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伯苓」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SYM對話 | 貢獻
行 1: 行 1: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张伯苓
 
| 姓名    = 张伯苓
| 圖像    = [[File:张伯 苓2018.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1.gtimg.com/v/pics/hv1/58/232/1140/74187718.jpg原图链接]]]
+
| 圖像    = [[File:张伯 苓2.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1.gtimg.com/v/pics/hv1/58/232/1140/74187718.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张伯苓
+
| 圖像說明 =   
[[File:张伯苓2.jpg|缩略图]]
 
 
| 出生日期 = 1876年4月5日
 
| 出生日期 = 1876年4月5日
 
| 國籍    = 中國
 
| 國籍    = 中國
行 11: 行 10: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
 张伯苓(1876.4.5-1951.2.23),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曾受教于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8年)六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
'''张伯苓'''(ZhangBoLing)(1876.4.5-1951.2.23),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私立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曾受教于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8年)六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
 
 +
 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 南开大学]] [[ 南开女中]] [[ 南开小学]] 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
 
 
== 人物生平 ==
 
== 人物生平 ==
  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日(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14]
+
[[ 光绪]] 二年三月十一日(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ref>[http://www.guoxue.com/?people=zhangboling 张伯苓 ,国学网 . 2014-09-20]</ref>
  
 
 光绪八年(1882年),幼年因家道中落,无力延时就学,曾入同族人张竹坡家馆就读,后又转入刘先生办的义学读书。
 
 光绪八年(1882年),幼年因家道中落,无力延时就学,曾入同族人张竹坡家馆就读,后又转入刘先生办的义学读书。
  
 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航海,学制四年。
+
 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 天津]][[ 北洋水师学堂]] 学习航海,学制四年。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他是[[ 航海驾驶]] 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
+
 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 北洋水师舰队]] 实习。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北洋水师覆没,满怀激愤返师归。九月,北洋水师学堂第五届毕业。因无船,在家闲居一年。是年冬,娶宜兴埠安氏女,因该女久患痨疾,婚后五日去世。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北洋水师覆没,满怀激愤返师归。九月,北洋水师学堂第五届毕业。因无船,在家闲居一年。是年冬,娶宜兴埠安氏女,因该女久患痨疾,婚后五日去世。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续娶王氏。同年春,被派往同济舰服务。[18]
+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续娶王氏。同年春,被派往同济舰服务。<ref>[http://www.guoxue.com/?people=zhangboling&page=4 张伯苓大事年表 ,国学网 . 2016-07-31]</ref>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承甲午败绩,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派大员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中国的黄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黄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从威海卫归来之后,他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承甲午败绩,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派大员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中国的黄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 黄龙旗]] ,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从威海卫归来之后,他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七月,英国强租威海卫,张伯苓随船送清廷官员前往办理移交手续,亲身经历了"国帜三易"的屈辱场面,深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是年,他结识倡导新学的严修,共同开启了艰难的办学之路。[1]
+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七月,英国强租威海卫,张伯苓随船送清廷官员前往办理移交手续,亲身经历了"国帜三易"的屈辱场面,深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是年,他结识倡导新学的严修,共同开启了艰难的办学之路。<ref>[http://news.nankai.edu.cn/nkyw/system/2016/04/04/000276518.shtml 允公允能 作育英才 ,南开大学 . 2016-07-31]</ref>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
+
[[ 光绪]] 二十九年(1903年),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他决定成立中学,遂将严、王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南开中学)。从此他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他决定成立中学,遂将严、王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南开中学)。从此他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
行 39: 行 40: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
  
 民国六年(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
+
 民国六年(1917年),秋,赴美国,入[[ 哥伦比亚大学]] 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
  
