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企业logo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山东六和集团成立于1995年,主营业务涉及饲料生产、食品加工、种畜禽繁育、生物制品及兽药制造等产业。集团饲料年生产能力900多万吨,日宰杀家禽能力160多万只,年可生产畜禽种苗近亿只。六和牌禽饲料、水产饲料先后被评为中国名牌和山东名牌,六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青岛市著名商标等称号,集团先后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全国食品放心企业、全国肉类工业最具影响力品牌等荣誉称号。

基本内容

成立时间:1995年07月10日

所在城市:山东省青岛市

注册资本:345882.3529万人民币

法定代表人:刘洪博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组织机构代码:264807748

经营范围:进出口业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核准的进出口商品目录为准);饲料药物添加剂销售;饲料原料经营;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农产品收购;农作物的种植及农产品的销售;厂房及设备租赁;以下限分支机构经营:肉食品加工、销售;饲料原料、兽药、鸡辅料生产加工、销售;畜禽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种禽的加工孵化、生产经营;种鸡养殖技术咨询服务;禽肉产品质量技术检测;粮食收购;动物育种、饲养;兽医咨询;餐饮连锁店经营;仓储服务(不含危险品及违禁品);企业管理类教育培训;食品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公司名称: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性质:上市公司

员工数:3万人

总部地点:青岛

年营业额:200亿元

企业简介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六和集团由一家饲料生产企业发展成为大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至2007年底,集团下属企业265余家,其中饲料企业80多家,畜产品加工厂40多家,种畜禽养殖场30多个,动物保健品厂14家,员工人数5万人,成为国内最大的禽肉产品供应商。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饲料销量突破500万吨,宰杀家禽3亿多只。六和集团产业链结构以肉鸡、肉鸭两大产业链为主要构架,目前已经形成从祖代鸡(鸭)、父母代鸡(鸭)、商品鸡(鸭)养殖、饲料生产、冷藏加工、熟食开发为一体的产业链,猪产业链正在积极建设当中。

饲料生产是六和的第一大产业,集团可生产肉鸡、肉鸭、猪、蛋鸡、水产等10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饲料产品,年生产饲料能力超过800万吨,产品销售遍布华北、华东、东北、华南等20多个省市区。

畜禽产品加工是六和集团的第二大产业,自1997年至今已建有大型现代化食品冷藏加工厂近40家,其中肉鸡加工生产线14条,肉鸭加工生产线25 条,形成日宰杀家禽能力150万只的规模。集团可生产肉食产品200余个品种,年宰杀家禽能力100万吨,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禽肉食品供应商。六和肉食先后荣获“全国放心食品企业”、“全国肉类加工企业前五十强”等荣誉称号。

集团养殖板块现有种鸡场3个,种鸭场5个,种猪、商品猪场6个,商品肉鸡场17个。存栏父母代种鸡90万套,父母代种鸭6000单元,祖代鸭400单元,存栏母猪5000头,年出栏商品鸡1100万只。

兽药和生物制造是集团的第四大产业,2006年产值达到2.9亿元。

在新的形势下,六和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布局,逐步由以饲料为主产业的畜牧企业向以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化大型畜牧企业集团过渡。集团在初步完成了河南、江苏等地的布局之后,加快了在东北、西北地区的发展,逐步由区域公司向全国性公司迈进。

在新的形势下,六和集团本着“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企业宗旨,团结广大业内合作伙伴,帮助农民朋友养殖致富,生产适应消费者需求的畜禽产品,积极促进农牧业现代化转型,努力实现整个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构建安全、健康、和谐的产业链,为中国人提供安全、优质、充足的畜禽产品。

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集团董事会的带领下,六和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在新的战略格局下,积极调动企业内外部力量,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加深交流,向世界级农牧企业的目标努力奋进,为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规模范围

六和集团借助产业化优势,致力于全程打造安全、健康的食品产业链,构建安全生产质控体系。在整个安全生产质控体系中,六和坚持“以饲料安全为基础,以兽药安全为保证,以制度监督为保障,信息化贯穿始终”的指导方针,大力发展现代化养殖,加快“无药残”绿色生物兽药的研制和兽用中药产品、养殖专用微生态制品的推广,在各冷藏厂推行ISO9001、HACCP、6S等国际化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为推广现代化养殖模式,解决农信问题,六和集团在无棣、平度成立了畜牧养殖担保公司,为养殖户提供担保贷款,并整合六和饲料厂、冷藏厂、种畜禽场、兽药厂等资源为养殖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探索出一条农牧业工业化的新路。六和禽肉产品规范的生产标准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可,2006年11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的“鸭肉、猪肉等级规格”标准制定研讨会上,六和集团肉鸡、肉鸭产品分割标准成为国家制定鸭肉等级规格标准的依据。

