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山西博物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西博物院(英语: Shanxi Museum ),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汾河西畔,是全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也是中国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之一。

历史沿革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是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改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8月10日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正式定名山西博物院[1]

展厅概况

博物院建筑群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由主馆与四角辅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诠释了中国古代对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的审美取向;辅楼分别为临时展厅、多功能报告厅、文研楼和行政楼。

收藏和陈列

山西博物院荟萃了全省的文物精华,珍贵藏品约40万件。其中颇具特色包括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及三晋文物、北朝石刻造像、明清晋商文物等。附属图书馆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藏书16万余册,古籍11万余册,包括善本888函、5043册。

历史沿革

民国八年(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成立。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更名为山西公立图书馆。原馆面积扩至9万平方米。博物馆成为图书馆的附设机构,馆员13人,藏书也增至13万余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山西公立图书馆遵照省府颁发的《山西省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山西公立图书馆原址及所有图书物品,筹备开办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随之沦落日军手中,日军接管省立民众教育馆后,将其更名为太原图书馆,附设于“山西文化保护会”,由日军山冈部队管理。之后又先后易手日军舞兵团和山西陆军特务机关代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2月,由山西陆军特务机关移交伪山西省署。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更名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日军从全省各地掠夺书籍、文物等以充馆藏,并且将一些珍贵文物、书籍运至日本。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阎锡山委任王仲元为接收委员,恢复省立民众教育馆馆名。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将兵工厂设于民众教育馆馆址文庙,博物馆工作被迫中断。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省立民众教育馆由人民解放军太原军事委员会文教接管组接管,更名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下设博物部。

1953年9月,山西图书博物馆与太原文物馆合并,更名为山西省博物馆,人员编制增至70余人。

1956年,山西省博物馆按照地志博物馆模式陆续完成自然之部、历史之部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部的基本陈列,并对公众开放。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博物馆陈列和藏品被列为“封资修”或“四旧”受到批判,博物馆事业遭到破坏。

1971年11月,博物馆开始逐步恢复业务工作。

1992年,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决定筹建一座现代化新馆。

1997年,山西博物馆新馆项目批准立项。

2001年,山西博物馆新馆奠基。

2004年,新馆建成,定名为山西博物院。8月,陈列设计工程启动。

2005年1月8日,“晋魂”陈列在新落成的馆址举行预展,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9月26日,基本陈列“晋魂”正式向公众开放[2]

建筑布局

山西博物院占地面积1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0平方米。总平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的构图手法,东西轴线为主轴线,南北轴线为次轴线。4层高的主馆位于主次轴线的交会处,形成对称的格局。4座角楼衬托着主馆。主馆4层方正规矩,逐层向外斜挑,体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羽晕斯飞”的审美取向。主馆的主题形象,被赋予了“斗”和“鼎”的寓意,“斗”象征丰收喜悦,“鼎”象征安定吉祥。

外部空间设计采用传统的院落组合手法,生成“太极中央,四面八方”之势,融天、地、人、时空于一体,利用水池、叠水、雕塑、室外展品等景观设计创造文化氛围,中央大厅仿自应县木塔。

视频

山西博物院 相关视频

山西博物院“晋魂”宣传片
走进山西博物院 感受三晋文明之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