 民国七年(1918年),适逢严修与范静生也赴美,张伯苓乃与严、范遍游美国各地,考察了许多私立大学的组织和实施。十二月,张伯苓与严修游美归国。不久便积极筹募经费,并获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绅之助,开始筹划创办南开大学。[14] 十二月回到天津后,与严修一起正式宣布建立南开大学。
+
 民国七年(1918年),适逢严修与范静生也赴美,张伯苓乃与严、范遍游美国各地,考察了许多私立大学的组织和实施。十二月,张伯苓与严修游美归国。不久便积极筹募经费,并获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绅之助,开始筹划创办南开大学。[14] 十二月回到天津后,与严修一起正式宣布建立[[ 南开大学]]
  
 
 张伯苓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以来,到民国六年(1917年)学生已满千人,中学基础日臻巩固,教育设施逐渐完善。每看到各届毕业生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他觉得应该向大多数学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机会。社会的需要,使他认识到:"普通教育仅为国民教育之初步,创办高等学校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于是他决心赴美学习和考察。
 
 张伯苓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以来,到民国六年(1917年)学生已满千人,中学基础日臻巩固,教育设施逐渐完善。每看到各届毕业生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他觉得应该向大多数学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机会。社会的需要,使他认识到:"普通教育仅为国民教育之初步,创办高等学校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于是他决心赴美学习和考察。
行 55: 行 56: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迫于抗战形势的紧要和南开学校的生存发展,张伯苓亲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后购地800余亩,创办了被千百万重庆人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的南渝中学(后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迫于抗战形势的紧要和南开学校的生存发展,张伯苓亲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后购地800余亩,创办了被千百万重庆人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的南渝中学(后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七七"事变]] 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张伯苓担任第一届国民参政副议长,常驻重庆沙坪坝南渝中学的津南村,交往各方人士。[2]
+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张伯苓担任第一届国民参政副议长,常驻重庆沙坪坝南渝中学的津南村,交往各方人士。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七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七月,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 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六月,被迫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避居重庆,深居简出。苦闷之中的张伯苓并没有被学生忘记,周恩来给自己的老师捎来一封短信表达挽留之意。
+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六月,被迫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避居重庆,深居简出。苦闷之中的张伯苓并没有被学生忘记,[[ 周恩来]] 给自己的老师捎来一封短信表达挽留之意。
  
 
1949年11月底,重庆即将解放,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1949年11月底,重庆即将解放,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行 69: 行 7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苓致电周恩来表示祝贺,称赞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苓致电周恩来表示祝贺,称赞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
  
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张伯苓回到天津后,天津市长黄敬曾给予关照。
+
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 周恩来]] 总理欢迎。张伯苓回到[[ 天津]] 后,天津市长黄敬曾给予关照。
 +
 
 +
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ref>[http://www.guoxue.com/?people=zhangboling 张伯苓 ,国学网 . 2014-09-20]</ref>
  
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14]
 
 
== 主要成就 ==
 
== 主要成就 ==
  张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主要表现
+
张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主要表现
  
 
 在他的戏剧教育、音乐教育和环境教育方面。
 
 在他的戏剧教育、音乐教育和环境教育方面。
行 81: 行 83:
 
 文学艺术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戏剧又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戏剧是综合艺术,借助演员的形体、动作、表情、舞台背景,音乐伴奏等直接面对观众,属直观性艺术,能引起观众集中注意欣赏、感受和体验表演情节,从而促成观众心灵感应、震动、净化和升华,因此戏剧美育功能显著,美育心理效应最深刻。看演焦裕禄、孔繁森的戏剧或由戏剧构成的电影的效果,比抽象地上几堂政治课的效果还好。
 
 文学艺术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戏剧又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戏剧是综合艺术,借助演员的形体、动作、表情、舞台背景,音乐伴奏等直接面对观众,属直观性艺术,能引起观众集中注意欣赏、感受和体验表演情节,从而促成观众心灵感应、震动、净化和升华,因此戏剧美育功能显著,美育心理效应最深刻。看演焦裕禄、孔繁森的戏剧或由戏剧构成的电影的效果,比抽象地上几堂政治课的效果还好。
  
