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延陵季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延陵季子 季札(?—前485年),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焦溪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墓葬于江阴申浦(今申港),墓前有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

人物生平

季札(公元前577——公元前485年)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病重将卒,因季札贤能,想 传位于他。季札谦让不受,说:“礼有旧制,不能因父子感情, 而废先王礼制。”于是寿梦遗命:“兄终弟及,依次相传。”他 想这样王位必将传于季札。

寿梦去世后,长子诸樊接位,服丧期满后让位季札。季札坚辞不受,舍弃王室生活去舜柯山种田(今焦溪舜过山)。诸樊当政13年,卒前遗命传位于弟余祭,并依次传位季札,季札仍不就,最后由余眛的儿子继位,是为吴王僚。

吴季子墓

《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于延陵(今常州),史称延陵季子。墓葬于江阴申浦( 今申港),墓前有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 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

历史评价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国名将子期进攻陈国,吴王派季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子期,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经季札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在这次外交活动中,他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 产及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高谈政事,评论时势, 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

季札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评论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诸侯,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他当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评价。如在欣赏《秦风》后就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他能从乐声中预言秦国的未来,确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