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封开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封开县地处粤西边陲,西江经济走廊的中部。东面与德庆县毗邻,南面与郁南县接壤,东北面与怀集县相连,西北面与广西苍梧梧州市贺州市交界。封开县素有“两广门户”之称,是通往“珠三角”及大西南的“咽喉”之地。

封开县通用粤语,而它也是粤语的发源地。 古广信作为岭南的首府长达400年,珠江文化经汉化而形成,起源于古广信。[1]

地理环境

位置

封开县境内位于北纬23°13'~23°59',东经111°21'~112°02'之间,北回归线经过封开县,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之称,总面积为2723.43平方公里,地形呈东北—西南斜长形分布。山峦起伏连绵,属典型的丘陵地带;地势大体为东西两侧高,东部多高山峻岭,最高的七星岩顶海拔高度达1274.4米,西部则多延绵起伏的丘陵,北端开口、南端闭塞、形成凹字槽状地貌。县内河流纵横交错,西江、贺江贯通全县,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气候

封开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480.0毫米,降雨量分布大致呈南部略少,北部稍多;年降雨量的分布极不均匀,干湿季节明显,大体上夏半年多、冬半年少,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占年总雨量的77%,是一年中的雨季;进入第四季度降雨量锐减,仅占全年总雨量的8.5%,第一季度比第四季度降雨量稍有增加,占全年总雨量的13.8%。最多年雨量为1997年达2134.0毫米,最少年雨量为1977年仅937.8毫米。

封开县气候温暖,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20.9℃,其中最暖的1998年、年平均气温为21.9℃,最冷年的1976年、年平均气温仅为20.1℃。一年中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1.6℃,最暖的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8.4℃;全年无霜期长达320天,有霜期仅为45天。封开县极端最高气温高达39.4℃、出现在1989年7月17日;极端最低气温为-3.4℃、出现在1963年1月15日。

封开县的年光照资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54.5小时。年内各个月间的光照差异甚大,最小的2月份只有67.9小时,最多的7月份达217.9小时。[2]

历史沿革

古代封开是岭南最早的首府,是粤语的发源地,在秦汉时期就是沟通岭北岭南的交通要道,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最早的交汇点,是汉代海陆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对接点。

先秦时期,肇庆属南越[1]。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庆部分地域属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会县,辖区包括现在的四会、广宁、怀集等市县的全部或部分,隶南海郡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赵佗及其后的南越国,都与汉朝一样实行郡县制。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南越灭,遂定南越地苍梧郡及广信、封阳等县。封川属广信县,开建属封阳县。

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

晋元熙二年(420年),分广信县地置封兴县。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富林县、铜陵县隶勤州。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

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分广信县地置梁信郡及梁信县;普通四年(523年),兼置成州,梁信县未郡治。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梁信郡,改成州为封州。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肇庆府为肇庆路,置总管府,隶广西道(二十九年改隶广东道)。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复称肇庆府,隶广东布政使司。

清初沿明制。肇庆府为广肇罗道治所,隶广东省。

1949年11月6日,开建县解放。同年11月23日,封川县全境解放。

元朝时候,属于湖广行省境内,一直到1951年,划给广东代管。

1951年3月底,封川、开建合署办公。地点在封川县城。

1953年1月底,恢复原两县建制。

1958年5月,封川、开建两县再度合署办公,县治地江口。

1958年11月1日,两县再度分开。开建县与怀集县合并为怀建县(1959年1月改称怀集),县治地怀城;封川县与德庆县合并为德封县,县治地初在江口,1959年迁德城。

1961年4月,封川从德封县分出,开建从怀集县分出,设置封开县制,之地江口。

2000年,封开县辖18个镇。总人口385692人,各镇人口:江口镇 55965江川镇9446 白垢镇 11557大洲镇13701 渔涝镇 16711 七星镇 4443 连都镇 22498杏花镇23896 罗董镇18836 长岗镇 20794平凤镇15146 南丰镇 58603 渡头镇 16091大玉口镇11845都平镇10027金装镇32310长安镇28702 河儿口镇 1512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封开县辖18个镇(江口 南丰 长安 金装 白垢 莲都 渔涝 七星 杏花 罗董 长岗 平凤 大洲 都平 渡头江川大玉口 河儿口),193个村委会、21个居委会。