 在解放前,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中最重视美育的要算北大校长蔡元培和南开校长张伯苓了。蔡元培在他留学德国时,已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他又是德国心理学泰斗冯特的学生,所以他在美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方面有深厚的根底。他提出的"美育代宗教说"是引起世人重视的,他对美育的贡献主要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张伯苓在美育理论方面的论著不多,而在实践和效果方面却超过了蔡元培。
+
 在解放前,[[ 五四运动]] 前后,在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中最重视美育的要算北大校长蔡元培和南开校长张伯苓了。[[ 蔡元培]] 在他留学德国时,已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他又是德国心理学泰斗冯特的学生,所以他在美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方面有深厚的根底。他提出的"美育代宗教说"是引起世人重视的,他对美育的贡献主要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张伯苓在美育理论方面的论著不多,而在实践和效果方面却超过了蔡元培。
  
 
 张伯苓不是文学家或艺术表演家。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但他体会到"寓教于乐"、"寓德于乐"的教育心理学道理,所以他自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之初,就非常重视戏剧的美育功能。早在1901年就提倡话剧(当时称"新剧",也称"文明戏")。他和教职员学生一起创作演出话剧。他曾亲自编剧、导演。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当时周恩来、曹禺还在天津南天中学读书时,已经成为南开新剧团的主要演员,曹禺后来成为中外知名的戏剧文学家。张伯苓提倡戏剧,目的是把戏剧作为美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手段。他说:"戏园不只是娱乐场,更是宣讲所、教室,能改革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曹禺也曾说:"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为着玩,而是借戏剧讲道理,它告诉我戏是很严肃的,是为教育人民、教育群众,同时自己.也受教育。"
 
 张伯苓不是文学家或艺术表演家。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但他体会到"寓教于乐"、"寓德于乐"的教育心理学道理,所以他自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之初,就非常重视戏剧的美育功能。早在1901年就提倡话剧(当时称"新剧",也称"文明戏")。他和教职员学生一起创作演出话剧。他曾亲自编剧、导演。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当时周恩来、曹禺还在天津南天中学读书时,已经成为南开新剧团的主要演员,曹禺后来成为中外知名的戏剧文学家。张伯苓提倡戏剧,目的是把戏剧作为美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手段。他说:"戏园不只是娱乐场,更是宣讲所、教室,能改革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曹禺也曾说:"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为着玩,而是借戏剧讲道理,它告诉我戏是很严肃的,是为教育人民、教育群众,同时自己.也受教育。"
  
  他还在《回忆我在南开开始的戏剧生话》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张伯苓领导南开新剧团的宗旨、剧目,演出效果等。他以感激的心情说:"南开新剧团对我影响很大。"周恩来在他写的"校闻"中也说:"校中每次周年纪念会,例演新剧,以志庆贺。今年暑假期问,校长(张伯苓)因每岁稿本,编纂非易;特集同新剧团团员数人,前往高家庄李氏小学,预先编纂,以冀勿匆忙于临时。……每人均编稿本三、四,而业经校长认可演者有二。所费手续,计经四次……其中情节,固求能免俗,然悲欢离合,实深合社会心理,且布景丰富,以之陪衬内容,情节当能益肖。"
+
他还在《回忆我在南开开始的戏剧生话》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张伯苓领导南开新剧团的宗旨、剧目,演出效果等。他以感激的心情说:"南开新剧团对我影响很大。"[[ 周恩来]] 在他写的"校闻"中也说:"校中每次周年纪念会,例演新剧,以志庆贺。今年暑假期问,校长(张伯苓)因每岁稿本,编纂非易;特集同新剧团团员数人,前往高家庄李氏小学,预先编纂,以冀勿匆忙于临时。……每人均编稿本三、四,而业经校长认可演者有二。所费手续,计经四次……其中情节,固求能免俗,然悲欢离合,实深合社会心理,且布景丰富,以之陪衬内容,情节当能益肖。"
  
