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崖豆藤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崖豆藤属,藤本、直立或攀援灌木或乔木。羽状复叶互生;圆锥花序大,顶生或腋生,荚果扁平或肿胀,线形或圆柱形。约2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5种,产西南部至台湾,西南部最盛,有些可为杀虫剂,有些供药用,有些供观赏用。[1]

形态特征

奇数藤本、直立或攀援灌木或乔木。羽状复叶互生;托叶早落或宿存,小托叶有或无;小叶2至多对,通常对生;全缘。圆锥花序大,顶生或腋生,花单生分枝上或簇生于缩短的分枝上;小苞片2枚,贴萼生或着生于花梗中上部;花长1-2.5厘米,无毛或外面被绢毛,花萼阔钟状,萼齿5,上方1齿较小,或为4齿;花冠紫色、粉红色、白色或堇青色,旗瓣内面常具色纹,开放后反折,翼瓣略小,龙骨瓣前缘多少粘合面稍膨大,但不作距形,也不具喙,瓣柄较长;雄蕊二全(9+1),对旗瓣1枚有部分或大部分与雄蕊管连合成假单体,花药同型,缝裂,中部以下背着,花丝顶端不膨大;具花盘,但有时甚至不发达;子房线形,具毛或无毛,无柄或具短柄,胚珠4-10粒;花柱基部常被毛,中上部无毛,圆柱形,上弯或弧曲,柱头小,顶生,盘形或头状。

荚果扁平或肿胀,线形或圆柱形,单粒种种子时呈卵形或球形,开裂,稀迟裂,某些种的子房柄在果期伸长成明显的果颈,有种子2至多数;种子凸镜形、球形或肾形,挤压时成鼓形,珠柄常在近轴一侧,呈肉质而膨大,肿脐周围常有一圈白色或黄色假种子,一侧延长成带状缠绕于珠柄上。

分布情况

约200种,分布热带亚热带非洲亚洲大洋洲。我国有35种,11变种。

下级分类

宽果组 Sect. Acinacicarpae Z. Wei.

棒果组 Sect. Corynecarpae Z. Wei.

曲柱组 Sect. Curvistylae Z. Wei.

短柱组 Sect. Eurybotryae Dunn.

硕果组 Sect. Macrospermae Dunn.

崖豆组 Sect. Millettia.

代表植物

长梗崖豆藤MillettialongipedunculataZ. Wei,藤本。茎皮褐色,平滑,无皮孔,枝细柔,初密被黄色绒毛,后秃净。羽状复叶长30-35厘米,叶柄长5-6厘米,和叶轴均被黄色绒毛,后渐脱落,叶轴粗硬,上面无沟;托叶披针形,锥尖,长4-5毫米,具3脉;小叶(2-)3对,纸质,披针形,顶生小叶较大,长12-20厘米,宽3.5-6厘米,下部1对较小,长4-8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阔楔形至近狭心形,绿黄色,上面被平伏细柔毛,中脉及叶缘较密,下面密被平伏柔毛,侧脉7-10对,直达叶缘环结,细脉横向连成网状,两面均清晰;小叶柄粗短,长约2毫米;小托叶刺尖,长3-4毫米。圆锥花序细柔而长,长20-40厘米,多分枝,具总花梗,密被黄色绒毛;花疏生;苞片线状锥形,长5-7毫米,宿存,小苞片线形,离萼生;花长1.5-1.7厘米,花梗长约5毫米;花萼杯状,长约6毫米,宽约5毫米,萼齿短于萼筒,上方2齿合生成阔三角形,最下方1齿狭尖;花冠红色,旗瓣和萼同被密绢毛,倒卵形,基部截形,具2耳,无胼胝体,翼瓣短,长为旗瓣的五分之三,基部具耳,龙骨瓣阔镰形,具耳;雄蕊二体,对旗瓣的1枚离生;花盘杯状;子房线形,密被绒毛,花柱旋曲,柱头下指,胚珠6粒。荚果菱形至长圆形,长3.5-8厘米,宽约2.2厘米,密被深褐色绒毛,渐脱落;顶端具弯喙,常扭曲,种子间稍缢缩,有种子1-3粒;种子红褐色,长约1.5厘米,宽约2厘米,厚约0.8厘米,种脐偏于一边。花期5-8月,果期7-10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