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广府庙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府庙会是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活动之一,是广东省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广州市越秀区在传统元宵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十五至廿一举办的传统庙会。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

广府庙会围绕广府文化传承和推广,通过“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方式,着力弘扬了广府传统民俗文化。广府庙会开幕式设在元宵节当天,为期七天,是一项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广府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广府庙会是广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品牌,既增强广府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年节气氛,同时也让广大游客通过庙会就能了解广府文化,了解广东。该广府庙会、广府文化、广府民系、广府话(粤语)是广东民系的分类,与河北省广府城、广府古城无任何关系。

广府庙会简介

首届“广府庙会”精彩不断,以城隍庙忠佑广场中山四路(文德路口至北京路口)、府学西街、北京路、惠福东路美食街、大佛寺、五仙观为支点,每天都有专场民俗文化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制作展示、传统小商品展销、传统美食展销等活动,推荐广府本土文化。而为了能够让老百姓们充分感受到”吃、喝、玩、乐、游、购、娱”尽在其中的嘉年华活动,广州市越秀区特将本届广府庙会周期拉长至一周的时间,在此期间,市民游客不仅可以看到踩高跷、扭秧歌、捏糖人、抬神像等北方庙会项,而且包括川剧变脸、杂技、魔术、硬气功等中华绝活,白眉拳、蔡李佛拳、咏春拳等武林大会表演,广式红木宫灯、佛山彩灯、南海乐安花灯、潮州花灯等元宵灯会,以及民间木偶、人偶、五华提线木偶、高州单人木偶等优秀作品展演,都一一上演。在启动仪式上,主办方还通过揭开6叶风车花瓣的形式,推介了首届“广府庙会”的6大景点:城隍庙、府学西街、北京路、惠福东路美食街、五仙观、大佛寺。此次庙会的内容以广府文化为主,开幕式于正月十五上午在城隍庙前忠佑广场举行,闭幕式于正月二十一下午在五仙观举行。其间五仙观有富有广府文化特色的元宵灯会,周六有民俗文化巡游,每天有专场民俗文化表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制作展示,传统小商品展销。此外,潮汕英歌舞、中华绝活荟萃、手工捏面人等一些非广府文化的展示也将前来“赠兴”。而民俗文化巡游最具吸引力,因为城隍庙的城隍爷也将被“请出”加入到巡游队伍中,共同为羊城祈福。其他巡游展示项目包括舞狮、岭南英歌、广府华彩、腰鼓、舞龙等。除了看、逛、玩,参加庙会又怎么少得了吃?中山四路南越王宫博物馆路段的一排骑楼街在广府庙会期间临时变身“手信一条街”。不仅有广州本地特色的老字号,如莲香楼,也不乏具有外地风味的干果食品,还有不少来自阳江、化州等地的土特产,均以手信类为主。令人稍感遗憾的是,一些极具岭南风味的汤水类小吃,如各式糖水,均不设摊销售。

从元宵节开始一连七天,首届“广府庙会”,一连串传统节日庆典、传统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展示、商贸、旅游、美食等活动轮番上演,填补了广州地区没有庙会、正月十五又没有特色节庆文化活动的空白,越秀区政府计划将活动逐年办下去。

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是广府民系的文化。所谓广府民系,即广州府民系,简称广府民系,或者粤海民系,并非只是指广州,而是通常指的是使用粤语方言地区的汉族族群。按照这一说法,广府人的分布地域相当广大。有学者认为:“广府人是华南汉族的主要族群之一。广府人分布在粤中、粤西南、粤北,以及桂东南一带,人口约有5100万,其中广东约有3800万,广西约有1300万。”(此统计数字应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数字)。