 根据曹禺的回忆,张伯苓早在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就提倡新剧"目的在练习演讲,改良社会"。民国五年(1916年)他在《舞台、学校和世界》一文中说:"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其间之君子、小人、与夫庸愚、英杰,即其剧中之角色也。欲为其优者、良者,须有预备。学校者其预备场也。"这也是他重视戏剧教育的观点。张伯苓说:"从戏剧里面可以得到做人的经验。会演戏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必能做事,戏剧中有小丑、小生、老生等,如果在戏剧中能扮演什么像什么,将来在社会上也必能应付各种环境。"他说的这些话是已得到了事实的验证。张伯苓提倡戏剧,是以戏剧为教育手段。对剧本的编选,非常严格。在他的提倡影响和扶持下,四十多年来,在天津、昆明和重庆各个时期的南开话剧理论、史话、纪事、演出剧目(近200个),创作及改译的剧目(近100个)剧评等。[14]
+
 根据曹禺的回忆,张伯苓早在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就提倡新剧"目的在练习演讲,改良社会"。民国五年(1916年)他在《舞台、学校和世界》一文中说:"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其间之君子、小人、与夫庸愚、英杰,即其剧中之角色也。欲为其优者、良者,须有预备。学校者其预备场也。"这也是他重视戏剧教育的观点。张伯苓说:"从戏剧里面可以得到做人的经验。会演戏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必能做事,戏剧中有小丑、小生、老生等,如果在戏剧中能扮演什么像什么,将来在社会上也必能应付各种环境。"他说的这些话是已得到了事实的验证。张伯苓提倡戏剧,是以戏剧为教育手段。对剧本的编选,非常严格。在他的提倡影响和扶持下,四十多年来,在天津、昆明和重庆各个时期的南开话剧理论、史话、纪事、演出剧目(近200个),创作及改译的剧目(近100个)剧评等。<ref>[http://www.guoxue.com/?people=zhangboling 张伯苓 ,国学网 . 2014-09-20]</ref>
  
 
== 音乐教育 ==
 
== 音乐教育 ==
行 95: 行 97:
 
 张伯苓重视音乐教育,也有其家教的根源。他父亲张久庵先生在晚清放弃科举仕途,着迷于弹拉吹打的乐器,尤其擅长琵琶,天津人誉为"琵琶张"。久庵公对音乐的执着笃学精神,耳濡目染,对张伯苓由爱好、欣赏音乐到实施音乐教育有重大影响。这表现在天津南开中学、大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的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方面。
 
 张伯苓重视音乐教育,也有其家教的根源。他父亲张久庵先生在晚清放弃科举仕途,着迷于弹拉吹打的乐器,尤其擅长琵琶,天津人誉为"琵琶张"。久庵公对音乐的执着笃学精神,耳濡目染,对张伯苓由爱好、欣赏音乐到实施音乐教育有重大影响。这表现在天津南开中学、大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的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方面。
  
 张伯苓很重视音乐教师的遴选。如徐剑生、陈子诚、阮北英、李抱忱等音乐教师,都是当代有名的音乐教师。张伯苓重视音乐教育也是源远流长的,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14]
+
 张伯苓很重视音乐教师的遴选。如[[ 徐剑生]] [[ 陈子诚]] [[ 阮北英]] [[ 李抱忱]] 等音乐教师,都是当代有名的音乐教师。张伯苓重视音乐教育也是源远流长的,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ref>[http://www.guoxue.com/?people=zhangboling 张伯苓 ,国学网 . 2014-09-20]</ref>
  
 
== 环境教育 ==
 
== 环境教育 ==
行 105: 行 107:
 
