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秦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 的图片

小秦艽又名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别名:大叶龙胆大叶秦艽西秦艽

多年生草本植物,圆柱形根,基生叶较大,茎生叶3-4对,披针形叶片,基部连合;

夏秋开筒状深蓝紫色花,花丛生于上部叶腋成轮状,裂片先端尖;长椭圆形蒴果。

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治治疗风湿关节痛、结核病、潮热、黄疸等症的主药之一。

产于蒙古、俄罗斯、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宁夏、河北、陕西、新疆、东北、山西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秦艽(原变种)

科:龙胆科


属:龙胆属

国外分布:苏联、蒙古

植物别名

【别名】 秦胶(《本草经集注》),秦纠(《唐本草》),[1]

秦爪(《四声本草》),[2]

左秦艽(《张聿青医案》),大艽左宁根(《青海药材》),

左扭(《河北药材》)。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拧西秦艽左秦艽萝卜艽辫子艽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基部被枯存的纤维状叶鞘包裹。

须根多条,扭结或粘结成一个圆柱形的根。

枝少数丛生,直立或斜升,黄绿色或有时上部带紫红色,近圆形。

莲座丛叶卵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6-28厘米,宽2.5-6厘米,

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渐狭,边缘平滑,叶脉5-7条,在两面均明显,

并在下面突起,叶柄宽,长3-5厘米,包被于枯存的纤维状叶鞘中;

茎生叶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4.5-15厘米,宽1.2-3.5厘米,

先端钝或急尖,基部钝,边缘平滑,叶脉3-5条,在两面均明显,并在下面突起,无叶柄至叶柄长达4厘米。

花多数,无花梗,簇生枝顶呈头状或腋生作轮状;花萼筒膜质,

黄绿色或有时带紫色,长(3)7-9毫米,一侧开裂呈佛焰苞状,

先端截形或圆形,萼齿4-5个,稀1-3个,甚小,锥形,长0.5-1毫米;

花冠筒部黄绿色,冠澹蓝色或蓝紫色,壶形,长1.8-2厘米,裂片卵形或卵圆形,

长3-4毫米,先端钝或钝圆,全缘,褶整齐,三角形,长1-1.5毫米或截形,

全缘;雄蕊着生于冠筒中下部,整齐,花丝线状钻形,长5-6,长2-2.5毫米;

子房无柄,椭圆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9-11毫米,

先端渐狭,花柱线形,连柱头长1.5-2毫米,柱头2裂,裂片矩圆形。

蒴果内藏或先端外露,卵状椭圆形,长15-17毫米;

种子红褐色,有光泽,矩圆形,长1.2-1.4毫米,表面具细网纹。花果期7-10月。

药用价值

药材简述

性味归经

辛、苦,平。归胃、肝、胆经。[3]

功能主治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

贮藏

置通风干燥。

注意事项

药性润而不燥,无论寒湿、湿热、痹证新久,皆可应用。

在配伍方面常与防风、羌活、独活、桑枝等同用。此外,

秦艽还常与祛风解表药同用,治疗表证枝体酸痛之症。

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茯苓、泽泻等配伍。治疗骨蒸潮热,常与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秦艽碱甲能减轻大鼠的甲醛性关节炎,并加速肿胀的消退,

每日腹腔注射90mg/kg,连续 10天可使脚肿基本恢复正常,

其效果与水杨酸钠200mg/kg相当,如预先注射秦艽碱甲,

对大鼠蛋清性脚肿也有减轻和消肿作用,

其作用强度与氯喹、皮质酮及秦艽中性乙醇浸剂相似,

而比水杨酸钠略强,秦艽碱甲的抗炎作用原理是通过兴奋肾上腺皮质而实现的,

但它与促皮质素又有所不同,它不是直接兴奋肾上腺皮质,

而是通过神经系统以激动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实现其抗炎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秦艽碱甲的双氢化合物(侧链上的双键被氢饱和)无消炎作用,

可知双键的存在是抗炎的必要条件。此外,

秦艽碱甲还能明显降低因注射蛋清而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

參考來源

  1. 《唐本草》,(医药古籍)
  2. (四声本草) ,豆丁网
  3. 秦艽_中药材_,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