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Vladimir Ashkenazy,1937年—),钢琴演奏家。1954年在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二等奖。1956年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2018年9月13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阿什肯纳齐与莫雷诺演绎哈恰图良与柴科夫斯基在国家大剧院举办,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任指挥。

个人经历

1937年7月6日,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出生于前苏联。

1954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

1956年,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

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1969年,首次以指挥的身份登台,获得成功后遂逐步加强在指挥艺术上的尝试。

1981年,被任命为英国爱乐交响乐团的指挥,从此正式跻身于国际指挥乐坛。

1989年,被聘为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后改名为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也是伦敦皇家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和他们演奏以萧斯塔科维奇和柴科夫斯基为主的俄国音乐;也是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的客席指挥;也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

1987年—1994年,任皇家爱乐乐团首席指挥。

1998年—2003年,任捷克爱乐乐团首席指挥。

2004年—2007年,任NHK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2009年—2012年,任悉尼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2015年5月2日,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和儿子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室内乐音乐会。父子二人用两台钢琴演奏舒伯特、拉威尔与俄罗斯家拉赫玛尼诺夫的经典作品。

2018年9月13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音乐会:阿什肯纳齐与莫雷诺演绎哈恰图良与柴科夫斯基在国家大剧院举办,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任指挥。

主要作品

唱片选粹个人演奏作品 作曲家 曲目 巴托克 三首钢琴协奏曲(芝加哥交响乐团/索尔第) 贝多芬 第六交响曲(爱乐乐团) 贝多芬 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帕尔曼小提琴) 肖邦 夜曲 莫扎特 第八、九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克尔提斯) 穆索尔斯基 展览会上的图画(钢琴版和乐队版) 柴柯夫斯基 第一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马捷尔) 普罗科菲耶夫 第三、五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普雷文) 拉赫玛尼诺夫 三首交响曲(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 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钢琴协奏曲(莫斯科爱乐乐团/康德拉辛) 舒曼 蝴蝶、交响练习曲、阿拉伯风格曲 西贝柳斯 交响曲全集(爱乐乐团) 斯克里亚宾 奏鸣曲全集 拉赫玛尼诺夫 图画练习曲

个人专辑

《钢琴协奏曲1-4》(VladimirAshkenazy-Rachmaninov:PianoConcertos1-4),发行于1995年,被认为是所有版本中最出色的,英国权威《企鹅唱片指南》将这套唱片评为最高的“三星带花”名片。

获得荣誉

2016年3月31日,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吉入选英国媒体评出的25位历史上最伟大钢琴家。

时间 奖项 1954年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1956年 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 1962年 并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格莱美最佳室内乐演奏奖 获奖时间 获奖的演奏曲目 合作者 1988年 《贝多芬:钢琴三重奏全集》 林恩·哈雷尔、伊扎克·帕尔曼 1982年 《柴科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 林恩·哈雷尔、伊扎克·帕尔曼 1979年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 伊扎克·帕尔曼 格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无管弦乐伴奏) 获奖时间 获奖的演奏曲目 2000年 《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Op. 87》 1986年 《拉威尔:夜之加斯帕;为死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高贵而感伤的圆舞曲》

专辑介绍

第一乐章

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也是整部作品中最有戏剧性的一章。乐章从一段简短的引子开始,主奏钢琴从倍弱一直发展到倍强弹出八小节像是钟声一样灰暗而沉重的和弦,缓慢、均匀而庄严,具有号召性的力量。之后,钢琴以其沸腾般的波浪音型充作背景,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且气息宽广的C小调第一主题,旋律的进行从容不迫,从中可以感受到傲然的欢呼、史诗般刚毅的性格、不可战胜的力量和奋激的热潮。不多久,音乐的色彩逐渐转趋明朗,节奏重音也减弱了,随后在中提琴的引导下,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降E大调第二主题。这个主题开始时单独由钢琴奏出,接着乐队才用轻描淡写的乐句随伴着它。和前一主题一样,第二主题也是歌唱性的,其中同样可以感受到俄罗斯的平原之辽阔,充满了甜美的伤感,这一抒情形象在这个乐章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甚至统御着整个乐章,被认为是“最有拉赫玛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第二乐章

肃穆而舒缓的三部曲式。这一乐章在听者的想象中展示出一幅俄罗斯大自然的画面,同时也深刻地提示出人的感情世界。乐章一开始时出现一些悠缓、流畅的和弦,由带弱音器的弦乐器奏出,这些和弦同随后的钢琴的一些从容不迫的音型,奠定了这一乐章凝重的气氛。乐章的基本主题就在这一背景上由长笛奏出,音响柔和,气息宽广,融合着幻想、希望和生活的欢乐。开始的主题是从第一乐章抒情的副部主题派生而来的,带有深思的乐念,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逐渐地音乐的性格发生了变化。明朗的幻想被热切、欢乐的激情所代替,在乐章中段,乐队只出现一些基本主题的回声,独奏钢琴的一些活跃的音型跃居第一位,像是一首轻快诙谐的钢琴练习曲,然后就以光辉有力的华彩乐段作为结束。在乐章的最后一段,基本主题的再现有所压缩,它又唤回了听者对那深思的回忆,这种情绪即使在乐章的简短结尾中仍然没有消失。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第三乐章

诙谐的快板,C大调,2/2拍子,近乎于回旋曲。当弦乐的长引子告一段落之后,钢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题,并将此主题加以充分地发展,充满着热力、生机和欢乐,它以其简洁有力的音调、丰富的节奏、不可遏制的进行和钢琴明亮清脆的音响而征服听众--这一主题的轮廓是在引子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完整的形貌最初在钢琴上呈现,没有乐队的撑持。接着,由双簧管和中提琴绵绵地唱出了第二个主题,旋律的进行柔和、流畅,富有宽广如歌的抒情特点,与第一个主题形成了极明显的对比。乐章结尾,钢琴以强音对旋律加以装饰,逐渐加快速度,最后在钢琴与全乐队合奏的强奏中结束全曲。 《d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是为访美之行而作的,亦不象大名鼎鼎“拉2”般的流行,要不是因为电影《闪亮的风采》红极一时,恐怕很多人会与之失之交臂的。其实第三钢琴曲优美程度一点都不欠奉。首乐章一上来就是钢琴美丽的歌唱,旋律线很长,在一个极狭窄的音域里蜿蜒,带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忧郁,琴音却异常明快、轻盈和超然,使那歌唱性的宽广气息不因这层忧郁而滞涩,听起来楚楚动人。稍懂钢琴的人都知道,这首作品的难度之高令人抓狂。由于写得精炼细腻,钢琴家必须在完成高难度技巧的同时,还要做出极细致甜美的表情。对任何一位训练有素的演奏者而言,能弹到不漏音、不错音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精准和营造音色可就是难上另难了。[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