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冠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冠华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张冠华,1956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硕士,武警上海政治学院训练部文化工作教研室主任[1]教授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武警上海政治学院训练部文化工作教研室主任

民 族 ---- 汉族

出生日期----1956年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全国唯一的女作曲家入选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式等

人物简介

张冠华16岁时被特招入伍,21岁成为全军最年轻的专业作曲,35岁时作为全国唯一的女作曲家入选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式、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作曲创作组,作曲的杂技节目曾获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等多项国内外艺术大奖,后转行为文化教员,在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教学领域默默耕耘10余年,成为全军在文艺、教学两个领域分别获得双高级职称的女军人。

张冠华曾是军文艺战线的一名作曲新秀。正值艺术人生的盛年,张冠华却远离了舞台的聚光灯,用弹奏琴键的手指拿起粉笔,成为一名军队基层文化工作教员。12年来,张冠华登上南中国海的钢铁战舰,走近"蓝色贝雷帽"维和部队战士,来到皖南竹林深处的警营,探访上海滩霓虹灯下的哨兵。用自己的心血和耕耘,换来了天南地北军营官兵的笑语欢歌。12年来,张冠华为全军和武警部队培养了2000多名基层文化骨干,先后荣获"军队院校育才银奖"、上海"十大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第八届、第九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提名奖等荣誉。立足军营大舞台,她谱写了一曲更辉煌的人生乐章!张冠华自2001年作为特殊人才引进武警上海指挥学院任教,现为该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学科带头人。担任总政治部组织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学改革》大型教学研究课题研制组主要成员,该课题获全军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被总政治部选派,担任全军文化工作课教员培训班示范课教员;三次被总政治部选调,编写全军文化工作课统编教材。她曾获得武警总部三等功三次,一次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

生活故事

一个发生在海军舰艇上的故事,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不当明星,去当基层文化的火种"。1988年到1994年,是张冠华艺术生涯的花季。那6年,担任沈阳军区杂技团专业作曲的她,以几乎一年一个大奖的频率摘金夺银,声誉鹊起。"张冠华前途无量!"一个驻京大单位歌舞团决定选调张冠华担任该团作曲。北京,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进京发展,是艺术新秀成名成家的必由之路。然而,一个突如其来的际遇,改变了张冠华的人生轨迹。

1994年,总部决定全军院校开设基层文化工作课,全军第一个基层文化工作本科班将在海军政治学院举办。为壮大师资力量,该院政治部一位领导来到沈阳,邀请张冠华到学院当教员。张冠华从来没有想过。但是,这位海军同志讲的一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她--海军官兵,成年累月漂泊在茫茫大海上,极度寂寞,那种"心灵的疲惫"难以言状。一次,海军舰艇编队远航归来,一名水兵刚走下舷梯就扑倒在码头的泥土上,忘情地狂吻,粘得满嘴是青草和砂砾。生活越是艰苦,战斗越是紧张,战士就越渴望获得精神养料,渴望受到鼓舞和激励。南泥湾的"兄妹开荒",上甘岭坑道的"炮弹皮快板书"正是这些基层文化激励着官兵战胜困难、奋勇杀敌。然而此时,部队优秀基层文化干部奇缺,迫切需要院校培养输送。"如果说,一个作曲家是一颗明星。那么,一个个优秀的基层文化干部就是一颗颗火种。基层文化工作课教员,就是点燃这些火种的人!"这位同志的一番话,让张冠华心中翻江倒海--在缪斯的殿堂里摘取艺术王冠固然可贵,但作为一名军队文艺工作者,如果把自己的才能传授给学员,通过学员激发起战士高昂的士气,自己的价值就可以成百上千倍地放大、叠加,甚至是裂变!"不当明星,去当火种!"那一刻,她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不久,两家的商调函几乎同时发来。干部处的同志把两张商调函并排放在桌子上,逗趣似地让张冠华选一张。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张冠华选择了当教员!

人生乐章

张冠华曾主编出武警部队第一部文化工作课统编教材;她第一次登台讲课的录像带被全军文化教员抢购一空;她把队列歌曲讲得出神入化,使不懂音乐的普通士兵听得如痴如醉。全国"三八红旗手"、武警上海指挥学院教授张冠华大校以勤奋和才智,谱写出人生精彩乐章。军委首长想听她的课。张冠华的课讲得好,连军委首长都想听。

1994年5月初,张冠华从沈阳军区文工团调入海军大连政治学院当文化教员。报到没几天,就接到教学任务:总政在她们学院开办首届全军院校文化教员培训班。只有2个月的备课时间,对于一般老教员来说都非易事,更何况从未执教的张冠华。

张冠华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一堆书、一叠纸、一支笔、一台风扇和一箱方便面,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学习备课。困了,在沙发上靠一会儿;饿了,泡上一袋方便面……2万多字的教案写出来后,她又马不停蹄地修改、试讲,对语言表达、案例取舍、情感交流、语速控制,反复进行推敲。

