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建设型柴油机车

建设型柴油机车中国铁路的直流电力传动柴油机车车型之一,也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款国产柴油机车,由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设计制造,于1958年先后完成试制了两台机车,但未投入批量生产和正式使用[1]

目录

发展历史

1950年代,中国开始踏上铁路牵引动力内燃化和发展国产内燃机车的道路。1956年8月,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中国首个铁路科技发展规划--《 1956年-1967年铁道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铁道科学工作会议上讨论通过,指出"技术政策的中心环节是牵引动力改革,要迅速地、有步骤地由蒸汽机车转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上去",从此确定了牵引动力改革的方向。1956年至195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机车车辆研究所、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展开一系列的课题研究,通过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技术资料的研究,初步掌握了内燃机车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试验方法,完成了发展内燃机车的前期准备工作。

1958年起在大跃进运动形势的推动下,铁道部各主要机车制造和修理工厂纷纷掀起"争取生产内燃机车"的热潮,位于北京的长辛店机车车辆修理工厂也萌发了制造内燃机车的构想。1958年6月19日,长辛店工厂举行庆祝制成建设型5321号蒸汽机车庆功会,厂长黄英夫号召全厂职工动员起来,在当年国庆节前成功试制第一台内燃机车。1958年6月,长辛店工厂的技术人员多方搜集有关资料,并从集宁机务段借调来当时刚从匈牙利进口的ND1型106号柴油机车作为参考,开始研制中国铁路史上第一台国产柴油机车。为了逆向仿制ND1型柴油机车的各主要部件,工厂将借来的机车完全解体测绘以便参照加工,将柴油机、电机电器、辅助系统、转向架等部分分解成零件,然后再一一按原样组装复原。为确保机车的试制任务能够按时完成,长辛店工厂设计了两种动力传动方案。第一个方案用于1号机车,采用两台现有的红旗300型柴油机(国产的V-2-300型柴油机);第二个方案则用于2号机车,仿制ND1型机车所使用的XVI Jv 170/240型柴油机。两台建设型柴油机车都具有同等的功率和性能,所有电机、电器、走行部、辅助系统等部分完全按照ND1型机车仿制。。

研制期间,唐山铁道学院北京铁道学院、北京工业学院、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亦派出技术人员和师生来厂协助。中共北京市委亦指示全市有关工厂单位共同协助,北京低压开关厂、北京市汽车修配厂、北京电车公司修造厂、北京电气仪表厂、北京综合仪表厂、北京市无轨电车制配厂、良乡电力修造厂、朝阳电机厂、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仪器厂、北京铜丝厂、北京电解铜厂、光明橡胶厂、大红门压钢厂、北京电线厂、永定机械厂等三十多个工厂参与试制。例如,北京市汽车修配厂负责仿制柴油机主轴瓦、连杆瓦、燃油泵和调速器等零部件。北京电车公司修造厂负责试制牵引电动机。良乡电力修造厂负责试制牵引发电机。北京工业学院负责设计并联式柴油机的驱动齿轮箱。机车车体由唐山铁道学院师生和工厂技术人员联合设计。除此之外,柴油机曲轴的锻造由太原重型机械厂承担,制造电动机所需的数百块矽钢片则由太原钢厂提供。

1958年8月31日,长辛店工厂制造的第一台柴油机车正式落成,为纪念工厂在同年成功制造建设型蒸汽机车,工厂制造的第一台柴油机车亦被命名为建设型。1958年9月6日,建设型1号机车在京广铁路长辛店至良乡间进行第一系试运行。从开始解体测绘到第一台机车试验成功,建设型柴油机车的设计和试制过程仅历时88天。1958年9月15日,建设型1号机车牵引一辆刚由长辛店工厂试制的3型高级嘹望车,从北京出发到徐水保定进行牵引试验,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兼任市长彭真亦参与了这次试验。后来又相继制造了第二台机车。1958年9月底,装有自制柴油机的建设型2号机车出厂。当年国庆节期间,在苏联展览馆(现北京展览馆)举办的第一系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上,两台建设型柴油机车一同现场展出。1958年10月17日,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视察长辛店工厂,并登上建设型柴油机车参观。

1958年至1959年,中国进行了多种内燃机车和柴油机的设计试造,包括建设型、巨龙型、先行型、卫星型四种柴油机车,以及东风型柴油动车组。由于设计经验不足和制造工艺落后,加上在大跃进运动期间仓促上马,这几种机车的性能和质量均不尽如人意。经过多年的试验改进后,只有巨龙型和卫星型得以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也就是后来的东风型和东方红1型柴油机车。而建设型和先行型机车仅经过初步试验,而未能投入批量生产和正式使用[2]

视频

建设型柴油机车 相关视频

唐山铁道学院1964年鸟瞰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