精彩开幕

2月17日早上9时许,虽然天空飘着小雨,寒风阵阵,却丝毫没有影响民众逛庙会的心情。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城隍庙前的忠佑广场上便聚集了不少等候观看开幕式的市民,其中不乏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发烧友。虽然只能在警戒线外观看,仍有不少市民一早前来霸位,多名警察在现场维持秩序,但现场仍挤得水泄不通,市民队伍一度排到对街。10时30分,醒狮活动开始,鼓锣喧天,彩旗飘扬,忠佑广场上早已一派喜庆祥和的热闹景象。随着锣鼓声,观众们高举手中的风车,齐声高喊:“同心转运、祈福羊城、广府庙会、幸福相约。”只见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风车随风转动,鼓乐齐鸣、礼花飞升……

绝活变脸、广东醒狮、惊险杂技……开幕式上,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令市民大呼过瘾。与广场仅一墙之隔的中山四路临街骑楼前也是人挤人,老字号货品及民俗工艺品的展示令市民流连忘返。[1]

各地风味 美食飘香

会场:府学西街

时间:10:00—21:00

北京糖葫芦、天津狗不理、朝鲜打糕、长沙臭豆腐、天津十八街麻花、蒙古烤肉、上海蟹黄灌汤小笼包、老北京鲜梨汤、台湾泡菜臭豆腐……庙会分会场之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的府学西街变身小吃街,早早就人头攒动,不少人都是边走边吃。首届广府庙会网罗了全国各地的近百种名小吃,展位共123个,80家企业参展。从街头走到街尾,80多个档位不仅有广州酒家皇上皇莲香楼宝生园、致美斋酱园等广州老字号美食,还网罗了天津十八街麻花、蒙古烤肉等全国各地著名的小吃。首届广府庙会包含了中华老字号企业7家、省老字号6家、福建老字号10家,其余的为各地方老字号、传统美食和民俗工艺。展位主要分布在中山四路北面的288-330号临街商铺、府学西街临时展位、五仙观广场临时展位等地点;设置有民俗工艺展区、老字号产品展区、地方风味美食及精品展区等三个展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制作、传统小商品和风味美食。

“你想要什么样的画像,就给你做什么样的画像出来。”在四川糖画的摊位前,糖画师傅忙碌地制着糖画。师傅说,每幅糖画根据画像不同价钱也不同,但一般的都在10元、15元一幅,很受市民喜欢,“一早就卖了好几幅”。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于360图片网

花灯夺彩 灯谜竞猜

会场:惠福西路五仙观

时间:9:30—22:00

闹元宵,逛花灯。本届庙会的花灯展安排在广州越秀区五仙观广场。开幕当晚的五仙观广场浪漫温馨,彩灯迷人,百余盏彩灯闪耀,还没入夜,便已灯火璀璨。沙头角鱼灯英德花灯乐安花灯潮州花灯、云浮新兴花灯、佛山彩灯、江门宋彩龙凤宫灯、澄海灯谜、广式红木宫灯、大浦青溪仔狮灯、东莞千角灯、开平泮村花灯、南澳后宅元宵鱼灯、河源忠信花灯等来自省内各地的百余盏花灯齐齐在广场亮相,让特意赶来观看的游客、市民十分惊喜。

从开幕当天开始持续一周,每天早上9:30至晚上10:00,五仙观内天天都有灯会看,而在广场上,还有剪纸、捏面人、骨雕等民俗精品现做现卖,城中知名大师叶润生、陈新见等均会现身。在此期间,五仙观仍照常收费。

而在花灯中,最大一盏广府红木宫灯价值18万元,已被五仙观纳入馆内收藏。前来参观的刘姨坦言:“以前好像没有这么隆重,这次是特地过来看花灯,花灯很喜庆。”庙会期间每天下午3时至下午4时,五仙观内还举行猜灯谜的活动。

剪纸生猛 广绣艺精

在五仙观广场上共有10个档口,包括民间剪纸、捏面人、骨雕等。其中,剪纸档口前尤其热闹,剪纸商品从15元到30元不等,更有广州民间剪纸大师叶润生现场示范剪纸,引来众多市民围观或购买。今年生肖兔的剪纸商品大卖,另外叶大师还免费为每个帮衬的市民剪了一个人像剪影。叶大师表示,此次以广府庙会为平台,将剪纸工艺推广出去,希望以后有更多这些活动,能将广州民间工艺发扬光大。