六和集团提出“六和肉食,健康大使”的品牌发展愿景,全力打造安全食品,产品畅销遍布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形成了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南京、江苏等十余个重点市场。2007年六和冷冻分割禽肉被上海市政府认定为禽产品唯一推荐品牌,一举打入上海市数百家标准化菜市。六和禽肉是双汇、麦当劳、肯德基等企业的主要原料供应商,六和推出的冷冻产品、冰鲜产品、调理品、熟食产品等广受消费者好评,畅销家乐福、沃尔马、乐购、大润发、欧尚等大型超市。

目前,六和在种畜禽产业、冷藏加工产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可追溯体系。为打通产业链、推动养殖产业现代化,六和集团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发展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推动农民工人化、农场工厂化、农业工业化,以信息化为主线,构建一个安全、健康、可追溯的现代化农牧业产业链。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是六和集团的发展愿景,六和将以食品产业为龙头,饲料产业为支撑,种畜禽产业为保障,不断优化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最大化,为国人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平民化畜禽产品。

企业文化

企业宗旨

养育人,创财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肉、蛋、奶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标志着物质文明程度的高低。生产和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是我们生产和经营的努力方向。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 ●生产企业的财富创造,来自于产品成本与质量之差。我们追求原料、制造(加工)成本最低和最终产品的质优价廉。

企业精神

点滴做起,追求完善。

●扎扎实实做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并养成习惯。

●做事细致、准确,追求完美无缺。

企业愿景

为优秀仁才提供舞台,植根用户,融入行业,共同发展。

●仁者爱人。仁才是心中有他人、爱他人并有能力给他人创造价值、带来利益的人。

●为每一位优秀仁才创造专长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

●立足并完全融入畜牧行业,牢牢扎根终端市场,坚持与用户、与员工、与同行、与整个行业共同发展。

价值理念

善、干、学、和

●善是基础和前提,干、学是达成善的手段与过程,和是结果-------通过善、干、学自然实现的一切关系状态。

●善,是站在他人利益角度为他人利益着想,做人做事以为别人创造价值、带来利益为出发点。

●干,是主体,真干实干、埋头苦干,为自己而干;淡化权力,强化能力,少管多理,少说多干(试),先干再说。

●和,和自己、和员工、和用户、和供应商、和同行、和政府(社会)。

●学,不断提升能力并为他人创造价值,带来利益,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学习的三条途径: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反省总结自己;永恒的奋斗主题:学习学习再学习,开放开放再开放,发展发展再发展。

经营理念

●企业的主体构成:用户是基础;员工是根本;自己是代表。

●市场三大策略:微利经营、服务营销、密集开发。

●质量观:质量是六和人的品格与自尊。

●人才标准:德、才、能、拼。

●人才要求:压力催长,磨炼成才。

●工作要求:主动认真,细致准确,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发挥。

●亲情化、本土化、专业化(家)、合作化、股份化。

●以人才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

●以合作求发展,并坚持与比自己能力更强、做事更优秀的人合作。开放相融,合作发展。

品质修养

●做事先做人:阳光正向,一切向好处想,一切向好处做;提倡“六个无”,无怨、无悔、无恨、无恶、无惧、无牢骚。

●勇于负责:要勇于承担责任,对下负责,对事不对人。

●勤奋节俭:忌懒、忌贪,勤俭节约,彻底摒弃“公家”意识。

●利人利己:双赢,互惠互利

●成就自我,实践大我:六和不要求六和人为公司的利益牺牲自我,只要求六和人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并不断地由小我向大我升华,从而与用户、与同事融为一体。

●团队意识,长项发挥:不能求全责备,要看人的强项,看人的短处,就形不成团队;每个人形成一二点长项就可以;强化团队,长项大家共享,短处个人自己改变。

●感恩他人,服务他人:永远以真诚、善良感激的心态去善待每一个人,公司的工作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个人的薪水也不是个人就能赚来的;要感谢下属与一切合作伙伴;对一切关心和支持过我们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要心存感激;对父母、师长、上司以及一切养育过我们的天地万物都要感念其恩德。