2000年,封开县辖18个镇:江口镇封川镇长岗镇平凤镇江川镇大洲镇白垢镇罗董镇杏花镇渔涝镇七星镇莲都镇都平镇大玉口镇渡头镇南丰镇金装镇长安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封开县总人口385692人,其中:江口镇55965人,江川镇9446人,白垢镇11557人,大洲镇13701人,渔涝镇16711人,七星镇4443人,连都镇22498人,杏花镇23896人,罗董镇18836人,长岗镇20794人,平凤镇15146人,南丰镇58603人,渡头镇16091人,大玉口镇11845人,都平镇10027人,金装镇32310人,长安镇28702人,河儿口镇15121人。

2002年,封开县辖江口、南丰、长安、金装、白垢、莲都、渔涝、七星、杏花、罗董、长岗、平凤、大洲、都平、渡头、江川、大玉口、河儿口18个镇,共有193个村委会、21个居委会。

2005年,封开县辖江口、南丰、长安、金装、白垢、莲都、渔涝、杏花、罗董、长岗、平凤、大洲、都平、江川、大玉口、河儿口16个镇。

2009年末,封开县面积2723平方千米,辖16个镇,21个居委会、178个行政村。县政府驻江口镇河南开发区。[3]

资源

封开县风光

封开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石头、木头、水头”最为突出。森林覆盖率达72.7%,年产松脂2万多吨,为中国县级之冠;境内水资源丰富,河流年径流量1456.1亿立方米,封开县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16万千瓦,年发电量5亿千瓦时,是中国第一批100个实现农村电气化县之一,封开县水电装机容量达14.33万千瓦,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党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尤以广东名鸡“杏花鸡”、“中华名果”封开油栗等最负盛名。

封开县境内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有33种,主要有金、银、铁、锰、铜(钼)、水晶、石膏矿、花岗岩、石灰石等。其中花岗岩30亿立方米,大理石15亿立方米,石灰石300亿立方米,铜(钼)矿探明储量价值超5000亿元。矿产开采行业前景广阔。

封开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总面积405.8万亩(不含省市属林场,下同),其中林业用地311.8万亩,有林面积297.3万亩,绿化率95.3%,森林活立木总蓄积904万立方米,居广东省前列。其中乔木林面积291万亩,蓄积890万立方米。在乔木林面积中,杉木6.65万亩,蓄积33万立方米;马尾松112.3万亩,蓄积364万立方米;湿地松1.95万亩,蓄积9.33万立方米;国外松1.46万亩,蓄积0.02万立方米;桉树26.64万亩,蓄积46.88万立方米;黎蒴23.3万亩,蓄积44.93万立方米;荷木0.81万亩,蓄积2.7万立方米;它软阔叶树48.7万亩,蓄积122万立方米;它硬阔叶树6.89万亩,蓄积47.85万立方米;针叶混交林7.04万亩,蓄积30.2万立方米;针阔混交林33.8万亩,蓄积123.75万立方米;阔叶混交林14.1万亩,蓄积64.9万立方米;经济林7.25万亩,蓄积0.48万立方米。1986--2001年,封开县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和“中国松脂之乡”荣誉称号。2005月12月,被广东省省政府授予“广东省林业生态县”荣誉称号。

生态环境

封开县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龙山、斑石、千层峰、十里画廊、黑石顶、贺江等景区驰名中外,是中国唯一以县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封开县有虎鼻山、塔山、都平、大冲水库、七星河水库、麒麟山、白垢7个森林公园,面积312652亩。

封开县建立省级生态公益林77.15万亩;建立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110825亩。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9302亩,有植物2000多种,野生动物200多种,昆虫类900多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大桫椤、黑桫椤、封开蒲葵、封开莲座蕨、封开三宝木、黑石顶杨梅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云豹、蟒蛇、巨蜥、穿山甲、白鹇等。