张冠华讲第一课时,从人们最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延伸开去,由表入里、借古通今,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个个形象的比喻,绘声绘色,令来自全军各院校的专业文化教员听得如痴如醉,授课录像带也被订购一空。在场的总政文化部领导激动地说:"太精彩了,想不到军队文化课可以这么讲。"这堂课,后来在全军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张冠华幼年学手风琴时,就废寝忘食;12岁技艺超群,16岁便被特招入伍,21岁成为全军最年轻的专业音乐创作员;31岁时,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沈阳音乐学院,成为一名拥有双高级职称的年轻女作曲家;35岁那年,她被国务院文化部选拔,担当起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式作曲以及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作曲重任。她为第三届全国杂技大赛谱写的曲目,捧得音乐类单项金奖,同时还荣获第三届全国电视奖。她担纲配乐的《腾空飞杠》、《滚杯》等杂技节目,先后获得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第十九届法国"明日"世界杂技比赛金奖和第二十届摩纳哥"蒙特卡罗"国际杂技比赛"银小丑"奖。

走上讲台

从名作曲到军校教员,她默默在基层文化这片沃土上耕耘--"行进的旋律最精彩"。告别舞台,走上讲台。这一年,张冠华40岁。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舞台和讲台,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隔行如隔山"。张冠华刚刚调入海军政治学院,一个挑战便与她迎头相撞。1994年,全军首期基层文化工作课教员培训班在该院举办,全军精英云集。总政文化部确定:张冠华做示范教学。她讲课的题目是《进行曲赏析》。尽管她闭上眼睛也能把这些歌曲写下来,但是要从"赏析"的层次讲出门道,让她着实感到不轻松。那段时间,张冠华夜以继日地备课,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到医院检查,医生怀疑她患了乳腺癌。学院领导震惊了:"马上住院,讲课的事不要再想了。"张冠华反复考虑后坚定地说:"这是我的第一课。我想,不管怎样,还是让我走上讲台,讲完这一课吧!"含泪颔首,院领导同意了她的请求。昂首微笑,张冠华登上了讲台。那一课,张冠华声情并茂,一炮打响。"行进的旋律最精彩!"张冠华话音刚落,掌声经久不息。课间15分钟,她一直被人们围住提问。这一课的录像片,被听课的教员们订购一空。一位总部机关领导称赞:"这节课,堪称经典,会被今天在场的人永远记住!"课后,她住院复查,专家会诊排除了癌症。这场虚惊,更让她觉得生命短暂,时光紧迫。从此,她把全部精力用在钻研教学上,连续3次担任全军文化工作课示范教员。行进的旋律最精彩。这句话,成了张冠华在三尺讲台不懈跋涉的写照。短短几年,她硕果迭出,在全军基层文化工作教学领域奇峰突起--1997年,她荣获全军基层文化工作课教学评比一等奖;1999年,她被总政选调担任驻京部队庆祝共和国成立50周年歌咏大会编导;2000年,她领衔研制的"全军基层文化工作课多媒体教学软件",获得全军教学成果一等奖。

讲台是第一岗位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张冠华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楼下邻居李阿姨进屋后问:"你一个人在家?" 张冠华先是一愣,紧接明白过来,笑着对李阿姨说:"真对不起,我在备课,打扰您休息了。"几天前,总政来通知要她担当全军基层文化工作示范课的任务,并要制作成光盘下发全军基层连队。张冠华立即非常投入地进行备课。但是,人们万万没想到,这时她的口袋里还揣着一张癌症诊断书。原来在她接到讲课任务时,被医院诊断出患有早期乳腺癌,并要求她赶快接受治疗。在工作与求医选择时,张冠华的表现令人钦佩:等讲好课、制作好光盘,再去医院。在她看来,讲台是自己的战斗岗位。她每天更是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这节示范课,张冠华受到总政首长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讲课光盘下发全军部队受到官兵热烈欢迎。命运跟张冠华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复检结果是误诊。然而,这次致命的误诊,却激发了张冠华越发珍惜分分秒秒。她告诫自己:生命稍纵即逝,活着就要拼搏。为了带领学员参加全军文化工作课教学成果比赛,她连续几个月和学员们同吃同住,全封闭训练,从而使4名学员在两个项目的比赛中双双并列第一;为了参加全军"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她赶写论文5天仅睡7个小时,论文不仅荣获全军一等奖,她还作为特约代表登上国防大学的讲坛……正是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张冠华在三尺讲台上赢得一个个骄人的成果:教学水平、理论研究、教学成果三大领域的评比中,均获得全军级一等奖;她培养的学员,先后有10多人次获得全军、军区级文化课比赛的第一名。

一堂讲座赢得30多次掌声

张冠华的一堂50分钟讲座,赢得学员们30多次热烈掌声。

张冠华演奏最多的是队列歌曲,研究最多的是队列歌曲,给学员们讲解最多的还是队列歌曲。为了回答大家提出的部队队列行进为何要有歌声?队列歌曲为何如此振奋人心?等问题,张冠华不满足于音乐领域的探索,力求到深层次的原理中寻找答案。在她看来,每个知识点只是知识网络链中的一个节点,从这个节点投射出去的知识门类越多,知识连线越密,才越能弄清它的原理,把握它的规律。因此,她广泛地涉猎美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运动生理学,开阔教学视野,拓展课堂空间。"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学员至上"的信念,使张冠华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执教风格。她不仅赢得了学员,而且在教学与学术研究方面都走在全军基层文化工作学科的前沿,成为该学科的带头人。她先后多次担任全军文化工作课统编教材编委和主要撰稿;3次担任全军文化工作课教员培训班示范课教员;开办了武警部队第一个基层文化管理专业培训班。她带领培训班学员创作的舞蹈《反恐战士》、音乐剧《红肩章的梦》、小品《特别竞赛》、相声《我要创新》等节目,不仅在部队大受欢迎,而且登上上海大剧院的舞台。

