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徐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勇,笔名徐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个人经历

教育背景

1979.09----1983.07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 学士

1983.09----1986.07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献学 硕士(导师:张舜徽、李国祥)

1995.09----1998.07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史 博士(导师:王炳照)

工作经历

1986.07----1988.09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助教

1988.09----1996.07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讲师

1996.07----2004.04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4.04----2005.0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5.07----2009.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06----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06----今,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任职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长

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

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

获奖情况

中国传统启蒙教育:2014年4月第五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2017年7月第十三届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2018年

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2018年“大成国学奖教金”获评课程

中国教育史(合作):2018年“大成国学奖教金”获评课程

教育的历史发展(合作):2018年“大成国学奖教金”获评课程

传统家训与传统文化:2019年“大成国学奖教金”获评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与原典研究:2020年“大成国学奖教金”获评课程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中国教育史、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传统家训与传统文化

研究生课程: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原典研究、中国传统教育文献学

科研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传统小康社会与教化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优先关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及实施途径研究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关于新形势下大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国务院参事室委托重点课题:中国国学中心“教育馆主题研究”

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东四社区家训堂课题研究”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委托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研制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优先关注课题“中小学教科书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研究”

中牟县传统文化教育质量提升项目

学术成果

论文文章

《史学的统一体消失在学科的多样化之中》,《江汉论坛》1985年第九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1985年第十一期

《史学危机--症结与超度》,《江汉论坛》1987年第九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1987年第十二期

《培养宏大的历史感》《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论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必然性.偶然性和可能性》,《青年理论家文稿》第二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孔子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五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一)1987年第十二期

《当代史研究的困厄与优势》,《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第二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88年第五期

《“非‘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之商榷》,《江汉论坛》1988年第六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1988年第八期

《我国历史哲学研究中亟待克服的偏向》,《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第八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88年第十期

《论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增刊

《陈垣史学的总结性特征》,《纪念陈垣校长诞生110周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蒙学热透视》,《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年第三期

《元代的蒙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增刊

《〈二十四孝〉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增刊

《历史类传统童蒙读物的体裁和特征》,《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一期

《〈百家姓〉的改编及其原因》,《文史知识》1998年第二期

《〈千字文〉的流传及其影响》,《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二期

《〈千字文〉的续作及其改编》,《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三期

《朱学与元代书院》,《文史知识》1998年第九期

《清代以前的启蒙教材》,《文史知识》1999年第一期

《清代启蒙教材述要》,《文史知识》1999年第三期

《论元代书院的学校化》,《中国书院》第二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遍布全国的孔庙》,《文史知识》1999年第九期

《陈寅恪史学的民族文化特征》,《历史教学》1999年第十期

《元代书院山长的资历》,《元代文化研究》第一辑(国际元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为了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2002年卷,《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3年第九期

《李穑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中国古籍研究专刊

《张舜徽史学的总结性特征》,《学术界》2004年第四期,《历史文献学论集》,崇文书局2003年9月

《传统启蒙教育的使命----朱熹的论说》,《中国书院》第五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多元与辩证的时间观──读费尔南•勃罗代尔〈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台大历史学报》第三十二期;台湾大学历史学系2003年12月

《〈戒石铭〉及其流传考》,《文献》2004年第三期

《塾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台湾《国文天地》2004年第20卷第3期,总第231期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辛酸苦痛》,《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四期

《朱熹开创的书院传统及其在元代的命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教育学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传统蒙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

《科举制度与士人心态》,《寻根》2005年第三期

《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与王炳照合著),《教育学报》2005年第四期,《科举制度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十二期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二期,《樱美林大学纪要》(南条克巳教授翻译,日文)2008年3月第六集,台湾《历史月刊》2008年4月号第243期,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编《教育史研究的当代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

《书院祭祀的意义》,《寻根》2006年第二期

《明清时期塾师的收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二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07年第一期

