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帝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帝鳄

帝鳄(属名Sarcosuchus)又称为肌鳄、帝王鳄、超级巨鳄,意思为“肌肉鳄鱼”,是一种已灭绝的鳄类。

它们生存在于早白垩纪的非洲,是曾经存活过的最大型鳄类动物之一。

帝鳄身长8-13米,体重4-11吨,以各种史前鱼类为主要食物。

中文名帝鳄

别 名肌鳄、帝王鳄

拉丁学名Sarcosuchus imperator

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爬行纲

亚 纲双孔亚纲目鳄形目

亚 目中真鳄亚目科大头鳄科属肌鳄属种帝鳄 Sarcosuchus imperator

(模式种)分布区域白垩纪非洲河流体 长8-13米体 重4 吨

简述

帝鳄生活在约1.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是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体形最大的鳄鱼之一,其成年个体的体长可以达到13米,

完全可以和那些兽脚类恐龙相媲美!不仅如此,帝鳄的嗅觉异常灵敏,即使在水中也能闻到猎物的气味,

再加上那长达1.8米、布满利齿的巨口,就是一只小型恐龙转瞬间也会成为它的口中之物。

来历

帝鳄化石是在尼日尔的撒哈拉沙漠发现。第一个帝鳄的牙齿与鳞甲是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发现,由法国古