七星顶市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1523亩,有维管束植物1300多种,野生动物700多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穗花杉、竹叶松、福建柏、金毛狗、桫椤、黑桫椤、观音座莲、紫背天葵等,以及珍稀濒危动物蟒蛇、穿山甲、小灵猫、白鹇、雀鹰、松雀鹰等。[4]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封开县辖16个镇,分别为江口镇、南丰镇、长安镇、金装镇、白垢镇、莲都镇、渔涝镇、杏花镇、罗董镇、长岗镇、平凤镇、大洲镇、都平镇、江川镇、大玉口镇、河儿口镇。

交通

封开县素有“两广门户”之称,是珠三角地区通往大西南的“咽喉之地”,水陆交通便利,国道321线和省道266线以及西江黄金水道贯穿境内,2010年6月封开西江大桥与广梧高速连接线通车后,封开将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生活圈。

经济概况

综述

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46.23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7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48.35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55.09亿元,增长4.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565元,同比增长4.8%。

2016年,全县三大产业比例29.3:33.1:37.6,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1.0%、23.3%和35.7%。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5%,比上年减少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3%,低于第一产业贡献率26.7个百分点。

201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7%。食品烟酒、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分别上涨4.7%、1.8%、1.2%、1.9%、8.4%和7.8%;居住、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2.1%和3.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重工业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9%;分行业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分别下降2.4%、2.6%、2.4%、0.5%、6.9%、1.6%、1.2%;金属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分别上涨0.2%、1.7%和0.4%。

2016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521人,比上年减少79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7%。

2016年,全县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亿元,比上年减少48.14%。其中,税收收入2.4亿元,减少18.88%,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66.52%。国税系统税收收入0.78亿元,比上年增长6.39%;地税系统税收收入1.79亿元,比上年减少24.63%。

第一产业

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19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38.43亿元,增长4.1%;林业产值10.43亿元,增长7.0%;牧业产值10.22亿元,增长4.5%;渔业产值3.62亿元,增长4.3%。 

2016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260公顷,较上年下降0.4%。其中,稻谷面积27924公顷,较上年增加1.5%;玉米面积1702公顷,减少12.0%;薯类面积3404公顷,同比减少9.6%;糖蔗面积465公顷,减少4.9%;油料种植面积5760公顷,增长2.5% ;蔬菜种植面积9191公顷,增长2.9%。

2016年,全年粮食产量24.4万吨。其中,稻谷产量18.1万吨,增长3.2%;玉米产量0.97万吨,减少7.7%;薯类产量4.88万吨,与上年比减少32.8%;糖蔗产量3.49万吨,减少4.9%;油料产量1.83万吨,增加3.4%;烟叶产量0.39万吨,减少2.2%;蔬菜产量27.61万吨,增长3.1%;水果产量36.4万吨,增长7.9%;茶叶产量0.1万吨,与上年比增长2.5%。

2016年,全年肉类总产量3.11万吨,比上年下降0.5%。其中,猪肉产量1.55万吨,减少2.3%;牛肉产量0.16万吨,增长1.4%;羊肉产量0.02万吨,与上年比减少2.2%;禽肉产量1.44万吨,增长1.5%。年末生猪存栏17.06万头,减少2.8%;生猪出栏20.82万头,减少2.3%。禽蛋产量0.14万吨,与上年比减少0.3%。

2016年,全年水产品产量3.64万吨,比上年增长5.0%。

第二产业

2016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7.14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35.2亿元,下降7.5%,重工业产值111.93亿元,增长5.5%;从注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值22.35亿元,下降5.2%,民营企业产值68.08亿元,下降2.0%。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5.96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下降7.2%,重工业增长8.7%;从注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下降4.5%,股份制企业增长0.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1.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持平。

2016年,全县规模工业统计的主要工业产品中,水泥产量961.15万吨,增长5.3%;发电量8.6亿千瓦时,增长24.5%;纤维板34.46万立方米,减少7.9%。