《传统蒙学中历史类教材的编纂特点》,《历史教学》2006年第七期

《弗洛伊德与现代文明》,《学术界》2006年第四期

《〈三字经〉的渊源》,《文史知识》2006年第八期,《报刊荟萃》2006年第十一期,《蒙学之冠——〈三字经〉及其作者王应麟》,宁波出版社2007年11月,台湾《历史月刊》2008年11月号第250期,《传承》2009年第9期,改名为《三字经的渊源及其蕴含的中华文化》

《传统学塾中塾师的任职资格》,《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四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历史诠释》,《教育学报》2006年第六期,《樱美林大学纪要》(南条克巳教授翻译,日文)2007年3月第五集,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师范大学师德建设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台湾《历史月刊》2009年11月号第262期

《从〈小学〉的命运评说当代儿童读经》,《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三期

《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寻根》2007年第二期

《传统学校教育与人才选拔的关系》(与王炳照合著),《湖北招生考试杂志》2007年第二期,上海嘉定博物馆.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编《科举文化与科举学》,海风出版社2007年5月

《二十世纪古籍整理的成就及今后的工作》,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大连图书馆编《典籍文化研究》,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11月

《西安碑林官箴考》,《文化学刊》2008年第四期第57-62页

《<三字经>的流传》,台湾《历史月刊》2008年12月号第251期

《中国传统蒙学》,《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7月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浅谈国学经典教育之“用”》,《少年儿童研究》(理论版),2010年9月

《张舜徽先生学术的教育意蕴》,《张舜徽百年诞辰纪念国际学术讨研讨会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三字经:一篇劝学文献》,《寻根》2011年第五期

《姓氏急就篇》序(与罗容海合著)、《小学绀珠》序(与赵汗青合著) ,《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四期

《儿童读经的三个基本原则》,《学前教育》家教版2012年第十期

《宋朝遗民与元初书院传统的弘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二期

《儿童读经与道德建设》,《中国德育》2013年第11期。

《“上大人”浅说》,《寻根》2013年第六期。

《小学国学教育: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小学语文》2014年第1-2期

《家风的意蕴》,《寻根》2014年第3期

《国学经典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群言》2014年第6期

《中华传统文化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正餐”》,《群言》2014年第7期

《东佳书堂小考》,《湖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二期,《教育史研究与评论》第三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

《弟子规并非文化垃圾》,《凤凰周刊》2015年第11期

《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与王立刚合著),《中国民族教育》2015年第十二期

《注重家教家风 培育良好风尚》(与石娓娓合著),《群言》2016年第2期

《八股文的作用和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传统文化教育中体验教育的必要和可能》,《现代教育》2017年1月第2期

《现代都市社区家训与家风建设:以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为例》(与潘帅、梁堂华、石娓娓合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二期

《家·教·风》(与石娓娓合著),《和合家风文化主题展》卷首,金城出版社2017年3月

《<弟子规>的意蕴与意义》,《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

《不要试图用传统教育取代现代教育》(与翟力合著),《学校品牌管理》2017年第9期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来龙去脉》,《少年儿童研究》2017年第9期

《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发展阶段及特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一期

《传统书院的现代价值》(与黄漫远合著),《厦门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中国科学报》2019年6月12日节选

《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变成复古教育》,《群言》2019年第1期

《20年来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今日教育》2020年第7-8期

《别让“成功学”误导青少年》,《人民论坛》2020年第9月中期,总第 681期

《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王文静、杜霞主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9月

《如何界定中国传统文化》,《群言》2020年第10期

《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第十三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年11月

《孔子的学生究竟有多少》,《中国教师》2007年第五期

《“木铎金声”的由来》,《中国教师》2007年第六期

《“天地君亲师”源流浅说》,《中国教师》2007年第七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历史渊源》,《中国教师》2007年第八期