相关产业

饲料产业

目前拥有近50家饲料生产厂,主要有畜禽、水产类10大系列包括预混料、浓缩料、配合料在内的100多个饲料品种,市场遍布于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山西、北京、上海、东北三省等近20个省市区,2004年产销量240万吨。

食品加工

拥有冷藏、熟食品加工厂10家,年宰杀家禽1亿余只,加工能力达20万吨。产品主要有分割鸡肉、深加工肉食产品、熟食产品三大系列共120余个品种;鸡肉产品通过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评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鸡蛋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

畜禽养殖

建有存栏10万只规模以上的标准化鸡场10余处,养殖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动物保健

现有兽药生产厂家6家,是中国大动物保健品生产企业之一;重点从事微生态、酶制剂等绿色生物兽药的研制与开发,在提高防病治病效能、取代传统兽药使用、降低无残留方面做出了贡献。

良种繁育

引进国际精良设备和先进技术,建有现代化种鸡场4个、种鸭场2个、原种猪场1个和奶牛繁育中心1个,构成六和产业价值链的源头;目前存栏种鸡、鸭80万套,孵化鸡、鸭苗5000万只。

国际贸易

国际、国内贸易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和物流为公司及同行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

企业贡献

六和集团对微利经营等三大策略的实施,带动和影响整个饲料业由暴利时代转入微利时代,并由此直接导致了整个养殖业成本的大幅下降,肉、蛋、奶等畜禽产品一度极大丰富。

2000年率先倡导发展标准化商品鸡养殖,拉开了养殖革命的序幕,对于整个养殖业的升级转型意义重大,着力推动养殖户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过渡,转变养殖方式,努力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在青岛农大、山东农大、华中农大、南京农大、西北农大、以及部分分、子公司所在地市的中小学设立奖学奖教金,累计发放奖教奖学金和捐款超过2000万元。

每年投资上千万元在集团上下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用户培训班和养殖座谈会,对广大用户、行业同仁、经销商、供应商等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包括六和文化和经营理念、行业形势分析、专题技术讲座、人品修养与事业成功等方面的培训,到目前为止,集团公司已经举办规模较大的培训班和座谈会5000多期(次),有20多万人参加了培训学习。

企业品牌

品牌概念

品牌(BRAND),英文的本意是“烙印”的意思,是自然经济时代放牧主打上的财产归属标记,以区分与他人的财物。现代品牌是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贸易的增长,需要一种能普遍用来辨认商品的标记,即需要在商品的自然名称之外起个名字,品牌由此广泛流行。现代品牌与早期品牌标记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己不是一种单纯的品牌标记,而成为一种可以转让买卖的工业产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无形财产。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品牌作为无形资产与其他财产一样受法律保护。现代营销学的发展,使品牌的概念得以延伸。根据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的表述,“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劳务区别开来。

可分为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及企业品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品牌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被赋予越来越丰富和广泛的含义,成为一种复杂的信息标识系统。它代表企业的产品、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以及企业的形象。

品牌特征

对于消费者而言,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品牌执行了以下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识别。品牌代表了产品的一定质量和特色,可方便消费者选择。

(2)信息浓缩。识别性要求以消费者所把握的关于品牌的所有信息的概要形式出现。品牌满足了大多数购买者的需要,是购买者获取商品信息的重要来源。

(3)高安全性。消费者购买一个熟悉的品牌能够给其带来更多的信心保证。品牌能够保证消费者提供他期待的这种利益。

(4)提供附加价值。品牌能给客户提供比一般产品更多的价值或利益。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品牌可以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有助于企业细分市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另外,还可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

理论内涵

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包括品牌延伸战略、品牌组合战略、品牌更新与品牌全球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其直接目标是发展名牌。品牌经营的一般战略:(1)品牌延伸战略。品牌延伸就是利用已经成功的品牌名称来推出新产品。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产品类别延伸。这是企业为顺利、快速地实现向其它产品领域的扩张,利用已有品牌进行的一种延伸。例如,海尔品牌从家电向手机、电脑市场的延伸。产品线延伸。这是为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在同一品牌名称下不断延伸其产品线,即推出不同功能、不同产品形态、不同规格、不同包装的产品。例如宝洁公司“佳洁士”系列产品。品牌延伸被认为是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

(2)品牌组合战略。品牌组合战略又称为多品牌战略,是实行多元化经营,特别是不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常采取的一个品牌策略。企业利用不同的品牌占领同一产品领域中高中低档不同档次的市场、也可利用不同品牌进入不同的产品市场。多品牌经营应注意保证各品牌互不干扰、各自得到很好发展的同时,为了公司的整体目标,各品牌能协同作战。