2016年,全年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7个,实现总产值22.37亿元,增长8.2%;实现增加值11.10亿元,增长10.5%;实现利润总额1.74亿元,增长26.1%;利税总额2.72亿元,增长28.3%。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6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9.84亿元,比上年增长4.2%。分城乡看,城镇投资52.76亿元,减少4.7%;农村投资37.08亿元,增长20.0%。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14.98亿元,增长0.4%;非国有投资74.86亿元,增长4.9%。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30.06亿元,增长27.1%;第二产业12.84亿元,增长59.8%;第三产业469.94亿元,减少14.0%。

2016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5.53亿元,比上年下降9.5%。其中,住宅投资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0.5亿元,比上年下降34.2%。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3.98万平方米,下降23.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1.56万平方米,下降23.5%。商品房销售额9.15亿元,下降23.4%。其中,住宅销售额7.96亿元,增长7.3%。

国内贸易

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3亿元,比上年增长9.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28亿元,增长9.8%;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25亿元,增长7.4%。

完成批发业销售额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零售业销售额29.52亿元,比上年增长8.9%;住宿业营业额0.15亿元,比上年下降4.8%;餐饮业营业额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对外经济

2016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45663万人民币,比上年增长 6.1 %。全县合同投资总额781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2%。全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3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1.7 %。

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6年,公路货物周转量1798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0.44%;水路货物周转量10252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8.62%;公路客运周转量802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5.99%。港口货物吞吐量1566.02万吨,同比增长28.5%。

2016年,年末全县汽车保有量11633辆,比上年增长1.34%。

2016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0.7881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256亿元,与去年持平;电信业务总量 0.45亿元,增长3.0%;联通业务总量0.0821亿元,下降 57.0%。

2016年,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6.81万户。其中,移动公司全县移动电话用户22.83万户,比上年增长1.42%;电信公司移动用户3.5万户,增长7.7%;联通公司移动用户0.48万户,下降68.0%。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1.82万户。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29.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0%。实现旅游总收入12.04亿元,增长5.0%。

金融

201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 111.3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6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4.43亿元,增长8.01%。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5.7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1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5.58亿元,增长39.53%;中长期贷款余额40.07亿元,增长12.77%。[5]

社会事业

教育科学

2016年,全县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1375人,普通高中毕业生3638人,初中毕业生7875人。在园幼儿14994人,比上年下降2.4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31 %。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8598.31万元;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30.2万元,资助中职学生302人次。

2016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实现教育强镇全覆盖,2015年,创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6年创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8.6%, 小学入学率100%, 初中毛入学率101.71%,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68%。普通高考上重点线154人,上本科以上1150人,三A线以上2258人,上线率分别为4.36% 、32.54%、63.89%。

2016年,县及县级以上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2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13个,增长8.3% 。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298人年(折合全时当量),比上年增长0.68%。全市R&D经费支出约1.4亿元,增长2%。

2016年,全年申请专利量70件,比上年下降23.08%,其中发明专利7件,下降41.67%。专利授权量42件,下降20.7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件,增长200%。《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件,增长100%。

2016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15.5亿元,比上年增长7.7%。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已建立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认定的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2个,市级4个。

文化卫生

2016年,全县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27609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2016年,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39个(含村卫生站),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妇幼保健机构 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 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901张,下降2.8%。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28人,增长5.74%;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24人,注册护士649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8人,卫生监督机构卫生技术人员9人。全县共有乡镇卫生院16个,乡镇卫生院床位179张,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514人。法定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2799例,死亡6人;发病率559.8/10万 ,死亡率 1.2/10万。

体育

2016年,全县有体育场馆719个。其中,篮球场451个,足球场11个,乒乓球场209个,羽毛球场44个,游泳池4个。

2016年,全县体育系统运动员150人,专职教练8人。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冠军奖项的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市级40个。

