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尤和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尤和鸣
别名 养斋
出生年 1867
死亡年 1925
教育背景 廪生
参与社团 砺社
著作 不详
作品出处 《养斋吟草》
出版作品 《寿星集》 ,《台湾日日新报》 ,
《台湾教育会杂志》 ,《台湾文艺丛志》 ,
台南新报

尤和鸣(1867~1925),字养斋。清凤山阿缑(今屏东)人。

生平

光绪廪生,曾设帐教读。日治时期,任教于当地公学校,大正三年(1914)退休。大正十三年(1924)与阿缑文人苏德兴黄石辉杨华等创“砺社”,尤氏担任社长。

著作

著有《养斋吟草》,惜今未见。[1]以下诗作自《寿星集》、《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台湾文艺丛志》、《台南新报》等诗选报刊辑录编校。

七言律诗

古砚[2]
何代传来万石君[3],星霜[4]久远[5]已难分。
模糊[6]篆迹先人[7]制,仿佛[8]铜台[9]旧瓦纹。
外剥中坳经几主,书残笔秃[10]失同群[11]
漫云[12]老惫[13]终无用[14],此物天留佐博文[15]


  1. 参考《台南新报》,敬诵养斋吟草,1924年1月24日,第五版;赖子清《台海诗珠》,台北:赖子清自印,1982年。
  2. 十二文韵、发表于1919年
  3. 本指 汉 石奋 。后亦称一家五人官至二千石者或一家多人为大官者为“万石君”。参见“ 万石 ”。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六万石君》。
  4. (1).星辰一年一周转,霜每年遇寒而降,因以星霜指年岁。 唐 白居易 《岁晚旅望》诗:“朝来暮去星霜换,阴惨阳舒气序牵。” 宋 梅尧臣 《雷逸老以效石鼓文见遗因呈祭酒吴公》诗:“聚完辨舛经星霜,四百六十飞凤皇。” 清 魏源 《送陈太初出都》诗之一:“星霜倏几周,五载五合离。” (2).斑白。 宋 晏殊 《滴滴金》词:“不觉星霜鬓边白,念时光堪惜。” 明 王𨱋 《寻亲记•遣奴》:“星霜两鬓岂长青,只愁秋风暮景。” (3).星晨霜露。谓艰难辛苦。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又使少历星霜,不至骄惰。”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本军师生长儒门,原非素习征战,惟仰体天帝有好生之德,真圣主有胞与之仁,故不惮星霜,爰有止戈之意。”
  5. (1).长久;长远。《孟子•万章上》:“ 舜 、 禹 、 益 ,相去久远。” 宋 苏轼 《谢欧阳内翰书》:“大者镂之金石,以传久远。” 明 方孝孺 《与童伯礼书》:“足下独能知其非是,为子孙垂久远之业。” 刘白羽 《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这是多么久远以前一个作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呀。” (2).广阔辽远。《汉书•礼乐志》:“吾易久远,烛明四极。” 颜师古 注:“久犹长也,自言疆易远大耳。”
  6. 亦作“ 模胡 ”。 (1).不分明;不清楚。 唐 崔玨 《道林寺》诗:“ 潭州 城郭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 元 王仲诚 《斗鹌鹑•避纷》套曲:“昨霄酩酊,今日模糊,来日醺酣。”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余乃张灯入室……不禁心伤泪涌。又恐泪眼模糊,失所欲见。”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但《译文》中插图的模胡,是书店和印局应负责任的。” (2).谓草率,马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自被严诏,终全大节,非特误国偷生之辈,不足供其奴隶,即仓猝遇寇,模糊捐生,幸厕忠义之林者,亦岂足比拟百一哉。”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 藤野先生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3).混淆。如:不要模糊了界限。 糢糊:不清楚;不分明。 宋 苏轼 《凤翔八观•石鼓》诗:“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糢糊半已似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一本作“ 模糊 ”。
  7. (1).祖先。《书•多士》:“惟尔知惟 殷 先人,有册有典。” 孔 传:“言汝所亲知 殷 先世有册书典籍。”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荡尽。” 唐 韩愈 《感二鸟赋》:“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傅阁峰尚书》:“我先人披荆棘,厉血刃,与 喀尔喀 争来之地,宁忍弃之?”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2).前人。《国语•越语下》:“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则不远。’”《文选•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李善 注:“谓先世之人,有清美芬芳之德而诵勉。” (3).亡父。《左传•宣公十五年》:“尔用先人之治命,馀是以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先妣乃枢密公之侄,而枢密夫人亦先人诸姑。”《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许武 ﹞分付两个兄弟:‘在家躬耕力学,一如我在家之时,不可懈惰废业,有负先人遗训。’” 许地山 《无忧花》:“﹝壁上﹞一边挂著先人留下来的铁笛玉笙,一边却放著皮安奥与梵欧林。” (4).谓先于人行动。《左传•文公七年》:“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 杨伯峻 注:“先人者,争取主动之谓。”《北齐书•高干传》:“先人有夺人之心,时不可失也。”