 张伯苓也非常重视校园美的整体性,即建筑物的艺术性与周围人工改造的自然美相结合。有的设施还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了寓德育于美育的原则。张伯苓重视学校建筑美和校园环境美的措施,是为了影响学生的心灵美。他认识到,创造美的学校环境,进行美育是行之有效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的生活中去。"的确,赏心悦目、整洁卫生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恰,促使人乐观奋进。反之,杂乱、肮脏、丑恶环境,会使人心烦意乱、精神萎靡,导致言行失常。环境美能影响心灵美,心灵美的人才创造环境美、维护环境美。张伯苓提倡的"镜箴自鉴"和"考美"也是一种美育措施。所谓镜箴就是在教学大楼和办公楼面对正门,竖一大镜,镜框镌有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要求师生,对镜自鉴,实际是对自己容貌美、心灵美、言行美的要求。启发自觉遵守纪律,自我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所谓"考美"。是对学生宿舍和教室整洁美观的考核。南开教育重视全校的美化。对学生宿舍、教室的整洁卫生、美观尤为重视。
 
 张伯苓也非常重视校园美的整体性,即建筑物的艺术性与周围人工改造的自然美相结合。有的设施还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了寓德育于美育的原则。张伯苓重视学校建筑美和校园环境美的措施,是为了影响学生的心灵美。他认识到,创造美的学校环境,进行美育是行之有效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的生活中去。"的确,赏心悦目、整洁卫生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恰,促使人乐观奋进。反之,杂乱、肮脏、丑恶环境,会使人心烦意乱、精神萎靡,导致言行失常。环境美能影响心灵美,心灵美的人才创造环境美、维护环境美。张伯苓提倡的"镜箴自鉴"和"考美"也是一种美育措施。所谓镜箴就是在教学大楼和办公楼面对正门,竖一大镜,镜框镌有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要求师生,对镜自鉴,实际是对自己容貌美、心灵美、言行美的要求。启发自觉遵守纪律,自我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所谓"考美"。是对学生宿舍和教室整洁美观的考核。南开教育重视全校的美化。对学生宿舍、教室的整洁卫生、美观尤为重视。
  
 张伯苓讲过:紫白是代表南开的校色。"紫"是象征"高尚"的颜色,他还风趣地说:"满朝朱紫冠,尽是读书人。""白"是象征"纯洁、廉洁"的颜色。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生活环境中的颜色,对人的情绪是有影响的,以紫白的颜色象征性地要求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情操、廉洁奉公的品德,此中也有美育的心理作用。[14]
+
 张伯苓讲过:紫白是代表南开的校色。"紫"是象征"高尚"的颜色,他还风趣地说:"满朝朱紫冠,尽是读书人。""白"是象征"纯洁、廉洁"的颜色。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生活环境中的颜色,对人的情绪是有影响的,以紫白的颜色象征性地要求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情操、廉洁奉公的品德,此中也有美育的心理作用。<ref>[http://www.guoxue.com/?people=zhangboling 张伯苓 ,国学网 . 2014-09-20]</ref>
 +
 
 +
 
 +
== 参考资料 ==

於 2019年1月31日 (四) 08:40 的修訂

張伯苓
出生 1876年4月5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家
知名於 創立南開大學
知名作品



張伯苓(ZhangBoLing)(1876.4.5-1951.2.23),原名壽春,字伯苓,後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國現代職業教育家,私立南開系列學校創辦者。西方戲劇以及奧運會的最早倡導者,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張伯苓早年畢業於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後獲得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曾受教於美國教育家、哲學家杜威、桑代克等人。 民國三十八年(1948年)六月,曾出任中華民國的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1949年11月底,重慶解放前夕,張伯苓婉拒蔣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陸。

張伯苓把教育救國作為畢生信念,先後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接辦四川自貢蜀光中學,形成了著名的南開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大批人才,被尊為"中國現代教育的一位創造者"。

人物生平

光緒二年三月十一日(1876年4月5日),張伯苓出生於天津一個秀才家庭。[1]

光緒八年(1882年),幼年因家道中落,無力延時就學,曾入同族人張竹坡家館就讀,後又轉入劉先生辦的義學讀書。

光緒十七年(1891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航海,學制四年。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他是航海駕駛班最好的學生,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嚴復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

