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弘福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弘福寺,位于贵阳市黔灵山群峰中心,距城约1.5公里,是十方丛林,为贵州首刹,向有“黔南第一山”之称。弘福寺于1672年(清康熙11年)由赤松和尚开创,“弘福”二字乃“弘佛大愿,救人救世;福我众生,善始善终之意;赤松是为本寺开山始祖,佛法为临济一系之正宗,乃禅门五宗之一。

中文名 弘福寺

地 点 黔灵山群峰中心

开创时间 1672年

开创人赤松和尚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贵州省贵阳市

开放时间 6:30-18:00

门票价格 5元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3-10月是贵阳最佳旅游时间

现任住持心照法师

历史沿革

弘福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北的黔灵山上,距市中心约1.5公里。弘福寺,为赤松和尚(1634-1706年)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创建。原寺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旁有方丈苑、尊客寮、如意寮、厨仓、禅堂、云水堂、戒堂等,占地约12000平方米,楼台亭阁,庄严肃穆,道场兴盛,禅风大振,常住僧众多达百余人。赤松亲订《丛林清规八条》定为十方丛林,为贵州首刹。

民间传说

赤松初创寺院,土地由信士罗妙德等人“施舍”,他盖了一间茅蓬住在里面,敬业精神感动了当地的地方官员,在他们的支持下,建成僧寮、大雄宝殿及山门。不久又购置数百块田产,年收租1200石,常住僧众三十人[1] 。寺院和僧众非常富有,香火兴盛,有“金方丈,银知客”之说。赤松亲订《丛林清规八条》,定为十方丛林,为贵州首刹。赤松依照佛教丛林规章,设“两序”,立“清规”、续“法派、挂单、传戒”,收集佛教经典,很快成为全黔寺庙之冠。

寺内僧人

清乾隆四年(1739年)清廷颁赠《大藏经》一部给弘福寺,清雍正特许开期传戒,民国期间这里曾为贵州佛教会所在地[2] 。1929年果瑶法师于此创建贵州佛学院,曾任孙中山秘书之平刚曾在此讲学,学僧八十余人,为贵州培养了一批知识僧才。1905年至1946年,弘福寺曾传戒18次,到1949年,共有赤松“法统”传承12代,常住僧众100多人,少时也有30多人。新中国诞生后,怀一法师主持法席,躬耕自食,修头陀行。“文革”期间,僧人四散,寺由黔灵公园管理。1983年,弘福寺列为国务院公布的142座全国重点寺观之一,同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格局

弘福寺有三重建筑,大雄宝殿(正殿)、观音殿(中殿)、弥勒殿前(前殿),另配藏经楼、毗卢阁等。各殿阁朱墙碧瓦,恢宏巍峨,雕梁画栋,曲廊迂回,蔚为壮观。更于寺外扩建经塔,龙壁,并有石狮、石幢、铜宝鼎、铁鼎钟鼓、幢幡宝盖、金字匾联等。设有法物流通处、素香斋、茶室;修复历任方丈灵骨塔十余座;新建贵州首座法华塔、开山祖师经念塔、九龙浴佛石壁、钟鼓楼、天王殿、藏经楼、地藏殿、禅堂、斋堂、僧寮、尊客寮、方丈苑、碑廊等,登临弘福寺之盘山古道“九曲径”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赤松祖师开辟,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咸丰五年(1855年)两度整修;新中国建立后,拓宽加固。全径383级,沿途有“古佛洞”“洗钵池”“灵官亭”等古迹;有“多行好事广积阴功”“虎”“黔南第一山”“正法眼藏”等摩崖石刻。

文物古迹

弘福寺于1983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福寺中保存着一批珍贵文物和古迹:其中赤松开辟的九曲径及摩岩石刻、徐霞客游过的古佛洞、赤松和尚纪念碑及历代长老塔林、朱德、董必武及瞿脉嗣法门人参之德广等百人书写的诗词碑廊、《龙藏》、清乾隆朝廷颁赐的《大藏经》(已佚),现存为原版翻刻本、《大正藏》、《中华大藏经》、《频伽大藏经》、《藏文大藏经》、《房山石经》、赤松手著《黔灵山志》十二卷、《锦江禅灯》二十卷和《黔南会灯录》八卷、悬于山门中钟楼之顶铸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的铜钟、历年来所收藏的百余幅知名书画家的珍贵作品。

视频

贵阳黔灵山上的弘福寺,至今有300多年了贵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