人民生活

2016年,全体可支配收入15673.6元,同比增长8.3%;城镇可支配收入21206.2元,增长8.9%;农村可支配收入12408.9元,增长7.6%。

社会保障

2016年,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共409181人,合计收入23598万元(其中:中央拨入补助金2850万元,省拨入补助金12635万元,市拨入补助金1100万元,县拨入补助金2206万元),同比增加2612万元,增长12.45%。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计264881人,累计收入10265万元(其中:中央拨入补助金2783万元,省拨入补助金3000万元,市拨入补助金1174万元,县拨入补助金117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937万元,增长29.37%。

2016年,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5291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7.2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6992万人,增长42.76%;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415万人,与去年持平。参加城乡(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09181万人,下降6.19%。参加工伤保险30025万人,增长1.06%。参加生育保险26328万人,较上年持平。参加失业保险25383万人,增长1.06%。

2016年,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40张,收养人员8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1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21个。共发行销售福利彩票1295万元,筹集福利资金132.71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215.5万元。

安全生产

2016年,全县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296起,死亡52人,受伤724人,直接经济损失288万元,与去年相比,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9.76%,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7.36%、7.14%和6.22%。

2016年,道路交通事故1293起、死亡51人,受伤722人,直接经济损失10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7.38%、3.77%、6.48%,直接经济损失上升8.22%。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33宗,死亡人数22人。

2016年,工矿商贸企业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3起,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18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持平、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1.93%、66.66%。

2016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68%,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6.49%。

资源环境

2016年,全县境内河流总长度449.58公里,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3条。其中,西江境内长度26.44公里;贺江境内长度129.87公里。

2016年,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1.59亿立方米,其中:境内地表水资源总量24.1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6.91亿立方米)。全县可利用水资源人均占有量5854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2立方米多4072立方米。全县水电站数量114宗,总装机容量14.8037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1408亿千瓦时。

2016年,全县建有堤防62条,堤长约71.3公里,其中:千亩以上堤围3宗(总长9.01公里),千亩以下堤围59宗。建有各类型水库92宗,其中:中型水库4宗,小型水库88宗,拦河坝、引水工程96座,中型水闸2座。

2016年,全年总用水量2.74亿立方米,增长0.04%。其中,生活用水0.2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2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2.23亿立方米。

2016年,全县已发现矿产33种,矿产地102处。全县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银、铁、钛、铜、钨、钼等金属矿产。

黄金矿种:金金属储量约6万吨,矿石年开采量每年6万吨。

铜钼矿:据初步预测,资源量(332+333)超过10000万吨。初步探明铜的金属量约97.98万吨,钼的金属量约25.895万吨。

花岗岩:全县储量为30亿立方米。现有持证矿山企业8家,年开采规模83.2万立方米。

石灰石:全县石灰石储量约300亿吨,质量好,氧化钙含量在52~54%,氧化镁在0.6~3%,可以做水泥、烧石灰、搞电石等。

2016年,初步核算全县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30.2万吨标准煤,上升33.6%。全社会用电量12.94亿千瓦时,增加13.8%。其中工业用电量10.53亿千瓦时,增加15.7%。

2016年,全年全县可吸入颗粒物指标的年平均值为5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指标的年平均值为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指标的年平均值为16毫克/立方米。交通噪声平均分值为 63.3分贝。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类标准。全县主要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河流各断面均达到各功能区水质要求,达标率100%。

全县平均灰霾天气日数42天,比上年减少38天;年降水量1837.4毫米;全年日照时数1678.9小时,比上年增加110.0小时。

2016年,全年完成造林4793公顷,其中森林碳汇造林124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1400公顷。全县义务植树完成84.82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75.63%,森林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341.36万立方米。全县共有森林公园2.28万公顷,人均公园面积446平方米(以年末人口计算)。共有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共计面积8301公顷,其中省级1个,面积4200公顷;市级1个,面积4101公顷。[6]

文化

文物古迹

封开留下了无数古遗址和古建筑。黄岩洞古人类遗址和塘角嘴遗址是著名的考古基地,始建于唐代的大梁宫和明代的泰新桥,是古建筑的代表。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罗董镇杨池古村,被誉为“岭南第一村”。