光緒二十年(1894年),張伯苓等十八名同學完成堂課,被派往北洋水師艦隊實習。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北洋水師覆沒,滿懷激憤返師歸。九月,北洋水師學堂第五屆畢業。因無船,在家閒居一年。是年冬,娶宜興埠安氏女,因該女久患癆疾,婚後五日去世。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續娶王氏。同年春,被派往同濟艦服務。[2]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畢業後服務于海軍。承甲午敗績,帝國主義強盜的協議既成,清廷派大員去山東辦理接收和轉讓手續,張伯苓隨艦前往。船到威海衛的頭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陽旗,升起中國的黃龍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國的黃龍旗,升起英國的米字旗。張伯苓目睹這場"國幟三易"的接收和轉讓儀式,親自嘗受了這一喪權辱國的場面,氣憤填膺。從威海衛歸來之後,他認為海軍報國無望,決定退役。不久離職回天津執教於家館。

光緒二十三年(1898年)七月,英國強租威海衛,張伯苓隨船送清廷官員前往辦理移交手續,親身經歷了"國幟三易"的屈辱場面,深感"自強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創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是年,他結識倡導新學的嚴修,共同開啟了艱難的辦學之路。[3]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張伯苓乘暑假航海東渡,親眼看到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盛況,領略了日本對教育的重視及辦學規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啟發。

光緒三十年(1904年)五月,經過四個月的細心考察後回國,他決定成立中學,遂將嚴、王兩館合併,成立"私立中學堂"(南開中學)。從此他結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為學堂的學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天津城區南部的開窪地,即民間所稱"南開",建成新校舍,遂改稱南開中學堂,從此聲名漸著,天津市南開區也由此得名。

民國六年(1917年),秋,赴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次年回國,着手籌辦南開大學。

民國七年(1918年),適逢嚴修與范靜生也赴美,張伯苓乃與嚴、范遍游美國各地,考察了許多私立大學的組織和實施。十二月,張伯苓與嚴修游美歸國。不久便積極籌募經費,並獲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紳之助,開始籌劃創辦南開大學。[14] 十二月回到天津後,與嚴修一起正式宣布建立南開大學

張伯苓自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創辦南開中學以來,到民國六年(1917年)學生已滿千人,中學基礎日臻鞏固,教育設施逐漸完善。每看到各屆畢業生依依不捨地離開學校,他覺得應該向大多數學生提供繼續升學的機會。社會的需要,使他認識到:"普通教育僅為國民教育之初步,創辦高等學校乃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大計"。於是他決心赴美學習和考察。

民國八年(1919年)春,在中學南端空地建大學教室,當年秋季落成。九月五、六日,舉行大學新生人學考試,二十五日正式上課。南開大學創辦伊始就建立了理科。那時北京、上海開創許多私立大學,都是只辦文、法、史、地、國學等文、

法科,教師抱的是線裝書去上課,而張伯苓專請留美多年的凌冰為大學部主任,除開設文科外,還設理科和商科,後來改稱文、理、商三個學院。

民國十二年(1923年),建立了南開女中。

民國十七年(1928年),張伯苓又興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對面建築小學校舍,設立了小學部。在興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學之後,張伯苓分別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和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創辦了南開經濟研究所和應用化學研究所,從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南開教育體系。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迫於抗戰形勢的緊要和南開學校的生存發展,張伯苓親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後購地800餘畝,創辦了被千百萬重慶人讚譽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搖籃"的南渝中學(後改名為重慶南開中學)。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南開被日軍飛機炸成廢墟,大學部先遷長沙,繼遷昆明,與北大、清華合組成西南聯大,張伯苓任校委會常委。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張伯苓任國民參政會副議長。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同年,張伯苓擔任第一屆國民參政副議長,常駐重慶沙坪壩南渝中學的津南村,交往各方人士。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當選為國民政府中央監察委員。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七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六月,被迫出任中華民國的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不久辭去,避居重慶,深居簡出。苦悶之中的張伯苓並沒有被學生忘記,周恩來給自己的老師捎來一封短信表達挽留之意。