在中山四路临街骑楼档位,不仅展出漂亮的广绣作品,还有广绣高手当场献艺,让市民大饱眼福。不少市民表示,能亲眼看到广绣制作过程非常难得,广绣艺术是广州的传统艺术文化之一,应该好好传承。

盛装巡游

2月19日上午9点半,广府庙会民俗文化大巡游在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步行街商贸旅游区周边举行。由200多名巡游成员组成的醒狮队、城隍队、岭南英歌队等7个具有各地民俗文化风味的方阵同台献艺,为广州市民上演了一出精彩好戏。据悉,广府庙会主办方已决定将广府庙会巡游作为年度活动举办,具体的出巡日期确定为每年正月十五以后的首个周六。上午9点,城隍庙忠佑广场已人声鼎沸。时值周末,许多市民一大早就冒雨从四面八方涌来,欲一睹盛况。9时30分,盛装打扮的巡游队伍在忠佑广场集合完毕,引起市民争相观看和拍照。9时50分,鼓乐齐鸣,有关领导为南狮点睛,霎时间锣鼓冲天,礼花齐放,巡游活动正式开始。巡游队伍迅速跨越中山路,往文德路出巡。在文德路,队伍以慢速行进,各出巡队伍沿途一边巡游,一边表演。城隍、财神、唐僧三师徒、腰鼓、醒狮等纷纷出现在巡游队伍中,连碧眼卷发、黑皮肤的外国人也加入巡游队伍。巡游实施短暂交通管制,但未对交通造成太大影响。七个方队,依次是:醒狮队、城隍队、广府华彩队、岭南英歌队、腰鼓队、扇子队、舞龙队,每个方阵前高举统一制作队牌,井然有序。

巡游队伍经由文德路、文明路、北京路、中山四路,最后回到忠佑广场,继续举行醒狮、英歌、舞龙等精彩展演。

首届广府庙会的推出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响应,促使越秀区决定在庙会期间2月20日至22日每天上午10点至11点在忠佑广场增设三场文化演出,演出内容分别为京剧、粤剧以及管乐表演。

城隍出巡

满城争睹城隍爷,近7万市民冒雨追捧留影,沿路作揖祈福成风景。2月19日上午10时许,广府庙会重头戏“民俗文化大巡游”雨中游街,7大方队当街边演边游,巡游沿线街边人山人海,市民争相留影“城隍爷”,不到一小时游完全程后,市民感叹路线太短没看过瘾。

数万市民争相留影

当天上午9时,城隍庙忠佑广场就已人头攒动,风车飞转。不少市民一大早冒着雨从四面八方涌来,欲一睹“城隍爷”尊荣。9时30分,盛装打扮的七大巡游队伍在忠佑广场集合完毕,微缩版“城隍爷”首度公开亮相,栏杆外围观的人群一阵骚动。9时50分,鼓乐齐鸣,有关领导为南狮点睛,巡游活动正式开始。

“哇!过来了,快看城隍爷。”生猛的醒狮、刚劲的岭南英歌、精彩绝伦的舞龙……全长1600米的巡游队伍,大约近500人参加表演,各出巡队伍沿途一边巡游,一边表演,浩浩荡荡由中山四路向文德路出巡。其中以八个壮汉抬着一尊微缩版城隍爷的城隍队最抢眼。

沿路的街坊几乎人人都举着手机或者相机,有的趴在高楼窗户,有的簇拥在栏杆边,更有直接自带三脚架举起“长枪短炮”……巡游路段街边市民组成一道道长长的人墙,围得水泄不通,年轻人跟着队伍跑,老人家就驻点观望。

向城隍爷作揖祈福

现场不少市民一路双手合十,向着城隍爷像祈福。队伍行至北京路时,打头阵的醒狮队走向两旁街道,向围观群众打招呼,街坊们纷纷上前来摸狮头,抢着一沾狮子的旺气,希望来年生生猛猛。

