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百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百合(学名:Lilium nanum Klotz. et Garcke):鳞茎矩圆形,高2-3.5厘米,直径1.5-2.3厘米;鳞片披针形,鳞茎上方的茎上无根。茎高10-30厘米,无毛。叶散生,条形,6-11枚。花单生,钟形,下垂;花被片淡紫色或紫红色,内有深紫色斑点;蜜腺两边有流苏状突起。蒴果矩圆形,黄色,棱带紫色。花期6月,果期9月。[1]

生山坡草地、灌木林下或林缘,海拔3500-4500米。产中国西藏、云南,尼泊尔锡金不丹也有分布。

形态特征

小百合鳞茎矩圆形,高2-3.5厘米,直径1.5-2.3厘米;鳞片披针形,长2-2.5厘米,宽5-8毫米,鳞茎上方的茎上无根。茎高10-30厘米,无毛。叶散生,条形,6-11枚,长4-8.5厘米,宽2-4毫米,近基部的2-3枚较短而宽。

花单生,钟形,下垂;花被片淡紫色或紫红色,内有深紫色斑点;外轮花被片椭圆形,长2.5-2.7厘米,宽1-1.2厘米;内轮花被片较外轮稍宽,蜜腺两边有流苏状突起;雄蕊向中心靠拢;花丝钻形,长1-1.2厘米,无毛;花药椭圆形,长约6毫米;子房圆柱形,长1厘米,宽3-6毫米;花柱长4-6毫米,柱头膨大,径3-4毫米。

蒴果矩圆形,长2.8-3.5厘米,宽2-2.5厘米,黄色,棱带紫色。花期6月,果期9月。

产地生境

产中国西藏(南部和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生山坡草地、灌木林下或林缘,海拔3500-4500米。尼泊尔、锡金、不丹也有分布。

主要变种

黄花小百合(变种)

Lilium nanum var. flavidum (Rendle) Sealy

该变种与小百合不同在于花黄色。

产中国西藏(东南部)和云南。生于海拔3800-4280米的林缘或高山草地。缅甸也有分布。

短花柱小百合(变种)

Lilium nanum var.brevistylum Liang, var. nov. in Addenda.

该变种与小百合的区别在于花黄色,微紫;花柱短,长约1毫米;花丝短于子房;鳞片带紫色。

产中国西藏(察隅)。生林缘,海拔4280米。

生长习性

自然原生状况下,百合是落叶植物,主要于严寒, 短日, 缺乏液态水的冬季休眠。 夏季短暂休眠后,秋季萌芽形成基生莲座叶丛,越冬后茎伸长开花。夏末时种子成熟。百合喜凉爽潮湿环境,日光充足的地方、略荫蔽的环境对百合更为适合。忌干旱、忌酷暑,它的耐寒性稍差些。百合生长、开花温度为16-24℃,低于5℃或高于30℃生长几乎停止,10℃以上植株才正常生长,超过25℃时生长又停滞,如果冬季夜间温度低于5℃持续5-7天,花芽分化、花蕾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推迟开花甚至盲花、花裂。百合喜肥沃、腐殖质多深厚土壤,最忌硬粘土;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为好,土壤pH值为5.5-6.5。

繁殖方式

繁殖有分球繁殖 ,鳞片扦插 、播种繁殖和组织培养等方法。

播种

播种法属有性繁殖,主要在育种上应用。方法是:秋季采收种子,贮藏到翌年春天播种。播后约天发芽。幼苗期要适当遮阳。入秋时,地下部分已形成小鳞茎,即可挖出分栽。 播种实生苗因种类的不同,有的3年可开花,也有的需培养多年才能开花。因此,此法家庭不宜采用。

鳞茎

如果需要繁殖株或几株,可采用此法。通常在老鳞茎的茎盘外围长有一些小鳞茎。在9-10月收获百合时,可把这些小鳞茎分离下来,贮藏在室内的沙中越冬。第二年春季上盆栽种。培养到第三年9-10月,即可长成大鳞茎而培育成大植株。此法繁殖量小,只适宜家庭盆栽繁殖。

扦插

鳞片扦插法。此法可用于中等数量的繁殖。秋天挖出鳞茎,将老鳞茎上充实、肥厚的鳞片逐个分掰下来,每个鳞片的基部应带有一小部分茎盘,稍阴干,然后扦插于盛好河沙(或蛭石)的花盆或浅木箱中,让鳞片的2/3插入基质,保持基质一定湿度,在℃左右的条件下,约1个半月,鳞片伤口处即生根.冬季温度宜保持18℃左右,鳞片伤口处即生根。冬季温度宜保持河沙不要过湿。培养到次年春季,鳞片基部即可长出小鳞茎,将它们分离下来,栽入盆中。加以精心管护。

分珠

分珠芽法繁殖,仅适用于少数种类。如卷丹、黄铁炮等百合,多用此法。做法是:将地上茎叶腋处形成的小鳞茎(又叫“珠芽”,在夏季珠芽已充分长大,但尚未脱落时)取下来培养。从长成大鳞茎至开花,通常需要2-4年的时间。