生物学家艾伯特·拉伯发现。直到1964年,地理学家发现其头颅,并引起菲利普·塔丘特的注意。

他带着化石回到巴黎,头颅由France de Broin检验。在1966年,他们正式地将这种动物叙述、命名,

学名为帝鳄(Sarcosuchus imperator),意思是“肌肉-鳄类-帝王”。

正模标本为MNN 604,是尼日尔国立博物馆(Musee National du Niger)的第604号标本,研究之后标本归还回尼日尔。

第二、三次主要的考察是保罗·塞里诺在1997年与2000年的考察。他在El Rhaz地层发现部分的骨骼、大量的头颅、

20吨的已分类化石,该地层时间是晚白垩纪的阿普第阶到阿尔比阶。他们花了一年完成帝鳄标本。挖掘的结果

在2001年12月公布。这个挖掘团队有芝加哥大学与国家地理学会的驻会探险家保罗·塞里诺、

耶鲁大学与多伦多大学的汉斯·拉尔森、纽约骨科医学院的Christian Sidor、尼日尔的Boubé Gado。

科学研究

帝鳄化石来自于数个个体,包括一个脊柱、四肢骨头、髋骨、背上的鳞甲、超过六个头颅骨。许多鳄形动物的头颅

骨厚又重,所以发现头颅骨的机率比发现身体其他部分还高。这与恐龙的状况相反,恐龙头颅骨易碎,很少成为化石记录。

史前爬行动物的皮内成骨,因为上面有成长环,如同树的年轮,可用在判断年龄。一个最大个体体长80%的成年体发现

了40个成长环,显示它至少存活了40年。然而这种计算年龄法是有争议的。其他学者提出在中生代缺乏极端气候的环境下,

很难以计算年轮的方法计算动物的年龄。

因为没有发现过完整骨骸,所以是用测量最大的头颅骨,然后与现代鳄鱼相比,计算出帝鳄的长度。现代鳄鱼头颅与身

体的比例,不管年龄或性别都是一样的。主要的差异在于长口鼻部鳄鱼,头部占的比例比宽口鼻部鳄鱼还大。

帝鳄的长度是以长吻鳄与咸水鳄的比例平均作为计算。塞里诺也测量印度与哥斯达黎加的现存鳄鱼作为他研究中的计算数据。

形态特征

研究人员在测量了印度鳄和咸水鳄的平均头身比之后套入最大的帝鳄头骨化石(1.6米),得出其体长为11.65米,体重11吨的数值。

最大型的帝鳄应该是年龄最老的。根据一个成长80%个体(以已知最大型的帝鳄个体作为基准)的皮内

成骨(Osteoderms骨质外皮,)上的成长环,显示帝鳄在它50到60年的预期寿命间持续地成长。

现代鳄鱼以更快速度成长,花约12年成长到它们的成年体型,成年后成长速率更为缓慢。

它的头颅与整个成人一样大,约1.48米。上颌的长度大于下颌,形成咬合不正。颌部相当狭窄,

尤其是幼年体。口鼻部占了75%的头颅长度。

帝鳄的骨架模型,位于印第安那儿童博物馆

帝鳄的巨型颌部有132个粗厚牙齿,汉斯·拉尔森(Hans Larsson)形容它们像是铁路道钉。

牙齿呈圆锥形,适合用来抓取、夹住猎物,而非现代鳄鱼狭窄的撕裂用牙齿(类似某些陆地肉食性动物)。

它拥有一排覆盖沿着背部排列的鳞甲或皮内成骨(Osteoderms),最大的鳞甲达1米长。鳞甲可当装甲用,

可能辅助支撑它们的巨大身体,但也限制了它们的灵活性。

帝鳄的口鼻部末端有个奇特的凹处,称为“鼓泡”(Bulla),相当于长吻鳄的“壶”(Ghara)。不像长吻鳄,

所有帝鳄的口鼻部末端都有这凹处。这显示它并非帝鳄的性选择特征,而只有雄长吻鳄拥有口鼻部末的凹处。

这结构的用途仍然不清楚。保罗·塞里诺与其他爬虫类专家对于凹处用途的看法,从帮助嗅觉到发声器官都有。

这个是帝王肌鳄70岁的极端老年个体(40岁8米,50岁9米,60岁9.6米,70岁10.1米),估测20岁的刚成年个体的比较,

另外还有一个略过40岁的中年渐进个体,估测8米左右。网络以及记录片里面说的“6英尺”头骨指的是颅骨

下颌联合长度,颅长本身根本到不了1.6米。  那个幼体是MNN 604,是有头骨的,Farlow在2005年写论文

的时候为了计算另外一个帝王肌鳄样本GMN 102的体长的时候和Sereno私人通信里面核实过这点。而那个40岁应该是MNN 606/607。

除了恒河鳄以外,一定要用颅长估测体型  那么按美洲鳄AMNH 7139,颅顶长70.5cm,420-450kg,按脊椎骨估测活

体顺弯长度4.9米算,SVL2.6米,帝肌鳄大概体长10.01米,SVL 5.3米。按放大估测6289-7523.9kg  平均估测:6558.7kg

MNN 102体长估测7.5米,MNN 604体长估测5.2米,MNN 606/607估测~8米,MNN 604估测10米  按脊椎骨估测结果相

同  MNN 606/607的背椎11-12号长度125mm,骨架不需要因为扣住而减少长度。美洲咸水鳄AMNH 7139同指标79mm,

估测MNN 606/607长度7.6米,SVL3.95米,(帝肌鳄和美洲鳄颅比长和身长比例记录相等,不需要增加吻部),

MNN 607/606是MNN 604的80%左右,估测9.5米  注:用背椎而高度则不靠普,这个脊椎骨形态类似劳氏鳄和

兽脚亚目恐龙,明显要高的多。  MNN 605颈椎骨4号估测长度60mm,高度75mm,长度不如AMNH 7139,高度远胜,

综合估测5.83米。MNN 604宽度parocciptal 520,MNN 605 同指标326,放大估测9.3米  考虑这些大型(指8米以上)鳄

颈椎骨和小型鳄会变短但是会增高,参考同样趋势的普鳄1965年个体(椎长度87mm,高度103mm,下颌骨172mm,

估测长度10.16米),估测7米,按高度估测7.28米,MNN 604估测11.38米,平均估测10.34米,符合前面提出的最大10米的结论

左到右:TL 100cm的满年崽(1yr),180cm的幼崽(5yr),385cm的亚成体(9yr),500cm刚成年个体(15 yr)

,615cm的平均大小的成年个体(27yr MNN 605),800cm的渐进个体(42yr,MNN 607/GMN-102),885cm的大个

体(哈氏正模,尼日利亚上颌骨残片,55yr),1010cm的最大个体(MNN 604, 70+yr)