封川古城墙: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封川居委会封川街道。始建年代不详,《封川县志》载明正统十四年(1450年)黄萧养乱,典史陈顺因旧址修筑。古城背靠北山,东、南、西南临东山河、西江。北有濠堑,东、西、南三面原有护城河。城廓呈长方形,周长约784米,高9.28米,厚7.04米。城墙为青砖砌筑,城砖制作特殊,长34㎝,宽16.5㎝,厚6厘米,侧面阳印“封川城砖”或“封川军造”等字样。城墙上原修筑有城门楼、串楼、角楼、敌楼、望楼、战窗、串屋、更铺等200余间。此外,城墙内原设有县署、教谕署、城守署、典史署、武庙、城隍庙、万寿宫、常平仓、监狱等建筑。封川古城墙原有东、南、西三个城门,现保存最完整的是南城门。城门之上原嵌有“古封州”石匾(今已佚)。封川古城墙历史悠久,从唐代开始封川古城一直作为当地政府驻地。到解放初,封川县人民政府仍设于该城。封川古城墙直到现在仍保存着基本完好的砖城城廓和石砌城门。它为我们研究历代的筑城工艺及官署布局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 1985年4月12日,封开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纯仁李公祠: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封川村委会三村一队。坐东向西。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建。两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硬山顶。通面阔11.6米,总进深23.5米。明间右侧山墙内部绘壁画“富贵花开满堂长春不老”,落款有“同治癸酉”字样。后座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正脊为龙舟脊。两侧山墙为镬耳式封火山墙。纯仁李公祠是全县西江岸边保存较完整的祠堂建筑之一,对于研究岭南古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封川旧街: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封川村五村,据《封川县志》记载,该街道建于明代。街道全长191.3米。南北走向。整条街道由七列石条铺砌而成。原来街道两边都是由前店后居俗称竹筒屋的民居组成。由于建设西江河堤,古街的原始环境遭受到较大的破坏,靠近西江河堤一侧的旧建筑绝大部分已经被拆除。靠近古城一侧尚有部分尚存,共29间。靠西江边一侧尚有15间,残11间。封川旧街为研究封川县的历史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

封川石街: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封川村委会三村、四村。据《封川县志》记载,该街道建于明代。大致呈南北走向。现存部分总长约2000米。由数百块长1.67米、宽0.54米、厚0.2米的大块石条和近百块长1.76米、宽0.54米、厚0.2米的小石条砌成。封川石街为研究封川县的历史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

井底村古井: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封川村委会三村村。始建年代不详,按其形制应属明代。系由整块红砂岩石凿成上圆下方的井圈,井圈通高0.37米。井口圆形,外径0.7米,内径0.5米。井口沿高出井台地面0.1米。井壁砖砌。井台呈梯形,面积约13平方米。井水深约5米,水质清冽,仍可饮用。井底村古井对于研究明代古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攀桂坊古街道: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封川村委五村,又名横街。据《封川县志》记载,该古街道建于明代。全长246.5米,宽66.75米。街道路面由青砖铺就,两侧分布着清至现代民居8座,大部分房屋已破损。攀桂坊古街道路面青砖基本完好。是封川古城外围保存下来的唯一一条砖砌古街。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损坏清代建筑数间。残墙断壁至今可辨。该街道为研究明代古街提供了实物依据。

苏家镬耳楼: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江口镇丰沙村委会上沙村。始建年代不详,按其形制应属清代。坐东北向西南。为两层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镬耳式封火山墙。通面阔10.83米,通进深10.83米。占地面积117.2平方米。正脊为龙舟脊。苏家镬耳楼是县城江口镇典型的晚清民居建筑,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古建提供了直观的标本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价值。

方言

封开县通用粤语,而它也是粤语的发源地。 古广信作为岭南的首府长达400年,珠江文化经汉化而形成,起源于古广信。到了唐朝,由于唐玄宗开元时宰相张九龄开通了粤北大庾岭南北通道,贺江交通水道褪去了辉煌变得相对闭塞起来。 从《切韵》得知,唐代以前,中原汉语是有浊塞音的,浊音清化是汉语各方言演变的规律之一,现代粤语及普通话是欠缺浊塞音的。然而,封开封川-罗董一带却保存了全套浊塞音,可推定其为两汉时期的古汉语的产物,为古粤语的活化石。