  8. 亦作“ 彷髴 ”。 (1).依稀,不甚真切。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策 既杀 吉 ,每独坐,仿佛见 吉 在左右。”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李媛步伍亭诗》:“ 薳 兄 子硕 ,送客 馀杭 步伍亭 ,就观壁后,得淡墨书字数行,仿佛可辨,笔迹遒媚,如出女手。”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论语一》:“ 陈叔向 受教于 魏益之 ,未久大悟,而洪纤高下皆若彷髴有见者。” (2).谓大体相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悼》:“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谣,亦仿佛乎 汉武 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 兰亭 石刻,惟 定武 者得其真……今东南诸刻无能仿佛者。”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晦庵论易服色》:“近日之论,乃鉴其失,然犹未能仿佛古制也。” 闻一多 《说舞》:“歌舞的尾声和第一折相仿佛。” (3).引申为大致情况。 宋 苏轼 《答上官长官》:“所居临 大江 ,望 武昌 诸山如咫尺。时复叶舟纵游其间,风雨云月,阴晴蚤暮,态状千万,恨无一语略写其仿佛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书痴》:“郎垂死,无一言。械其婢略能道其仿佛。” (4).犹模糊。指颜色不鲜明。《楚辞•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仿佛而萎黄。”
  9. (1).“ 铜雀台 ”的省称。 唐 张说 《邺都引》:“试上 铜台 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 明 陈恭尹 《邺中》诗:“ 铜台 未散吹笙伎,石马先传出水文。”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悲咽 铜台 ,念分香而啜泣。” (2). 唐 杜牧 《赤壁》:“东风不与 周郎 便, 铜雀 春深锁二 乔 。” 冯集梧 注引《许彦周诗话》:“意谓 赤壁 不能纵火,为 曹公 夺二 乔 置之 铜雀台 上也。”后因以“铜台”借指囚禁才女之所。 元 王逢 《题〈蔡琰还汉图〉诗》:“铜台春深边草绿, 琰 因名父千金赎。”
  10. 唐 杜牧 寄唐州李玭尚书 书功笔秃三千管,领节门排十六双。
  11. (1).共处;为伍。《论语•微子》:“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宋 孙光宪 《女冠子》词:“勿以吹箫伴,不同群。”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女子亦人也,岂鸟兽不可与同群哉!” 老舍 《四世同堂》四五:“他又想到乌鸦都是黑的,他既与乌鸦同群,还有什么资格看不起他们呢?” (2).犹同伴。 唐 李商隐 《失猿》诗:“莫遣碧江通箭道,不教肠断忆同群。” 郁达夫 《曼兄书来作此答之》诗:“非将苦语诉同群,为恨幽兰未吐芬。”参见“ 同伴 ”。
  12. 别说,不要讲。 清 秋瑾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仇西华 《哀悼黄家坝牺牲诸同志》诗:“漫云赤化千家悦,那料昙花一现空。”
  13. 年老体衰。《新唐书•卓行传•阳城》:“ 城 封还诏,自称多病老惫,不堪奔奉,惟哀怜。” 宋 陆游 《答陆伯政上舍书》:“匆匆不既所欲言者,亦坐老惫耳。”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只说是 马行街 公婆每都老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偷桃》:“乃呼子曰:‘儿来!馀老惫,体重拙,不能行,得汝一往。’”
  14. (1).不起作用,没有用处。《荀子•非十二子》:“言无用而辩,辩不惠而察。”《史记•孟尝君列传》:“焚无用虚债之券。”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九:“本朝此科废,书遂无用于世。”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乃尚剌剌不休,用心无用之地,何其不自量也!” (2).以指没有作用的事物。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敝所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3).不需要,不用。《东观汉记•梁商传》:“殡已开冢,冢开即葬。祭食如前,无用三牲。” 金 元好问 《喜李彦深过聊城》诗:“老眼天公只如此,穷途无用说悲辛。”《红楼梦》第四回:“除老父之外,馀者也就无用虑了。” 刘国钧 《并游侠行》:“男儿意气轻细作,相逢无用知名姓。” (4).犹无能,没有才干。 唐 韩愈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诗:“多才自劳苦,无用祇因循。”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一折:“则为那无用的梅香无去就,送的我泼水难收。”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七:“我近来痛感到自己的无用。” (5).犹无法。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 郑隐 ﹞又于从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
  15. (1).《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后以“博文”指通晓古代文献。 汉 赵岐 《孟子题辞》:“诸经通议,得引《孟子》以明事,谓之博文。”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 清 恽敬 《读孟子二》:“ 孔子 之教,曰博文、曰约礼、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谓冗长的言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径省其辞,则不知而屈之;汎滥博文,则多而久之。” 司马贞 索隐:“谓人主志在简要,而说者务于浮辞汎滥,博涉文华。” 张守节 正义:“博文,广言句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