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布袋盐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布袋盐场是台湾在二次大战后由台湾制盐总厂所设的六大盐场之一,范围跨越嘉义县东石乡布袋镇义竹乡,境内接收了十多个盐田,其中包括了历史可追溯至清朝的“新厝盐田”(第三代洲南场)。布袋盐场成立后,其内设有掌潭、寿岛、新厝、中区、北港及新塭六个场务所,并分为十个生产区,直至民国九十年(2001年)才废晒。

地理分布

布袋盐场不只限于布袋镇,事实上,整个盐场区域范围跨越了嘉义县沿海东石、布袋、义竹三个乡镇。粗略的划分是从台十七线以西到海岸线,由最北的掌潭场务所,一直到南边的新塭场务所,其管理约十个生产区。现存于台17及台61号省道间的闲置盐滩地,则与好美寮生态保护区连成一面,成为鹭科鸟类和来台过冬的冬侯鸟最重要的觅食场所,同时也是赏鸟的绝佳地点,镇上所有的盐田皆为台盐所有,更曾是全台最大的盐场[1],昔日沿台17号省道南行,两旁尽是盐田风光,一畦畦整齐的白色盐池,泛著熠熠光影,一座座雪白的盐山,彷佛如平地窜起的小雪山,形成特殊的产业景观。

历史

布袋盐场境内在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时设有大田场盐场,但没过多久便毁于林爽文事件[2]中,废弃成鱼塭。后来因为位于今天台南县七股乡内的第二代洲南场毁于洪水,受命迁建的台南富商吴尚新便在道光四年(1824年)择于此地重建洲南场,并同时改良“濑口式盐田”为“布袋式盐田”,使台湾盐产增加。

进入日治时期后,台湾日本商人成立的制盐公司纷纷在布袋一带成立了数座盐田,但后来均被台湾制盐株式会社所强制并购。此外日治时期末期南日本盐业株式会社亦在此处强制征收鱼塭,开辟了数块盐田以提供南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布袋溴素工厂所需的原料。

二次大战结束后,此处成为布袋盐场,由掌潭、寿岛、新厝、中区、北港及新塭六个场务所管理,并将原有盐田整理成十个生产区,继续产盐。民国七十年代(1980年代)开始机械化,使得盐工数量逐渐减少,但由于最后台湾盐业仍无法与国外竞争,布袋盐场在民国九十年(2001年)还是停止了生产,结束了此地约218年的晒盐历史。

气候条件

台湾西南海岸因沙岸平直、沙滩广布、地势缓斜、河流注入淡水量少、季风强劲,冬半年干燥少雨、日照长、气温高、蒸发快、海水含盐量高。自古以来即是绝佳的盐场。布袋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晒盐历史悠久,布袋晒盐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清乾隆年间,至今已逾二百年。布袋在清乾隆时开始开辟盐田,到了清道光3年的富盐商吴尚新更开辟了盐埕百甲,奠定布袋晒盐业的基础;到了日据时期,布袋的盐场更为成熟,并使得当时的布袋港成为重要的盐运港口,将布袋的盐销往中国及日本。白花花的盐田,曾经具有“白金”级的产业地位。和其他地区的盐田一样,盐工几乎已经被机械化晒盐所取代,布袋的盐业因此式微,偌大的盐埕上已看不到晒盐、采盐的景象,而穿梭在盐埕中的小火车,也早已功成身退了。

视频

布袋盐场 相关视频

关于盐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中国的盐场,新浪博客,2010-7-28
  2. 林爽文事件,历史故事, 20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