封开北部的南丰话与广西的信都话很接近,甚至能互讲,两者起源于同一语种。两汉至唐前,今南丰地区(旧称开建县)与广西贺州的信都同属封阳县,到了唐初才分出开建县并归封州管辖,由此可推断南丰话也是起源于两汉时期。现今讲南丰话及信都话的人口总数很多,光讲南丰话的约二十万,讲信都话的大概也有一、二十万,总加起来有三、四十万,人多有利于语种的稳定,不易于被“洋化”或“土化”。至于南丰话、罗董话、信都话、封川话哪一种更为原汁原味,人口数量最多的南丰话应为首选。

马王堆出土的古地图所标记的“封中”应位于古封阳附近,沿贺江而下,封阳更靠近中原,人口汉化程度更高;罗董汉代属广信,属郡治县范围,罗董话带有古汉语之浊塞音,但讲罗董话的人数相对较少,从罗董镇保留较多南越语地名上看,古时为少数民族的集散地,罗董话则有被严重“土化”的可能;封川话在江口县城一带,受近代广州话的影响较大,已失古味;信都话受壮语影响较大,说什么完了以后都加个“卖-”字。从南丰话与广州话的差异对比可以看出,宋代以后南雄珠玑巷南下人口对广府文化的二次汉化或入迁人口的接受粤化的份量,可以说,宋代以后更强的是入迁人口接受广府文化的粤化,广州话偏离南丰话不是太远,汉时总郡治还在广信时,粤语已基本定型。[7]

旅游

天下第一石

封开一直被誉为“南国大花园”。这里有奇山,有秀水,更有着面积达6万亩,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封开大斑石景区位于封开县杏花镇的古广信河畔。有“天下第一石”之美誉的斑石高191.3米(相当于63层的广东国际贸易大厦的高度),一石成山。1982年,广东省省长刘田夫来此视察时,亲笔题下了“天下第一石”这个称号。据考证,斑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虽历经亿万年的雨淋日晒,仍是完整无缝,外表层无风化。与这块古老的巨石相比,原号称“世界第一石”的澳洲艾尔斯“红石”早已遍布缝隙洞穴。

大斑石不仅可以登,更可以攀。华南最大的户外攀岩项目就在这里。大斑石上共安装了11条攀岩线道。其中2条表演线道,高191米,其余9条为60多米、80多米、100多米不等,可以供专业和非专业的攀岩运动爱好者自由选择。

莲都镇的客斯特地貌,景型多样,从平地凸起的乳峰群,罗列如簇,绵延数里,与桂林漓江的群山相似。溶洞有螺髻岩、高岩、万富岩、葵木岩等,洞内石笋、石钟乳、石花形态万千,色彩斑斓。还有贯河从山下流过,以及龙潭喷泉、华兰池等景点,形成“千峰环野立,一水绕山流”。

千层峰

千层峰景区位于封开县渔涝镇东南八公里的黄岗河畔,属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山峰傍河屹立,峰高二百多米,是由一叠一叠的沉积沙页岩所构成,层层叠叠,故称千层峰。千层峰在地质地貌学上称为沙岩峰林地貌,与湖南湘西张家界的地貌是一样的,形成于距今三亿八千万年前的泥盘纪,还是中国最古老的造山运动——嘉理东造山运动所造成的山峰,是广东两个嘉理东造山运动的标准地之一,对地质地貌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珠江电影制片厂曾在这里拍摄《还剑奇情》《神州精魂》这两部影片,最香港翡翠台又在该景区拍摄多集电视剧《西游记》。千层峰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不但得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还得到省、市很多领导的关注,国家旅游局计统司李任主司长,省旅游局吕伟雄局长,广东省、广州市、肇庆市各级党政领导都来过景区考察,并对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封开力争在三、五年内把省级的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的风景区。