生活习性

如同真鳄类,帝鳄也许有广范围的发声范围。帝鳄可能使用这些声音来界定领地范围、吸引异性、与它们后代沟通。

帝鳄的眼窝略朝上,显示这动物可能花大部分时间浸在水中,观察岸边的猎物。它们似乎以白垩纪的大型鱼类与乌龟为食。

突出的颌部与结实的牙齿是用来抓取与压碎,它们的主要猎物可能是大型动物与较小的恐龙,

它们埋伏在水中,并将猎物拖入水中,将猎物压碎、淹死、撕裂。

帝鳄可能与同一地层发现的似鳄龙产生猎食的冲突,似鳄龙是身长极限12米的兽脚类恐龙,有类似长吻鳄的颌部。

保罗·塞里诺宣称,因为这群动物非常大,它们可以轻易地猎食中小型恐龙,

包括非洲地区的长颈部、小头部的巨大蜥脚类恐龙的幼年个体。

其他鳄类生物学家怀疑这巨型动物的猎食能力。帝鳄长而瘦的口鼻部非常类似现代长吻鳄、伪长吻鳄、狭吻鳄的狭窄口鼻部,

上述物种都是以鱼类为食,不能追踪大型猎物。与现代尼罗鳄与已灭绝的恐鳄相比,尼罗鳄与恐鳄都有非常宽广、

厚重的头颅骨,适合咬食大型猎物。由于该地当时有大量的总鳍鱼类动物,所以许多专家认为帝鳄只是种

大型鱼食性动物,是现代长吻鳄的布满鳞甲版本,而非恐龙杀手。

然而,未成年帝鳄与现代狭窄口鼻部鳄鱼,两者口鼻部宽度类似,但成年帝鳄的口鼻部极度扩展。若计算口鼻

部相较于身体比例,帝鳄比尼罗鳄还狭窄,但宽度仍比长吻鳄宽。此外,帝鳄的牙齿并未如同大部分鱼食性鳄

类般互相交错,显示它主要以鱼类为食,而以陆地动物为补助,如同尼罗鳄。

与帝鳄住在同一水域的总鳍鱼类经常身长超过1.8米,重达90公斤。这增加了猎食大型或中型陆

地动物的可能性,而非以这些大型鱼类为食,许多这种鱼类拥有一层保护用的皮内成骨。

在1亿1000万年前的早白垩纪,撒哈拉沙漠是个热带平原,上面散布着湖,有河流与溪流过,岸边布满植披。

现代真鳄类的体型与外形上非常相似,倾向于生存在不同区域;帝鳄是鳄形动物之一,鳄形动物体型与外型上差异很大,

大多生存于同一区域。有四种鳄形动物跟帝鳄在同一岩石层发现,包括有着8厘米长头颅的矮小鳄类。它们占据

多样且不同的生态位,而非互相竞争食物资源。 按含河马,去掉非洲象的公式算,体重还算过得去,帝王鳄的

腿其实应该够强,例如2000kg的雄河马大概是450mm的Hc+Fc周长,帝王肌鳄假设按580mm算,即便按指数2.733放大,

理论值也是4000kg左右,因此它陆地行动能力即便按半直立算,也有应该有河马的部分行动能力,而且帝王肌鳄骨

盆肠骨的ilium比真正鳄类比例宽大的多,可以附更多的肌肉。  所以应该考虑下帝王肌鳄有的时候是像劳氏鳄,

法索拉鳄那样可以陆地行动,抓个自己能吞下的蜥脚亚目崽子,渔场与渔场之间迁徙,而不是总在水里面游动伏击猎物。

相关报道

曾经的古生物考察认为,在距今约1.1亿年以前,恐龙并非地球上唯一的统治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最近

在尼日尔的泰内雷沙漠发掘到一具巨型鳄鱼的化石。这种鳄鱼的学名叫“sarcosuchus”,就是“鳄鱼之王”的意思。

与此同时,这些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这只生存在水中的鳄鱼堪称为“庞然大物”。它长约11.65米,重达10吨,

而且,这只鳄鱼与恐龙同处一个时期——白垩纪,是当时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之一。更让研究人员吃惊的是,

这样的鳄鱼在恐龙横行的远古时代,与恐龙共同分享这白垩纪温暖的气候。以能捕食恐龙,主要因为它有着非

常特殊的身体构造。它的鼻子末端长着一个巨大的、球根状的突起,突起里面有一个空腔。这使它的嗅觉异常灵敏,

并能发出奇异的声音。而且,这种超级鳄鱼的牙齿也非同一般。与一般以鱼类为生的动物相比,它的下颌牙不仅

与上颌牙互相交错,而且能精确无误的嵌入其中。在100多颗牙齿当中,一排门牙能咬碎骨头,

撕裂像小型恐龙。此外,它的眼睛也难以理解地向上翘起。

除此之外,鳄鱼的皮肤上还长有一层片状骨质“铠甲”。这些“铠甲”不仅像树的年轮一样标志着鳄鱼的年龄,

而且能保护鳄鱼在捕食猎物时免受伤害。

事实上,早在1964年,法国科学家就曾在尼日尔挖掘到一块此类鳄鱼的头盖骨化石。之后,由保罗·塞雷诺

率领的芝加哥大学的考古队也分别在1997年和2000年挖掘到一些类似的化石。但这些残缺的化石仅仅提示研

究人员——这样的鳄鱼有可能存在。而最近的发现则表明,此类鳄鱼可能就是生物史上最大的鳄鱼之一。

正如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雷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当时,这种鳄鱼势力非常强大,很可能就是小型食草恐龙做恶梦的那类东西。

最新报道

事实或许与我们的设想不同,2014年一份关于帝鳄头骨的生物力学分析表明它们无法像今天的咸水鳄、尼罗鳄

那样进行恐怖的“死亡翻滚”,也就是说无法从大型动物的身体上撕下皮肉。再考虑帝鳄较为细长的口鼻部,

也不适合撕咬大型猎物,因此帝鳄的主要食物还是鱼类,只是偶尔会攻击小型恐龙。

如果比较对于大型恐龙的威胁,帝鳄远不如恐鳄凶残可怕。[1]

参考资料

  1. 帝鳄,搜狗,201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