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強擊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強擊機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強擊機

概述: 作戰飛機的一種

發展歷史: 起源 噴氣時代 第二代攻擊機

強擊機是作戰飛機的一種,主要用於從低空、超低空突擊敵戰術或淺近戰役縱深內的目標,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國外也稱之為近距空中支援飛機。強擊機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縱性、安定性和良好的搜索地面小目標能力,可配備品種較多的對地攻擊武器。強擊機是在戰場上最容易受到對方攻擊損失的機種,為提高生存力,一般在其要害部位有裝甲防護。強擊機由德國首先使用,另外有些戰鬥轟炸機也被稱為攻擊機。[1]

基本介紹

強擊機的特點是有良好的低空和超低空穩定性和操縱性;良好的下視界,便於搜索地面小型隱蔽目標;有威力強大的對地攻擊武器,除機炮和炸彈外,還包括制導炸彈、反坦克集束炸彈和空地導彈等;飛機要害部位都有裝甲保護,以提高飛機在地面炮火攻擊下的生存力;起飛着陸性能優良,能在靠近前線的簡易機場起降,以便擴大飛機支援作戰的範圍。現代強擊機有亞音速的,也有超音速的,正常載彈量可達3噸,機上裝有紅外觀察儀或微光電視等光電搜索瞄準設備和激光測距、火控系統等;有的新型強擊機已具有垂直和短距離起落能力,如蘇聯的雅克36和英國的"鷂"式強擊機。所謂 "強擊",即是能夠不畏敵人的地面炮火強行實施攻擊。

目前,在國外,空中戰役戰術縱深攻擊任務,一般都用戰鬥轟炸機;而實施近距空中支援攻擊任務,則用強擊機(攻擊機)。

武器配置

攻擊機用來突擊地面目標的武器有:航炮、普通炸彈、制導航空炸彈、反坦克集束炸彈和空地導彈等。現代攻擊機最大飛行速度不超過音速,正常載重量可達8噸,機上裝有紅外觀察儀或微光電視等光電搜索瞄準設備和激光測距器等。有的攻擊機具有垂直/短距起落性能。

與殲擊轟炸機的區別

強擊機與殲擊轟炸機的區別,在於突防手段和空戰能力不同。強擊機的突防,主要靠低空飛行和裝甲保護,殲擊轟炸機則主要靠低空高速飛行;強擊機一般不宜用於空戰,而殲擊轟炸機具有空戰能力;強擊機用於突擊地面小型或活動目標,比使用殲擊轟炸機更有效。此外,強擊機可在野戰機場起降,而殲擊轟炸機一般需用永備機場

強擊機與戰鬥機

強擊機與戰鬥機類似,都是對敵方的空中目標進行打擊。不過戰鬥機分很多類,有高速攔截機,對地攻擊機,戰鬥轟炸機等。而強擊機只是單一的攻擊敵方空中目標,沒有對地攻擊的能力。這就是戰鬥機與強擊機的區別。

發展歷史

起源

最早的攻擊機是由德國容克公司研製的容克JI型飛機,它於1915年12月5日首次試飛。它是一種裝有鋁合金蒙皮和防護裝甲的雙翼機,它也是最早全金屬飛機。機上安有機槍,載有少量炸彈,可低空對地面目標進行掃射轟,後來容克公司又發展了更先進的CLI─IV型攻擊機,由雙翼改為下單翼,速度和機動性也有了提高,機上裝有2─3挺機槍。它們在執行危險的低空近距離火力,顯示了良好的性能和作戰效果。

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納粹德國為準備新的大戰,在30年代又發展了新的攻擊機容克─87和亨舍爾─123。在當時,它們又稱為 "俯衝轟炸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聯和美國,日本也研製了本國的攻擊機。蘇聯攻擊機強調對地面裝甲防護性能,美、日則是發展對艦艇進行魚雷攻擊和俯衝轟炸的攻擊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首先使用容克87俯衝轟炸機(即斯圖卡俯衝轟炸機)攻擊行軍縱隊和坦克等,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在戰爭後期這種飛機增設裝甲,配備37毫米口徑的航空機關炮,專門用於低空反坦克作戰。蘇聯在戰爭中也同時廣泛使用伊爾2強擊機,在支援部隊作戰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這種飛機的機身前部裝有防彈鋼板,將發動機、油箱、駕駛員射擊員完全保護起來,免受小口徑槍彈的傷害。機上裝有機槍、機炮、火箭彈,並能攜帶600公斤航空炸彈。1944年末又生出其改型機伊爾1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多次局部戰爭的實踐表明,強擊機在複雜氣象或暗夜條件下搜索小型目標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武器的性能還需提高,自衛能力包括裝甲和電子干擾設備等也需不斷加強和改進。