10时30分,队伍回到忠佑广场,城隍爷像在广州市道教协会相关负责人的护送下归位。

不到一小时 街坊未尽兴

巡游结束后,进行交通管制的道路逐渐解封,但周围观赏巡游的市民仍迟迟不肯离开,警察不得不在现场疏散人流。不少市民直言,巡游路线太短,还未看过瘾就结束了。对此,越秀区副区长陈晓丹表示,由于地处交通中心地带,必须以不影响正常出行为前提,“关于路线长短的问题,明年庙会会适当考虑”。

随后,大批市民涌进城隍庙内上香拜神、添香油,人流当中有一家大小,也有三五成群的年轻人。现场很多人都围着雕有十二生肖的木栏逐个摸一下。“这样每个生肖摸一下是寓意年年益寿,年年平安!”市民王姨兴奋解释道。

人气爆棚增设三场文化演出

“真没想到市民如此热情,今天现场估计有六七万人次。”越秀区副区长陈晓丹坦言,首届广府庙会受到市民极大热捧,火爆程度超乎想象。为此,越秀区临时决定,于2月20日至22日每天上午10时至11时,在城隍庙忠佑广场增设三场文化演出活动,分别为京剧粤剧以及管乐表演。同时,忠佑广场和五仙观广场还会分别展出广府文化展,包括广府的衣、食、住、行、技、艺以及节庆等内容。

特写

城隍爷前有罗扇护身,后有八大红衣道长诵经,中间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功(坛场执事)端着朝简唱经……微缩版“城隍爷”像在64人的庞大队伍下护送出巡。香炉、鲜花、灯、水、柚子,五大城隍庙护法施主各端着一样物品,跟在神像后面,一位道长介绍,“这是‘香花灯水果’,用来祈福五谷丰登、护国保民。”除此之外,还有两名宫女端着花灯尾随其后,道长介绍,神像是连日赶制出来的,日后将在庙里供奉,接受市民祭拜。

圆满结束

2月28日下午,为期七天的首届广府庙会在一片祭祀五羊谷神的歌舞中结束。活动闭幕式移师到纪念五羊传说五仙观。广州市越秀区有关部门统计,首届广府庙会共迎客300万人,明年还打算添加更多广府元素。而五仙观灯会及中山四路民俗工艺一条街则延至2月28日结束。在当天下午的闭幕式上,腰鼓队表演、汉服表演、武术表演……等精彩的演出仍然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观看。由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表演的一场典雅靓丽的汉服秀,以及越秀区回民小学武术队的小朋友们的武术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在活动现场,广式宫灯工艺大师罗昭亮还将其设计制作的“越秀走马八角形宫灯”捐赠给越秀区博物馆永久收藏。

此外,传说中的“仙人”身穿五彩霞衣,手拿稻穗在降临五仙观,一众师奶一拥而上,抢扫一空。这是由广东歌剧院的演员们表演的祭祀五羊谷神、祈求五谷丰登的《五羊仙舞》。此舞失传已久,讲述了五仙手持嘉禾从仙山琼阁飘落人间的故事,在北宋传入朝鲜后失传。此次表演是在韩国找到有关文献资料重新编排后与市民见面的。演员们在舞台上重现了五仙手持稻谷从仙山琼阁飘落人间的情形,接下来举行的“五仙赐谷”活动,由领导为来自越秀区登峰街及矿泉街的10位居民代表派发了大米,扮成五仙的演员为现场的观众派发稻穗,体现了“五仙赐福”的寓意。至此,为期七天的首届广府庙会,正式宣告结束。

考虑到市民响应热烈,城隍庙旁的中山四路骑楼民俗工艺一条街、广州庙会手信街的展销活动,以及位于五仙观的灯会都延期至2月28日晚结束,在这期间五仙观的灯会开放时间是从早上9时至晚上8时。而府学西的美食街已于当晚结业并拆除。

