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强击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强击机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 强击机

概述: 作战飞机的一种

发展历史: 起源 喷气时代 第二代攻击机

强击机是作战飞机的一种,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突击敌战术或浅近战役纵深内的目标,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国外也称之为近距空中支援飞机。强击机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纵性、安定性和良好的搜索地面小目标能力,可配备品种较多的对地攻击武器。强击机是在战场上最容易受到对方攻击损失的机种,为提高生存力,一般在其要害部位有装甲防护。强击机由德国首先使用,另外有些战斗轰炸机也被称为攻击机。[1]

基本介绍

强击机的特点是有良好的低空和超低空稳定性和操纵性;良好的下视界,便于搜索地面小型隐蔽目标;有威力强大的对地攻击武器,除机炮和炸弹外,还包括制导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和空地导弹等;飞机要害部位都有装甲保护,以提高飞机在地面炮火攻击下的生存力;起飞着陆性能优良,能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起降,以便扩大飞机支援作战的范围。现代强击机有亚音速的,也有超音速的,正常载弹量可达3吨,机上装有红外观察仪或微光电视等光电搜索瞄准设备和激光测距、火控系统等;有的新型强击机已具有垂直和短距离起落能力,如苏联的雅克36和英国的"鹞"式强击机。所谓 "强击",即是能够不畏敌人的地面炮火强行实施攻击。

目前,在国外,空中战役战术纵深攻击任务,一般都用战斗轰炸机;而实施近距空中支援攻击任务,则用强击机(攻击机)。

武器配置

攻击机用来突击地面目标的武器有:航炮、普通炸弹、制导航空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和空地导弹等。现代攻击机最大飞行速度不超过音速,正常载重量可达8吨,机上装有红外观察仪或微光电视等光电搜索瞄准设备和激光测距器等。有的攻击机具有垂直/短距起落性能。

与歼击轰炸机的区别

强击机与歼击轰炸机的区别,在于突防手段和空战能力不同。强击机的突防,主要靠低空飞行和装甲保护,歼击轰炸机则主要靠低空高速飞行;强击机一般不宜用于空战,而歼击轰炸机具有空战能力;强击机用于突击地面小型或活动目标,比使用歼击轰炸机更有效。此外,强击机可在野战机场起降,而歼击轰炸机一般需用永备机场

强击机与战斗机

强击机与战斗机类似,都是对敌方的空中目标进行打击。不过战斗机分很多类,有高速拦截机,对地攻击机,战斗轰炸机等。而强击机只是单一的攻击敌方空中目标,没有对地攻击的能力。这就是战斗机与强击机的区别。

发展历史

起源

最早的攻击机是由德国容克公司研制的容克JI型飞机,它于1915年12月5日首次试飞。它是一种装有铝合金蒙皮和防护装甲的双翼机,它也是最早全金属飞机。机上安有机枪,载有少量炸弹,可低空对地面目标进行扫射轰,后来容克公司又发展了更先进的CLI─IV型攻击机,由双翼改为下单翼,速度和机动性也有了提高,机上装有2─3挺机枪。它们在执行危险的低空近距离火力,显示了良好的性能和作战效果。

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纳粹德国为准备新的大战,在30年代又发展了新的攻击机容克─87和亨舍尔─123。在当时,它们又称为 "俯冲轰炸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和美国,日本也研制了本国的攻击机。苏联攻击机强调对地面装甲防护性能,美、日则是发展对舰艇进行鱼雷攻击和俯冲轰炸的攻击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先使用容克87俯冲轰炸机(即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攻击行军纵队和坦克等,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在战争后期这种飞机增设装甲,配备37毫米口径的航空机关炮,专门用于低空反坦克作战。苏联在战争中也同时广泛使用伊尔2强击机,在支援部队作战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这种飞机的机身前部装有防弹钢板,将发动机、油箱、驾驶员射击员完全保护起来,免受小口径枪弹的伤害。机上装有机枪、机炮、火箭弹,并能携带600公斤航空炸弹。1944年末又生出其改型机伊尔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次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强击机在复杂气象或暗夜条件下搜索小型目标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武器的性能还需提高,自卫能力包括装甲和电子干扰设备等也需不断加强和改进。