栽培技术

土壤

在种植百合前要进行土壤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蒸汽消毒和化学消毒两种方法。蒸汽消毒由于耗能多,操作麻烦,很少使用。化学消毒是用 40%的福尔马林配成1∶50或1∶100倍药液泼洒土壤,用量为2.5千克/平方米,泼洒后用塑料薄膜覆盖5-7天,揭开晾晒10-15天后即可种植,或用多菌灵原粉8-10克/平方米撒入土壤中进行消毒。

解冻

种球的解冻和消毒:种球到货后立即打开包装放在10-15℃的环境下进行解冻,待完全解冻后进行消毒。消毒方法:将种球放入千分之一的克菌丹、百菌清、多菌灵、高锰酸钾等水溶液中浸泡30分钟,也可以将种球放入80倍的4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用清水冲净种球上的残留溶液,然后在阴凉的地方晾干方可定植。国内有的种植基地,在定植前,剪去原有的基生根,这样有利于促发新的基生根。

贮存

解冻后的种球若不能马上种完,不能再冰冻,否则就有发生冻害的危险,可以存放在0-2℃条件下,但最多只能存放两周;也可以存放在2-5℃环境中,最多可存放一周,同时必须打开塑料薄膜包装。

密度

春季和夏季定植,种植深度要求鳞茎顶部距地表为8-10厘米,冬季为6-8厘米。种植密度因品种、鳞茎大小和季节因素而有所不同。春季和夏季,可植密一些,冬季阳光较弱应植稀些。

温度

要想获得高品质的百合切花,温室的温度控制十分重要。在定植后的3-4周内土壤温度必须保持9-13℃低温,以促进生根。温度过低会不必要的延长生长期限,而温度高于15℃,则会导致茎生根发育不良。这些茎生根很快会代替基生根为植株提供90%的水份和营养,所以要想获得高品质的百合,茎生根的发育状况十分关键。生根期过后东方百合的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5-25℃,若白天温度过高则应以通风、遮荫来降低温度;若夜温达15-25℃,则百合切花花茎短,花苞少,品质降低,此时用赤霉素溶液喷浇植株以增加花茎长度的方法,具体用量因不同的生长期,不同环境温度而有所不同,一般生长初期可少些,后期可多些。国内的日光温室冬季温度普遍会延长百合的生长期,并严重影响切花的品质,应增加调节温度的手段。

湿度

定植前的土壤湿度为握紧成团、落地松散为好。在温度较高的季节,定植前,如有条件应浇一次冷水,以降低土壤温度。定植后,再浇一次水,使土壤和种球充分接触,为茎生根的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后的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为标准,即手握一把土成团但不出水为宜。浇水一般选在晴天的上午。相对湿度以80%-85%为宜,相对湿度应避免太大的波动,否则可能发生叶烧。

肥料

开花百合球生长的前期主要消耗自身鳞片中贮存的营养,因此定植前不需加过多底肥,定植一个月以后,可视土地肥力追施一些肥料。百合对钾元素的需求量很大,可按N- P2O5-K2O=14∶7∶21的比例配制复混肥料。按每亩每次10千克追施,每10-15天一次,直至采花前3周。同时也应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如铁、硼、锌等。

光照

光是控制质量的重要条件,百合花芽发育尤其需要充足的光照。光照不足会造成植株生长不良并引起百合落芽,叶色、花色变浅,瓶插寿命缩短。在中国北方冬季种植百合,由于受玻璃或塑料膜等保温材料的影响,约有25-30%的阳光被遮挡,所以除了要保持玻璃及塑料膜表面清洁,使之透光良好外,有些品种还需进行补光,补光可用白炽灯。在好的现代温室中应使用园艺用高压钠灯。夏季生产百合还要避免强阳光直射,一般用遮阳网遮荫.亚洲和麝香百合遮光40%,东方百合遮光50%。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对百合的生长和开花有利。晴天上午的8-10点,在不通风的棚内,施用二氧化碳气丸以增加棚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也可用其它方法,例:每隔15-20米悬挂一个塑料桶(桶到地面的高度为1米),桶内装好20%的碳酸氢钠(家庭常用的小苏打就是碳酸氢钠)溶液,然后逐渐将配好的10%的稀硫酸溶液分3-4次倒入各塑料桶内,碳酸氢钠同硫酸发生反应便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60米长,7 米宽的日光温室需1.7公斤纯碳酸氢钠和1公斤浓硫酸(浓度为98%)。

切花采收

采收

至少有2-3个花蕾透色以后再采收。过早采收影响花色,花会显得苍白难看,并且一些花蕾不能开放。过晚采收,会给采收后的处理与包装带来困难,花瓣被花粉弄脏,而且已开放的花会释放乙烯,大大缩短花的保鲜期。

处理

采收后,去掉下部10厘米的、叶子,然后分级和捆扎。以10厘米一个等级为宜。捆扎在一束中的百合,最长枝与最短枝最好不超过5厘米,花顶部对齐。

储藏

捆扎后的百合应立即放入清洁的、预先冷却的水中,再放进冷藏室,水和冷藏室的温度最好为2-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