1949年11月底,重慶即將解放,張伯苓婉拒蔣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伯苓致電周恩來表示祝賀,稱讚人民政府的各項政策。

1950年5月,從重慶到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歡迎。張伯苓回到天津後,天津市長黃敬曾給予關照。

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4]

主要成就

張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主要表現

在他的戲劇教育、音樂教育和環境教育方面。

戲劇教育

文學藝術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戲劇又是文學藝術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戲劇是綜合藝術,藉助演員的形體、動作、表情、舞台背景,音樂伴奏等直接面對觀眾,屬直觀性藝術,能引起觀眾集中注意欣賞、感受和體驗表演情節,從而促成觀眾心靈感應、震動、淨化和升華,因此戲劇美育功能顯著,美育心理效應最深刻。看演焦裕祿、孔繁森的戲劇或由戲劇構成的電影的效果,比抽象地上幾堂政治課的效果還好。

在解放前,五四運動前後,在中國著名的大學校長中最重視美育的要算北大校長蔡元培和南開校長張伯苓了。蔡元培在他留學德國時,已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他又是德國心理學泰斗馮特的學生,所以他在美育理論和心理學理論方面有深厚的根底。他提出的"美育代宗教說"是引起世人重視的,他對美育的貢獻主要在理論方面的論述。張伯苓在美育理論方面的論著不多,而在實踐和效果方面卻超過了蔡元培。

張伯苓不是文學家或藝術表演家。他一生獻身教育事業;但他體會到"寓教於樂"、"寓德於樂"的教育心理學道理,所以他自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之初,就非常重視戲劇的美育功能。早在1901年就提倡話劇(當時稱"新劇",也稱"文明戲")。他和教職員學生一起創作演出話劇。他曾親自編劇、導演。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演員,當時周恩來、曹禺還在天津南天中學讀書時,已經成為南開新劇團的主要演員,曹禺後來成為中外知名的戲劇文學家。張伯苓提倡戲劇,目的是把戲劇作為美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手段。他說:"戲園不只是娛樂場,更是宣講所、教室,能改革社會風氣,提高國民道德。"曹禺也曾說:"南開新劇團是我的啟蒙老師,不是為着玩,而是借戲劇講道理,它告訴我戲是很嚴肅的,是為教育人民、教育群眾,同時自己.也受教育。"

他還在《回憶我在南開開始的戲劇生話》一文中,詳細論述了張伯苓領導南開新劇團的宗旨、劇目,演出效果等。他以感激的心情說:"南開新劇團對我影響很大。"周恩來在他寫的"校聞"中也說:"校中每次周年紀念會,例演新劇,以誌慶賀。今年暑假期問,校長(張伯苓)因每歲稿本,編纂非易;特集同新劇團團員數人,前往高家莊李氏小學,預先編纂,以冀勿匆忙於臨時。……每人均編稿本三、四,而業經校長認可演者有二。所費手續,計經四次……其中情節,固求能免俗,然悲歡離合,實深合社會心理,且布景豐富,以之陪襯內容,情節當能益肖。"

根據曹禺的回憶,張伯苓早在光緒三十五年(1909年)就提倡新劇"目的在練習演講,改良社會"。民國五年(1916年)他在《舞台、學校和世界》一文中說:"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其間之君子、小人、與夫庸愚、英傑,即其劇中之角色也。欲為其優者、良者,須有預備。學校者其預備場也。"這也是他重視戲劇教育的觀點。張伯苓說:"從戲劇裡面可以得到做人的經驗。會演戲的人將來在社會上必能做事,戲劇中有小丑、小生、老生等,如果在戲劇中能扮演什麼像什麼,將來在社會上也必能應付各種環境。"他說的這些話是已得到了事實的驗證。張伯苓提倡戲劇,是以戲劇為教育手段。對劇本的編選,非常嚴格。在他的提倡影響和扶持下,四十多年來,在天津、昆明和重慶各個時期的南開話劇理論、史話、紀事、演出劇目(近200個),創作及改譯的劇目(近100個)劇評等。[5]