二戰結束後,攻擊機家族為順應時代的發展,也進入了噴氣時代。也是在這個時期,"戰場殺手"又添了一個同族"兄弟"--戰鬥轟炸機。從此,兩"兄弟"比翼齊飛,爭奇鬥豔,以一個個空中奇蹟,為飛機家族寫下壯麗的詩篇。

噴氣時代

攻擊機跨入噴氣時代的時間略晚於戰鬥轟炸機。在早期問世的噴氣式攻擊機中最為有名的要算是美國的A-4艦載攻擊機(綽號"空中之鷹")。該機是美國在吸取朝鮮戰爭的經驗的基礎上研製的,能對地面目標進行戰術攻擊和常規轟炸。

它於1952年開始設計,第一架原型機XA-4A於l954年6月首次試飛,生產型於l956年10月交付美國海軍使用。該機與眾不同的是,機頭右側裝有可進行空中加油的受油管,既可進行加油機加油,也可由攜帶自足式空中加油裝置的A-4型機進行"夥伴加油"。它共有5個外掛架,可掛副油箱或各種武器,翼根處裝有20毫米航炮2門。A-4問世後,因其出色的飛行性能而受到青睞,先後出口許多國家,並有幸成為美國海軍"藍色大使"空中特技表演隊的專用機種。1982年,在英阿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裝備的A-4寶刀不老,一舉擊沉英國現代化導彈驅逐艦"考文垂"號,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第二代攻擊機

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取消了強擊機,代之以殲擊轟炸機。50年代未、60年代初,攻擊機家族邁進了第二代,其代表機型是美國的A-6"入侵者"。該機是由美國格魯門公司研製生產的一種雙座雙發全天候高亞音速重型艦載攻擊機。1963年開始服役,先後改裝了多種型號,總計生產740架,出廠價約5550萬美元與A-4攻擊機相比,A-6在續航能力、全天候作戰和自動化程度方面,特別是在攻擊火力方面要高出一個檔次。其最大載彈量達8165公斤,比A-4增加了4倍。在越南戰爭中,A-6開始嶄露頭角。在越戰後的美國的歷次出征中,也幾乎都能見到其蹤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有48架A-6和30架由它改裝的EA-6B電子戰飛機飛赴疆場,為多國部隊贏得戰爭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70年代末又裝備了A-10。80年代初,蘇聯開始裝備了蘇-25飛機,主要用於反坦克。

第三代攻擊機

在第三代攻擊機中,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和法國研製的"超軍旗"也值得圈點。特別是在英阿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的"超軍旗"用"飛魚"反艦導彈一舉擊沉英國現代化的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後,"超軍旗"戰機更是名噪一時。

在第三代攻擊機中,蘇聯的蘇-25(綽號"蛙足")也屬佼佼者。該機是蘇霍伊設計局為蘇聯空軍研製的亞音速近距支援強擊機,目前有T、K、UB、UT等改進型,出口朝鮮、伊拉克等國。蘇-25特點是火力強、防護性能好。該機座艙保護裝甲是用厚24毫米的鈦合金鋼板焊接而成的,可抗住直接命中的20毫米口徑炮彈或30°角命中的30毫米口徑炮彈。機身左側安裝1門30毫米雙管航炮,向下偏轉射擊,這在攻擊機家族中是不多見的。機翼下共有10個掛架,可攜帶各種空對地導彈、火箭彈、集束炸彈等,也可帶2枚AA-2空空導彈或AA-8空空導彈,總載彈量為4.4噸。

前景展望

隨着技術的發展和戰場環境的不斷變化,攻擊機和戰鬥轟炸機的地位可能要發生一些變化。

在未來的空中戰場上,單一用途的攻擊機的地位將會有所下降。與此相反,多用途的戰鬥轟炸機發展勢頭強勁。這一趨勢在第三代戰鬥機中已經有所體現。比如,F-15、F-16、"幻影"2000、蘇-27等,基本上都是一機多型。已經問世的第三代半戰鬥機如蘇-37、EF2000、"陣風"等和第四代戰鬥機,如F-22、T50、殲20,也都是清一色的多用途,即不僅有較強的空戰能力,同時具有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