(3)品牌更新。随着时间的流失,一个品牌如果无所变化,就会显得老化、陈旧,逐渐失去己有的魅力,最终被市场抛弃。根据目标消费者及竞争者的变化随时调整品牌策略是保持品牌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品牌更新的主要方法有:不断开发新产品,保持产品的吸引力;挖掘产品的新用途:通过品牌延伸,用新产品赋予品牌新形象;改变目标消费者等等。(4)品牌全球化。品牌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统一的品牌名称、标识、定位、广告策略、产品和包装等。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性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然结果。使用全球性品牌策略可以获得规模效益、有助于提高产品知名度、引发积极的品牌联想。但全球化应结合本土化共同实施,即所谓的“弹性全球化”,也就是从全球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地区情况着手采取行动。包括本土化的产品设计、本土化的广告宣传、本土化的品牌定位等。

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理论是50年代由美国营销专家温德尔·斯密提出的,[20]有人称之为营销学中继“消费者为中心观念”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市场细分是指企业根据企业自己的条件和营销意图把消费者按不同标准分为一个个较小的、有着某些相似特点的子市场的做法。企业进行市场细分是因为在现代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而且人数众多,分布广泛,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以自己有限的资源满足市场上所有消费者的各种要求。通过市场细分,向市场上的特定消费群体提供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已是现代营销最基本的前提。

目标确定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细分出来的子市场进行评估以确定品牌应定位的目标市场。确定目标市场的程序是:1、对细分市场进行评估,以确定目标市场:2、选择目标市场的进入方式。

文化定位

六和集团的企业文化强调“六个和”:

首先是“和自己”,也就是要善待自己,六和认为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善待,那就不能善待别人。

第二是“和员工”,企业要与员工水乳交融,给员工以成长的机会。据称六和曾提出过一句话是:员工的收入也是企业业绩的一部分。要让员工感受到做工作不是为了企业而工作,而是为了自己工作。

第三是“和同行”,六和提出“同行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真正的同行者”。第四是“和社会”,要与社会同行,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五是“和用户”,用六和的文化说,用户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因此一定要对用户给予最好的服务和对待。

第六是“和供应商”,把供应商当成是自己真正的合作伙伴,绝不能因为自己处于下游,拥有某种事实上的强势就压榨和恶劣地对待自己的供应商。

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建设安全优质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综合开发、利用各类饲料资源,加快优质饲料原料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安全优质高效饲料产品生产,实现饲料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健全完善饲料质量监管体系,抓紧建立、健全饲料质量监测体系和饲料安全监管体系,加大监测设备投入,尽快把我市饲料安全监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企业荣誉

1991年6月,注册成立科技饲料经营部,主要经销饲料、兽药、种苗等。

1993年4月,注册成立有限公司,并投建第一个科技饲料厂,从事预混料、种禽(蛋)的生产经营。

1994年,成立农业科学院,同时投建兽药厂,涉足兽药的生产销售。

1995年6月,组建山东六和集团。同年,组建第一个配合饲料生产厂,开始配合饲料的生产销售。

1997年,全面接收平邑牧工商饲料厂、冷藏加工厂、种鸡场,进行“一条龙”运作。同年,实施“万户农民养殖致富”工程。

1997年底、1998年初,提出并实施“微利经营、服务营销、近距离市场密集性开发”三大经营策略。

1999年,拓展山东生产基地布局,探索数据营销,建立集团信息化管理网络。

2000年,提出并组织实施商品鸡的标准化、现代化养殖新概念。

2001年,在山东六和集团饲料板块基础上,组建六和饲料股份有限公司。

从2001年开始,六和集团以每年10-15家新增企业快速发展,饲料、肉食加工、养殖和动物保健制品全面快速发展,成为具有行业较大影响力的畜牧业优势企业。

2005年,与新希望集团进行强强联合、全面合作;提出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的宏伟目标;六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集团销售收入过100亿元。

2006年,在集团内推广平度标准化养殖模式和平邑一体化经营模式;六和牌禽饲料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携手陕西石羊推动西北地区畜牧业发展;提出“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企业愿景。