至于明年庙会,广州市越秀区副区长陈晓丹表示,基本上保持今年的规模,可能还会添加更多的广府元素,欢迎市民积极建言献策,为广府庙会提意见,力争使下届庙会更加丰富多彩。

庙会花絮

雨中长龙开幕式城隍庙前的八卦状舞台上,广州市越秀区有关领导别开生面地以启动风车的形式,拉开庙会帷幕,祈求羊城同心“转运”。在长达两小时的开幕式上,不但有代表广府文化的醒狮,还有川剧变脸、西洋魔术等表演,而最为火爆的还是位于府学西的庙会小吃街。截至开幕当晚6时,微博上关于广府庙会的搜索已有1119条,其中绝大部分是关于庙会上的小吃。在府学西街庙会小吃区内可以看到,100多米长的街道,捧着食物的人多得几乎转身都难。尽管下着小雨,但不少市民都顾不及撑伞,就在街上大快朵颐。庙会期间,除了能够一飨中华名小吃的味觉盛宴外,还可到五仙观元宵灯会感受广东传统彩灯的视觉盛宴。五仙观内过百盏悬挂于观内走廊及室外园区的彩灯逐一点亮,观外也排起了购票长龙。本次元宵灯会集纳了岭南特色的广府、客家、潮汕地区的花灯,包括广式红木宫灯、沙头角鱼灯、澄海灯谜、佛山彩灯等8种共计上百万元的灯饰。其中,多项彩灯已成为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未卸妆离场 歌队被拉回

2月19日上午9时30分半,城隍庙门前,50位男表演者勾画着风格独特的脸谱,模仿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身穿武士服,紧身短打,配合锣鼓、螺号的节奏,手执英歌棒(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只见表演者配合着忽紧忽缓的锣鼓声和众人大声吆喝,双手挥动英歌棒,并不停地交错翻转敲击,一步一呼地边走边舞,表演时队列图形不断变化,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将传统武术和舞蹈融于一体。

英歌在珠三角地区比较少见,之前这支队伍到场彩排时已经引起不少街坊注意。更有趣的是,这支表演队伍昨日表演结束离场时,由于50名表演者均没有卸妆,手拿英歌棒就浩浩荡荡地过马路,沿途市民纷纷拿出相机拍照,结果队伍被在场维持秩序的警察拉回开幕式现场,卸妆后才能离开。

据了解,普宁英歌是第一批被国务院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庙会的这支英歌队伍来自广东普宁南山,是当地村民自组的一支业余队伍,最小的17岁,最老的已年过七旬。这支英歌队伍曾赴北京参加“北京2008”奥运城市文化艺术表演和上海世博会“广东周”的表演。

老少情侣 齐撑庙会

从金婚夫妇到年轻恋人,在广府庙会启动现场看到不少手拉手的甜蜜身影。彭婆婆和陈公公结婚52年,婆婆笑着指着丈夫说:“他想来我就陪他来看看咯。”来自潮汕的贝先生和薛小姐结婚刚一年,两人都是在广州打工,这次来逛庙会就是想体验一下广府的传统文化。小叶和小苏是同一所大专的学生,拍拖4个月了,他们表示对于当天中式情人节的节目很感兴趣,觉得很有中国特色,过节顺便了解古代文化。

短裙上阵 美丽“冻人”

在开幕当天上午的8℃低温下,身穿短裙上台的芳华十八国乐团,无疑让身穿羽绒服的观众倒吸一口冷气。只见姑娘们抿着发紫的嘴唇,上台吹拉弹唱,笑容亲切。一下台便喘着白气跑进更衣室,换上羽绒服军大衣。据琵琶演奏的马志辉表示,这种场合她们早就见怪不怪,为的只是将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观众。