二战结束后,攻击机家族为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进入了喷气时代。也是在这个时期,"战场杀手"又添了一个同族"兄弟"--战斗轰炸机。从此,两"兄弟"比翼齐飞,争奇斗艳,以一个个空中奇迹,为飞机家族写下壮丽的诗篇。

喷气时代

攻击机跨入喷气时代的时间略晚于战斗轰炸机。在早期问世的喷气式攻击机中最为有名的要算是美国的A-4舰载攻击机(绰号"空中之鹰")。该机是美国在吸取朝鲜战争的经验的基础上研制的,能对地面目标进行战术攻击和常规轰炸。

它于1952年开始设计,第一架原型机XA-4A于l954年6月首次试飞,生产型于l956年10月交付美国海军使用。该机与众不同的是,机头右侧装有可进行空中加油的受油管,既可进行加油机加油,也可由携带自足式空中加油装置的A-4型机进行"伙伴加油"。它共有5个外挂架,可挂副油箱或各种武器,翼根处装有20毫米航炮2门。A-4问世后,因其出色的飞行性能而受到青睐,先后出口许多国家,并有幸成为美国海军"蓝色大使"空中特技表演队的专用机种。1982年,在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空军装备的A-4宝刀不老,一举击沉英国现代化导弹驱逐舰"考文垂"号,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第二代攻击机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取消了强击机,代之以歼击轰炸机。50年代未、60年代初,攻击机家族迈进了第二代,其代表机型是美国的A-6"入侵者"。该机是由美国格鲁门公司研制生产的一种双座双发全天候高亚音速重型舰载攻击机。1963年开始服役,先后改装了多种型号,总计生产740架,出厂价约5550万美元与A-4攻击机相比,A-6在续航能力、全天候作战和自动化程度方面,特别是在攻击火力方面要高出一个档次。其最大载弹量达8165公斤,比A-4增加了4倍。在越南战争中,A-6开始崭露头角。在越战后的美国的历次出征中,也几乎都能见到其踪影。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有48架A-6和30架由它改装的EA-6B电子战飞机飞赴疆场,为多国部队赢得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70年代末又装备了A-10。80年代初,苏联开始装备了苏-25飞机,主要用于反坦克。

第三代攻击机

在第三代攻击机中,英、法联合研制的"美洲虎"和法国研制的"超军旗"也值得圈点。特别是在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空军的"超军旗"用"飞鱼"反舰导弹一举击沉英国现代化的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后,"超军旗"战机更是名噪一时。

在第三代攻击机中,苏联的苏-25(绰号"蛙足")也属佼佼者。该机是苏霍伊设计局为苏联空军研制的亚音速近距支援强击机,目前有T、K、UB、UT等改进型,出口朝鲜、伊拉克等国。苏-25特点是火力强、防护性能好。该机座舱保护装甲是用厚24毫米的钛合金钢板焊接而成的,可抗住直接命中的20毫米口径炮弹或30°角命中的30毫米口径炮弹。机身左侧安装1门30毫米双管航炮,向下偏转射击,这在攻击机家族中是不多见的。机翼下共有10个挂架,可携带各种空对地导弹、火箭弹、集束炸弹等,也可带2枚AA-2空空导弹或AA-8空空导弹,总载弹量为4.4吨。

前景展望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攻击机和战斗轰炸机的地位可能要发生一些变化。

在未来的空中战场上,单一用途的攻击机的地位将会有所下降。与此相反,多用途的战斗轰炸机发展势头强劲。这一趋势在第三代战斗机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F-15、F-16、"幻影"2000、苏-27等,基本上都是一机多型。已经问世的第三代半战斗机如苏-37、EF2000、"阵风"等和第四代战斗机,如F-22、T50、歼20,也都是清一色的多用途,即不仅有较强的空战能力,同时具有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