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延陵季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延陵季子 季札(?—前485年),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稱「公子札」,是一位與焦溪歷史淵源有關的古代賢人。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常州武進焦溪的舜過山下,人稱「延陵季子」。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墓葬於江陰申浦(今申港),墓前有傳說為孔子所書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史稱十字碑。

人物生平

季札(公元前577——公元前485年)

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病重將卒,因季札賢能,想 傳位於他。季札謙讓不受,說:「禮有舊制,不能因父子感情, 而廢先王禮制。」於是壽夢遺命:「兄終弟及,依次相傳。」他 想這樣王位必將傳於季札。

壽夢去世後,長子諸樊接位,服喪期滿後讓位季札。季札堅辭不受,捨棄王室生活去舜柯山種田(今焦溪舜過山)。諸樊當政13年,卒前遺命傳位於弟余祭,並依次傳位季札,季札仍不就,最後由余眛的兒子繼位,是為吳王僚。

吳季子墓

《春秋》載,季札於公元前485年死後葬在申港西南。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於延陵(今常州),史稱延陵季子。墓葬於江陰申浦( 今申港),墓前有傳說為孔子所書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嗚 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史稱十字碑。

歷史評價

季札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國名將子期進攻陳國,吳王派季札救援陳國。季札傳言給子期,明確表達自己的反戰態度。經季札調停,平息了一場戰亂。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魯、齊、鄭、衛、晉五國,在這次外交活動中,他同齊國的晏嬰,鄭國的子 產及魯、衛、晉等國的重要政治家會晤,高談政事,評論時勢, 使中原國家了解並通好吳國。

季札又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文藝評論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諸侯,在魯國欣賞了周代的經典音樂、詩歌、舞蹈,他當場結合當時社會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精闢的分析和評價。如在欣賞《秦風》後就說:「這是華夏的聲音呀,能夠華夏化必能強大,強大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周王朝鼎盛時那樣了吧!」他能從樂聲中預言秦國的未來,確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於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