社会影响

广州市越秀区副区长陈晓丹说,首届广府庙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群众参与度、社会美誉度、传媒关注度“三高”。几百家企业踊跃参与,300多万民众流连忘返,使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成为欢乐的海洋,也使广府庙会真正成为广府文化盛会、民俗文化盛典,体现了群众参与度高。陈晓丹认为,庙会社会美誉度高。社会各界普遍对首届广府庙会予以认可和赞许。首先,认为举办广府庙会对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广府文化,对于丰富和活跃群众节日生活有着积极作用。其次,认为首届广府庙会彰显民俗性、本土性和开放性,虽是首届,却形成了声势,展现得精彩,不愧为具有浓郁广府文化特色的欢乐嘉年华。再次,认为越秀区举办广府庙会彰显了越秀作为“广府文化源地”的优势和作用,彰显了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古今相融、精华荟萃的风采和魅力。此外,媒体聚焦度高。各大媒体对首届广府庙会十分关注,对庙会举办全过程进行了大篇幅、持续性的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广府庙会以及广府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参与庙会的人员中,既有广州的市民,也有外地的游客,还有不少外国友人慕名而来,这与媒体的给力宣传是密不可分的。

学者

撑广州,当然要逛广府庙会!

据资料显示,庙会在广州已经消失很久。这种起源于远古的聚集方式,最初是为祭祀祈祷;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带上宗教色彩,集中在寺庙和道观周边举办,还出现了抬着神像出巡的仪式。这种庙会巡游传统于唐宋时期传进岭南。

在我国北方,庙会文化保存较好,其中以北京庙会最富盛名,其它北方大小城镇也多有庙会表演。而在南方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仅苏州、武汉、成都等少数地方有所保留。

广府文化一向注重继承传统又时尚开放,在诸如醒狮、划龙舟等传统民俗上多有保留,但唯独庙会已经消失很多年。

近年来,广州市各区都在打造各自品牌的民俗文化活动。如黄埔区的菠萝诞,天河区的乞巧节、番禺区的农村文化欢乐节、南沙区水乡文化节,海珠区也借十香园的落成打造岭南书画艺术节,其他还有萝岗区的香雪荔枝节、花都的盘古王诞节等。

越秀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作为广州传统中心城区,越秀区的非物质遗产丰富,西湖花市、五仙传说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活跃,但至今缺少一个代表性的节庆品牌。该区曾试图在五仙观举办祈福节来寻找一个节庆载体,但一直无法唤起市民的参与度。

在迎亚运整治期间,大佛寺和城隍庙受到热捧,尤其是去年10月31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广州城隍庙重新对市民开放,为广府庙会的举办带来契机。

越秀区于是想到举办庙会,希望通过庙会的方式将广府民俗与祭祀、购物、美食、游乐休闲等相融合,打造一个民众“吃、喝、玩、乐、游、购、娱”为主题的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

庙会由来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2]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活动表

时间 地点 内容 备注

2月22日城隍庙忠佑广场启动仪式

上午10:00时

2月23日 城隍庙忠佑广场 木偶荟萃 民间木偶、人偶、五华提线 木偶、高州单人木偶等优秀作品展演。

下午3:00~4:30时

2月24日上午 忠佑广场、文德路、文明路、北京路、中山四路 民俗文化巡游 包括:舞狮、城隍队、岭南英歌、广府华彩、腰鼓队、舞龙等。

2月25日 城隍庙忠佑广场 广府华彩 传统粤剧演出;广东音乐曲艺演奏;非遗手工艺展示。

下午3:00~4:30时

2月26日城隍庙忠佑广场 中华绝活川剧变脸、杂技、魔术、硬气功、杂耍等表演。

下午3:00~4:30时

2月22日 城隍庙忠佑广场 武林大会 醒狮表演:步步高、双狮贺新春等。武术表演:白眉拳、蔡李佛拳、咏春拳等拳术,对练、长短兵器(单头棍、大关刀等)等表演。

下午3:00~4:30时

2月22~28日五仙观元宵灯会展示广式红木宫灯、佛山彩灯、南海乐安花灯、潮州花灯等。

2月23日 五仙观广场 闭幕仪式

下午3:00时

2月22~28日六榕寺新春灯谜会 举办猜灯谜活动。

2月22~28日大佛寺盛世禅韵 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文艺联欢会、新春雅集古琴交流会、佛教书画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