码:基本区 U+5BFF

仓颉码:QKDI

五笔:DTFU

总笔画:3+4

寿(拼音:shòu)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早期金文 ,其本义为活得长久,引申2020-06-11转指生命持续的时间。[1] 又引申作动词用。寿又指中年和老年人的生日。寿也做婉辞,用于安葬死者所用的物品。[2]

目录

文字溯源

形声字。图1的金文"寿"字是上下结构,上部以一个老人的形象表意(图A):下部是"田畴"的"畴"字的初文(图B),其古字形弯曲的田垅形,于此用来作为"寿"字表音的声符。西周金文、《诗经》等传世典籍,皆用为长寿之义,长寿是寿字的本义。

有一些文的下方多加了一只表示手的"又"(图4);还有一些左下方多加了一个"口",为《说文》篆文和汉印所本;也有同时加上"口"和"又"的。"口"可能表示酒杯,"口"与"又"结合表示举杯向老人献酒祝其长寿,这一字形一直留传至秦简和汉代帛书文字中。

经战国一直到汉代简帛文字,又到东汉简牍文字,都常见此结构寿字,现代繁体字寿字形体就是从汉代隶书而来。汉代以后,"又"写作"寸"。

大约从唐代开始有了印刷书籍之后,采用从口从又之寿字形体为正体,其他形体结构的寿字就不再通用了,只有从汉隶而来的寿字留传下来。现在通行的简化字寿字,在敦煌汉简中已有雏形,写作图C;到了唐代 敦煌遗书中的寿字已经与现代简化字寿字相同。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老部】殖酉切(shòu)

久也。从老省,෎声。

说文解字注

久也。

段注:久者,从后灸之也。引伸为长久,此用长久之义也。

从老省,෎声。

段注:෎见口部。今篆体作୵,误。殖酉切。三部。

广韵

殖酉切,上有常 ‖寿声幽1部(shòu)

寿,寿考。又州名,楚考烈王自陈徙都寿春,号曰郢,秦为九江郡,魏为淮南郡,梁为南豫州,周为扬州,隋平陈为寿州。亦灵寿,木名,生日南。又姓,王莽兖州牧寿良。又汉复姓,前汉燕王遣寿西长之长安。苏林云:"寿西,姓也。"又承咒切。

【校释】①考烈王,原作"孝烈王",据钜宋本、四库全书重修本及《史记·楚世家》改。郢,原作"郡",据钜宋本、巾箱本及《史记·楚世家》改。

承咒切,去宥常 ‖寿声幽1部(shòu)

寿,寿考。

康熙字典

【丑集中】【士部】 寿·康熙笔画:14 ·部外笔画:11

古文:擃、擂、୵、෎

《唐韵》《集韵》并承咒切,音绶。《说文》:久也。凡年齿皆曰寿。《书·君奭》:天寿平格。《诗·大雅》:作召公考,天子万寿。《左传·僖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注: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董子《繁露》:寿者,酬也。寿有短长,由养有得失。《前汉·王吉传》:心有尧舜之志,则体有松乔之寿。

又以金帛赠人曰寿。《史记·刺客传》:严仲子奉。黄金百镒,为聂政母寿。

又星名。《尔雅·释天》寿星,角亢也。注: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

又地名。平寿,卫下邑。《左传·昭二十年》:卫侯在平寿,寿州古淮南,春秋吴楚陈蔡之地,战国并于楚,考烈王迁此,曰郢都。灵寿,古中山邑。《史记·魏世家》:乐羊拔中山,文侯封之灵寿。

又汉寿,亭名,在蜀严道。曹操以关羽为汉寿亭侯。

又山名。《史记·五帝纪》:舜作什器于寿山。

又寿山在福州侯官县,产文石,可为印章,五色具备,惟艾绿色者少。《宋·黄干诗》:石为文多招斧凿。

又水名。寿水,在太原寿阳县,其源有二:一出要罗村,一出颉讫村,合流入于洞涡河。

又木名。灵寿木,可为杖。《山海经》:灵寿实华。《吕氏春秋》:寿木之华。

又姓。吴王寿梦之后。

又常寿,复姓。

又《广韵》殖酉切。《集韵》《韵会》《正韵》是酉切,并雠上声。《诗·幽风》: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按https://hanyu.baidu.com/zici/s?query=%E5%AF%BF&srcid=28232&wd=%E5%AF%BF酒寿俱有韵,朱子作叶音,非。《正字通》:受授皆有上去二音,诸韵书分载有、宥二韵,寿字亦然,非。寿读若受,专属上声,读若授,专属去声也。[3]

视频

楷书寿字示范

寿字挂件 手工串珠教程 DIY编织教学视频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