战斗激情

既然是教基层文化课,就要到边海防一线去,到战士身边去--"用热忱点燃官兵的战斗激情"南中国海,一艘在海上训练的新型驱逐舰的水兵们站在舷边,焦急地等待一艘小艇的到来。

那次,张冠华应邀到某驱逐舰支队指导基层开展文化工作。得知一艘驱逐舰在海上,她坚持要到舰上去。海上换乘大舰,只能顺软梯攀援而上。南海无风三尺浪,20多米高的舰体犹如晃动的峭壁,战士们都为这名女教授捏了一把汗。迎着官兵的目光,张冠华伸手抓住剧烈摇摆的软梯,从容地攀上军舰。舰笛响起,水兵们用崇高的海军礼仪向张冠华敬礼!那一次,张冠华除了培训骨干、教唱歌曲,还把这艘军舰大大小小几百个战位跑了个遍。回到岸上,支队邀请张冠华指导一台晚会,她已经胸有成竹。大幕徐徐拉开,旗语、灯语、军号、电报……海军官兵传递信息的各种"特殊语言",都被张冠华用来诉说同一句话:"祖国,您好!"。"这是喊舵令的嗓子唱出的歌,这是闯江海的汉子跳出的舞!"如今,这个支队的政委已经成为一名将军,还不忘这两句台词:"张教授把水兵的魂魄'悟透'了,把战士的激情'点着'了!""既然是教基层文化课,就要走近战士,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去点燃官兵的战斗激情。"12年来,张冠华特有的热忱,成为她一张响亮的"名片"。守卫首都的北京卫戍区、全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担负维和任务的总参工程兵某部……都慕名请她指导。1999年,她应邀指导某部战士合唱队演唱《心连心,跟党走》。此前,部队请了不少专业指挥现场指导,听起来都像缺少点什么。沉思片刻,张冠华走上了指挥台。她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自己对"中国是大船,党是好舵手"歌词的理解,建议把川江船工号子引入这首合唱的序曲。"嘿呦!嘿呦!……"随着张冠华的教唱,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跟随党闯激流、过险滩的雄浑意境扑面而来,战士们顿时变得生龙活虎。最后合练,张冠华振臂一呼:"小伙子们,把声音'扔'出去,把房顶儿掀起来!"400名战士憋足了劲,一登场就是满堂彩。

创新的翅膀

时代在发展,军营文化要出新。她对创新的渴求更加强烈--"让学员张开创新的翅膀"。

2001年,张冠华调任武警上海指挥学院基层文化工作教研室主任。脱去海军蓝,穿上橄榄绿,她又在思考:"部队特点千差万别,战士生活丰富多彩。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具备什么素质才是管长远的、最宝贵的?"学员刘鹏程下部队实习,为勤务中队组织一台晚会。这个中队的战士大多是炊事员、公务员、打字员、理发员、驾驶员……压根没有什么"文艺细胞",连唱歌都跑调。"总得有个像样的节目吧?"小刘打电话请教,张冠华笑了:"你呀,守着金山不识宝。你让战士们找些脸盆、饭锅、炒菜勺子、垃圾桶……让战士们用生活中常用的劳动工具,表演一个特殊的打击乐。"结果,小刘创作的打击乐《快乐的"八大员"》大受欢迎。当理发员拿出一把修剪树枝的大剪子,夸张地"嚓嚓"两声,战士们笑出了眼泪。这件事启发了张冠华:"今后,我们不要只教会学员飞翔,还要教会他们不断脱毛换羽,在军营基层文化的广阔天地张开创新的翅膀。"于是,张冠华总是要求学员"大胆想,大胆试"。学院举办20周年院庆晚会,她带着学员们从头到尾策划排练,启发学员们用艺术形式表现校园生活。外宾来访,她要求学员把《斗牛士之歌》和《茉莉花》编在一起用萨克斯演奏,引导外宾在对比中领悟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外宾激动不已。春风化雨,催开满园桃李。前不久,武警部队首届基层文化管理学员在毕业实习中受到部队热烈欢迎,好评如潮。毕业晚会上,学员们升起一只展翅奋飞的雄鹰。顿时,张冠华的眼眶湿润了--这只雄鹰所有的羽毛,都是全体学员的临别签名纸条!伴着热泪,学员们为他们的老师唱起一首深情的歌--"火的热情,海的怀抱。你的身影,你的微笑。是肩是梯,是船是桥。从军报国,人生漫道。总在你的目光里跑,总在你的爱河里漂"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