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建初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建初寺,位于南京秦淮区,是孙吴时期江东首座寺庙,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寺庙,也是江南首寺,南方最早建立的佛寺,今大报恩寺的前身。是古代著名伽蓝,江南佛教中心道场之一。

建初寺是佛教初传江东的标志,原寺后毁于战火。但在建初寺的遗址上,历代却不断有新的寺庙崛起,寺名也屡屡更易。晋为长干寺;南陈为报恩寺,宋改天禧寺;元改慈恩旌忠教寺。明为大报恩寺,建初寺屡废屡建,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2014年,中国佛教界批准在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基础上,复建建初寺;复建以此仅遗的三藏殿为基础进行。

中文名:建初寺

外文名:Jiangchu Temple

地理位置:南京市秦淮区

始建年代:吴赤乌十年(247年)

重要意义:江南首寺

历史沿革

建初寺又称聚宝山、大报恩寺。吴赤乌十年(247),康僧会至吴都建业(南京)弘扬佛教时,吴大帝信服其教法而创建本寺,并建阿育王塔,据传系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中之一。此地亦称佛陀里。由此因缘(原误作“因绿”),江南佛教遂兴。康僧会曾于此编译六度集经等经,并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孙皓大毁佛寺时,仅存本寺,号天子寺。西晋永嘉年间,西域僧帛尸黎蜜多罗曾于本寺译出孔雀王经等密教经典。

后历经宋、齐、梁、陈等南朝诸国,随朝代之更迭,亦几经更名为长庆寺、奉先寺、天禧寺、大报恩寺等,直至明代皆为江南佛教中心道场之一。东晋孝武帝初年,支昙籥奉敕住此,制六言梵呗。梁代僧佑幼时就本寺僧范出家,并住此弘扬律学。齐永明十年(492),明彻就僧佑受诵律,亦住此寺弘诸大乘经论。此外,竺慧达、竺法旷,及禅宗法眼宗匡逸、玄则、法安等高僧皆曾住此弘法。明成祖曾赐一磁制塔,塔有八角八棱九层,五彩灿烂,炫人眼目,惜毁于太平天国兵火中,今仅存遗墟。

建筑规模

2014年,中国佛教界批准在大报恩寺遗址基础上,复建建初寺;复建以此仅遗的三藏殿为基础进行。

作为对外开放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一部分,复建后的建初寺,其功能定位是弘法修行。建初寺规划占地10亩左右,将修建大雄宝殿、舍利殿、禅堂、讲堂、念佛堂、图书馆等,同时也为年轻人提供学习书画、传统文化、传统歌舞的场所。

从东汉末年佛教东渐江南,到清朝末年杨仁山建立金陵刻经处,南京在中国佛教文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再加上复兴的众多佛教文化遗存,足以佐证南京以弘扬佛教文化隆盛于中国的历史,也必然将使南京重振佛教之都之名[1]

建初寺、三藏殿同时亮相,再加上不远处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对于佛教界来说可谓意义深远、盛大空前。作为佛教圣地,这片地区还和佛法僧三宝密切相关。第一宝是,其遗址所在地后来建造的明代大报恩寺发掘的地宫(沿用宋代天禧寺的地宫),出土了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佛顶骨舍利等诸多撼世文物。第二宝是,三藏殿内发掘了僧宝唐玄奘的顶骨舍利。第三宝则是,浩瀚如海共有6331卷的传世名著——明《永乐南藏》,其全套雕版曾长期藏于大报恩寺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