双龙洞

双龙洞位于渔涝镇龙山山麓,为古生代石炭纪石灰岩溶洞。洞穴穿山而过,洞中有泉,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洞相连,窄处仅能容人,宽处广而成厅;总长200多米,略分9个洞室,宽3~12米,高5~15米。石笋、石柱、石狮、石龙、石佛、石欧、石葡萄等等,造型美妙,琳琅满目,构成多姿多彩的景观30多处。洞下龙宫中两条石龙浮游吟啸于碧水之中,似欲腾飞而起,洞即由此而得名。白石岩与双龙洞隔山相对,洞口离地面30多米,气势不凡。洞穴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高20~30多米。景观70多处,即有豪放明快之作,又有透剔玲珑之品,主要有“昭君出塞”、“江南春色”、“广寒宫”、“凌云宝塔”、“仙女思凡”、“八仙贺寿”、 “元宵灯会 “水漫金山寺”、“瑶池仙境”等。原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为该洞题写了洞名。

泰新桥

泰新桥位于平凤镇平岗管理区新村。始建于明代,据《封川县志》载:明嘉靖十二年(1534年)邑人陈时用等募缘修建,长十余丈、阔一丈,上覆以亭。清嘉庆年间(1812年)重建。现桥屋梁底仍有重建时的题记:“大清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十一月十七日王辰日癸卯时东西社众缘信等重建”。该桥为梁柱式廊桥。泰新桥建筑精巧,造型古朴。桥下部分保持了中国唐宋时期木结构梁柱或桥梁的古制,堪称南粤古桥中之奇葩。1985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广东 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冬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封开县人民政府和平凤镇府、新村村民四方集资,依旧貌将该桥重修。

黑石顶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起巡检坪,西至良伞顶,北顶盐水田,南抵蛤坑,总面积6.27万亩(比鼎湖山林区大11倍),是天然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属原始次生林。该区内的野生动物有200多种。较主要的有云豹、蟒蛇、巨蜥、山猎、黄猿、草鹿、雉鸡、杜鹃,其中属国家保护的有苏门羚羊、大灵猫、小灵猫、白鷴(广东省省鸟)、穿山甲等。昆虫种类繁多,共924种。还发现仅有的“封开匙同蝽”、“黑翅蝗虫”等13个新种。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是专性热带植物分布的北部极限,又是专性亚热带植物分布的南部极限,同时又是华南植物区系与西南植物区系交汇的场所。[8]

人物

封开历史文化悠久,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汉武帝时在此设置广信县,作为统辖岭南地区的首府。岭南地区第一个科举状元莫宣卿就诞生在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沉淀,使封开成为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最早受惠地,孕育了被誉为“岭海儒宗”的汉代大经学家陈钦、陈元父子,“中华传佛第一人”牟子,南汉开国皇帝刘岩,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对岭南发展史产生重要影响。

陈钦(?~公元15年),西汉经学家,字子佚,广信县人,专门研究《春秋左传》,陈钦曾为王莽学习左传的老师。

陈元(生卒年不详),东汉经学家,字长孙,陈钦之子,广信县人。著《左氏异同》、《司徒椽陈元集》(均佚)。

牟子(170年~?),东汉末三国初人,著有《理惑论》(37篇),糅合儒、道各家学说,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

士燮(137-226年),字彦威,广信县(今封开县)人。著书《春秋经注》、《公羊传注》(今已散失)。

莫宣卿(834年-?),字仲节,号片玉。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

刘谦,又名刘知谦,字德光,河南上蔡人。初任广州牙将,职位虽然卑微,但器貌殊常,素有才识。

刘隐,刘谦长子。曾任行军司马,主管军政军需。

苏章,生卒年不详,封开人。封水千年奇巧战例的天才指挥家。

曹觐于北宋皇祐年间(皇祐,公元1049-1054年),任封州太守。

侯应遴(158 0 ─1647 ),字佐熙,号夷庚。今封开县南丰镇侯村人。四十一年(1613年)任梧州府容县知县,主政6载,廉以持已,仁以恤民。

李炳辉(1891--1911年),字祖奎,号路得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排名第二。[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