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建成圆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建成圆环

图片来自ltn

建成圆环,又名台北圆环,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地标及昔日圆环,为南京西路、宁夏路、重庆北路一段、重庆北路二段、天水路等4条道路的交叉处,邻近宁夏路夜市,面积约1,732平方公尺。辟建于1908年,此后该圆环上曾形成夜市,成为当时台北的标志景点之一。后因原建物老旧以致拆除,改建为以玻璃帷幕为主体的美食馆,但原有店家多已迁出,且美食馆业绩不振,2016年拆除美食馆建物,之后在原地进行绿化,作为提供市民休憩的圆环广场。

历史

日治时期(1895~1945)

建成圆环的历史,最早可溯及1899年日本台湾总督府提出“市区改正”计画,于重庆北路、南京西路、宁夏路与天水路等四条路所汇集的空地上画了圆圈,周栽七里香,中间种榕树及设座椅,成为民众休憩的“圆公园”[1]。圆环成形于1908年,本为一圆形小型公园淡水线铁路开通之后,该地成为大稻埕腹地,摊贩聚集。

建成圆环在日治时期为台北市最重要的小吃夜市,后于1943年台北大空袭期间建立了防空蓄水池等设施供避难之用。

小吃鼎立时期(1945~1980年代)

1945年战后时期开始,圆环恢复了小吃容貌;1980年代之前,建成圆环一直是台北的重要地标之一,因其各式各样的庶民小吃、平民化的价格,逐渐成为市民们的城市记忆、典型台北市的“味觉地标”。但对市政当局而言,建成圆环内违章摊贩群集,并非官方心中的模范地标,而是将其视为城市破败、落后的象征。

商圈衰退时期(1993~2002)

1993年戏院拆除的火星引燃圆环屋顶,1999年摊贩炸鱼不慎使圆环起火,虽然两度大火后皆于复建后重新营业,但商圈因此衰退近十年之久,加上台北闹区东移,圆环渐趋没落。

美食馆时期(2003~2016)

2002年,时任台北市市长马英九拆除旧圆环,改由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耗资两亿元在原地新建的“建成圆环美食馆”取代,以美食小吃街型态于2003年10月重新开幕。开幕后不久,因玻璃帷幕设计不良造成圆环内商家生意持续下滑,而原本圆环内知名店家均已在外自立门户、没有进驻,故造成一直亏损,不但二楼无法利用,原本进驻于一楼的20摊摊位仅存6摊,以致在2006年7月正式熄灯。

2008年,时任台北市市长郝龙斌宣布建成圆环内部将重新规划并更名为“台北圆环”,于2009年6月22日重新开幕。但因向北市府承租的华旭公司和实际负责经营的流水席公司在租金认知出现歧异,二房东华旭公司主张圆环新增顶棚工程费应由承租的流水席公司承担,因而片面将租金由每月新台币25万调高至50馀万,双方因此步上法院,导致于2011年5月1日再度熄灯歇业。[2][3]2012年4月9日,由余湘联广集团主导重新开幕。[4]2014年12月中,圆环内因为开设夜店引发讨论。[5]2015年4月15日,台北市市长柯文哲表示2016年7月委外合约到期后不再续约,改由台北市政府接管。

圆环广场时期(2017~)

2016年7月,委外合约到期后由台北市政府接管,同年11月21日台北市市场处取得建成圆环建物拆除工程执照[6],11月24日开始拆除工程,仅保留1943年启用的防空蓄水池[7][8][9]。2017年7月20日,圆环广场落成,广场内有市定古迹大稻埕圆环防空蓄水池、地崁灯、喷泉广场等,成为提供民众休憩的一片绿地。

文化

  • 1987年表演工作坊推出的舞台剧《圆环物语》,即是以建成圆环为主题,面对观众叙述台北市著名小吃区“圆环”的历史。自清朝到日治时代以至今日台北,圆环从公园变成蓄水池,转化成固定摊贩的小吃店总汇,再变回了交通圆环,最后在台北市政府政策摇摆不定之下又面临即将拆迁的悲惨命运。[1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