2007年,六和与无棣政府在无棣成立国内第一家专业为农民提供担保贷款的担保公司——无棣和兴牧畜牧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六和牌水产饲料荣获“中国名牌”称号;与山西大象集团结成战略联盟;集团入选2007中国企业500强,位列第362位;集团年销收入过200亿元。 售 2008年,六和集团与地方政府联合新成立5家养殖担保公司,合资企业达到90家。集团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第250位,六和集团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饲料专业研发分中心,鸡肉、鸭肉双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肉鸭系列产品被认定为全国名牌农产品。六和集团被评为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强势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获得上海市肉类工业协会连续三年行业领军奖,十大优质畅销品牌等。

2009年,集团被评为2009山东省肉类食品行业50强第一名,2009年青岛百强第四名,“2009山东企业100强”第十六名,被评为“2009年全国五十强饲料企业”。在世界肉类组织第五届世界猪肉大会上,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六和牌”食品荣获“中国肉类产业最具价值品牌”。集团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月,集团与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共同主办了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第五届大型企业联谊会暨2009饲料行业发展高层论坛。

2010年,集团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57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72位。熟食产品成功入选 “世博会专供产品”,被授予“服务世博 放心餐饮商”称号。熟食品成功出口日本。被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评选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获得授权专利97件。被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授予 “全国饲料行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企业”和“全国饲料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先进企业”。

更名后

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原名为山东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主营业务涉及饲料生产、食品加工、种畜禽繁育、进出口贸易、养殖担保等产业。目前,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下属企业近300家,员工5万多人,2010年集团销售收入507亿元。饲料与禽肉销量均居国内领先位置。

2010年集团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57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72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6位。先后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品放心企业、中国肉类工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肉类产业最具价值品牌等荣誉称号。2005年六和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集团技术中心通过“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审,2011年集团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产业结构以肉鸡、肉鸭两大产业链为主要构架,致力于构建可追溯的全产业链,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食品。各公司相继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和“ISO22000食品安全认证”、“ISO14001环境认证”、“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18001职业健康安全认证” 和“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认证”。

集团的饲料产业从山东起步,已逐步扩展到华东、华中、华北、东北、西北等近二十个省市区,现生产鸡、鸭、猪、水产各类饲料十几大系列,预混料、浓缩料、配合料等100多个品种。禽料、水产料先后获得了“中国名牌”称号。

肉食产业全力打造可追溯的食品安全体系,冷冻、冰鲜、熟食等200多个肉食品种,畅销全国各地,形成了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南京、江苏等十几个重点市场,成为双汇、麦当劳、肯德基等企业的主要原料供应商。六和鸡肉、鸭肉均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肉鸭系列产品被认定为全国名牌农产品。六和肉鸡、肉鸭等产品分割标准被选定为国家制定等级规格标准的依据。六和熟食2010年入选为上海世界博览会专供产品,部分产品出口日本

养殖产业涉及种鸡、种鸭、种猪、商品鸡等,均立足于品种与技术高端,在科研、应用、推广上,重点投入,率先发展,并努力探索安全环保、降本增效、切合中国实际的先进技术和创新模式,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

商贸原料部通过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建粮食基地,与全国商业巨头共建物流营销平台,保障了企业自身的原料供应及同行原料的安全、优质、便捷。

金融担保体系不断优化布局,不但对接金融部门为养殖户提供担保贷款,而且整合山东新希望六和及其它资源为养殖业优质客户提供技术、供销、结算等多种服务。

“打造世界级农牧企业”是集团的发展目标,“善、干、学、和”是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的核心价值理念,集团将坚守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和行业责任,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不断为社会提供安全、放心、优质的产品,为产业及大众提供贴心、便捷、优质的服务。

速成鸡

2012年11月23日,媒体曝光了山西粟海集团养殖的一只鸡从孵出到端上餐桌,只需要45天,是用饲料和药物喂养的,而粟海集团正是肯德基与麦当劳的大供货商。肯德基回音“45天速成鸡”:仅占鸡肉采购量1% 。

一场由“速生鸡”“药鸡”安全问题引发的舆论热潮至今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不但无停息,反而在多番争论和媒体深挖之后,曝光了肯德基的供货商山东六和和盈泰公司滥用抗生素和抗生素残留超标等黑幕。

针对近日有媒体报道六和集团鸡类产品滥用抗生素一事,六和集团2012年12月28日晚间在其官网发表声明,承认下属平度冷藏厂对原料质量把关不严、存在违规帮农户填写养殖记录等收购环节管理缺陷问题,并向广大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表达深深的歉意。六和集团还表示将投入1亿元专项整改资金。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