音樂教育

南開的音樂、美術教育雖然沒有體育和戲劇教育那麼突出,但比同時代的普通中學和普通高校更為重視,成績也較顯著。這與張伯苓重視美育有密切有關。張伯苓是提倡戲劇美育的先驅。戲劇是綜合藝術,戲劇的演出也離不開音樂、美術多方面的配合。

張伯苓重視音樂教育,也有其家教的根源。他父親張久庵先生在晚清放棄科舉仕途,着迷於彈拉吹打的樂器,尤其擅長琵琶,天津人譽為"琵琶張"。久庵公對音樂的執着篤學精神,耳濡目染,對張伯苓由愛好、欣賞音樂到實施音樂教育有重大影響。這表現在天津南開中學、大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的音樂教學和課外音樂活動方面。

張伯苓很重視音樂教師的遴選。如徐劍生陳子誠阮北英李抱忱等音樂教師,都是當代有名的音樂教師。張伯苓重視音樂教育也是源遠流長的,並受到學生們的歡迎。。[6]

環境教育

南開中學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整潔、美觀,秩序井然,產生肅然起敬之感。在舊中國普遍存在着髒、亂、差的環境裡,南開學校算得上幽美的教育園地了。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詩人柳亞子初到南開大學賦詩讚美:汽車飛駛抵南開,水影林光互抱環。此是桃源仙境界,已同濁世隔塵埃。

張伯苓深悟此理,在南開大、中、小學都重視環境美的教育,而且把愛國主義教育寓於美育之中,這位教育家的苦心孤詣,感人肺腑。張伯苓深知學校建築除使用功能外,其心理功能也是不能忽視的,這就是建築的第二屬性,是交化屬性,即美育心理功能。在大學校長中,親自領導,參與設計,甚至親自拉線測查建築面積的,張伯苓可算得前無古人了。張伯苓創建南開大學初期,經費十分困難,但他不主張因陋就簡,他注重建築為教學服務的基本功能,同時也非常重視建築藝術的美育功能。他沒有發表過建築藝術心理的文章,但他一生在領導學校建築的實踐中證明他有建築術和美化校園的美育心理思想。

張伯苓也非常重視校園美的整體性,即建築物的藝術性與周圍人工改造的自然美相結合。有的設施還滲透着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體現了寓德育於美育的原則。張伯苓重視學校建築美和校園環境美的措施,是為了影響學生的心靈美。他認識到,創造美的學校環境,進行美育是行之有效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高爾基說:"照天性來說,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麼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們的生活中去。"的確,賞心悅目、整潔衛生的環境,能使人心情舒暢、心曠神恰,促使人樂觀奮進。反之,雜亂、骯髒、醜惡環境,會使人心煩意亂、精神萎靡,導致言行失常。環境美能影響心靈美,心靈美的人才創造環境美、維護環境美。張伯苓提倡的"鏡箴自鑒"和"考美"也是一種美育措施。所謂鏡箴就是在教學大樓和辦公樓面對正門,豎一大鏡,鏡框鐫有箴言:"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要求師生,對鏡自鑒,實際是對自己容貌美、心靈美、言行美的要求。啟發自覺遵守紀律,自我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質。所謂"考美"。是對學生宿舍和教室整潔美觀的考核。南開教育重視全校的美化。對學生宿舍、教室的整潔衛生、美觀尤為重視。

張伯苓講過:紫白是代表南開的校色。"紫"是象徵"高尚"的顏色,他還風趣地說:"滿朝朱紫冠,儘是讀書人。""白"是象徵"純潔、廉潔"的顏色。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生活環境中的顏色,對人的情緒是有影響的,以紫白的顏色象徵性地要求學生應具有高尚的情操、廉潔奉公的品德,此中也有美育的心理作用。[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