《说“老师”》,《中国教师》2007年第九期

《说“先生”》,《中国教师》2007年第十期

《“师傅”与“师父”》,《中国教师》2007年第十一期

《说“师范”》,《中国教师》2007年第十二期

《科举制度的特征及其起始》,《中国教师》2008年第一期

《大国选士,但务得才—唐朝科举的特点》,《中国教师》2008年第三期

《杜绝私情,至公无情—宋朝科举制度建设之一》,《中国教师》2008年第五期

《搜扬寒秀,博求俊彦--宋朝科举制度建设之二》,《中国教师》2008年第七期

《我们生活在不断行进的历史过程之中》,《中国教师》2008年第九期

《诗赋经义,随时更革--宋朝科举制度建设之三》,《中国教师》2008年第十一期

《抚辑新附,内外有别—辽金科举的民族特色》,《中国教师》2008年第十三期

《粉饰太平,无益可废—元朝科举的中落》,《中国教师》2008年第十五期

《取之有序,进之有等—明朝科举的规范之一》,《中国教师》2008年第十七期

《简用人才,南北并进—明朝科举的规范之二》,《中国教师》2008年第十九期

《八股举业,士林标准—明朝科举的规范之三》,《中国教师》2008年第二十一期

《空疏无用,走向末路—清朝科举的终结》,《中国教师》2008年第二十三期

《说“秀才”》上,《中国教师》2009年第一期

《说“秀才”》下,《中国教师》2009年第三期

《说“举人”》上,《中国教师》2009年第五期

《说“举人”》下,《中国教师》2009年第七期

《说“进士”》上,《中国教师》2009年第九期

《说“进士”》中,《中国教师》2009年第十一期

《说“进士”》下,《中国教师》2009年第十五期

《说“状元”》上,《中国教师》2009年第十七期

《说“状元”》中,《中国教师》2009年第十九期

《说“状元”》下,《中国教师》2009年第二十一期

《现代私塾的意义和局限》,《中国教师》2009年第二十三期

《话说经部》,《中国教师》2010年第一期

《话说易类》上,《中国教师》2010年第三期

《勿妄论国学教育是非》,《中国教师》2011年5月上半月版

《我为什么反对删节古典文本》,《中国教师》2013年1月上半月版。

《今天,我们该如何读“弟子规”》,《中国教师》2013年11月上月版。

《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传统文化的素养》,《中国教师》2014年第十期上

《传统乡村社会教育与教师》,《中国教师》2016年3月上月版

《让“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徐梓教授谈传统文化教育热点问题》,《中国教师》2016年11月上半月刊;杨东平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5月第370—373页

《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国家课程的思考》,《中国教师》2017年8月下月版

《炳烛千秋照传人:深切怀念恩师王炳照教授》,《科举学论丛》2010年3月;

《现代私塾,有利也有弊——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梓》,《光明日报》2010年07月08日

《删“糟粕”删不出桃花源—人为的“精华”才是真正的危险》(专访):《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4日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9日

《“家风”是个中性的概念》,《光明日报》2014年3月27日第二版

《对家风保持温情和敬意》(专访),《湖北日报》2014年6月30日《理论前沿》,该文获得2014年度湖北新闻奖二等奖

《国学教育的乱象及其治理》,《光明日报》2014年7月1日

《传统文化该怎么理解该如何教育》(与王立刚合著),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17日,《辽宁教育》2014年第12期作为特稿转载

《校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光明日报》2014年8月6日

《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访徐勇教授》,《少年儿童研究》2014年第四期

《语文教育的传统及其继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梓访谈》,《语文学习》2014年第九期

《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传统文化的素养》,《中国教师》2014年第十期上

Evisioning Chinese Traditonal Cultural Education: An Interview with Prof. Xu Yong fro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China Weekly. Vol. 085. August, 2015.

《如金如锡 如圭如璧》,中华书局2014年5月出版王财贵《读经二十年》卷首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光明日报》2015年9月10日,《内蒙古教育》(理论版)2015年第9期转载用作“卷首开言”

《再小的家也不能丢了规矩:以身示范是最好的家规,耳濡目染是最好的家风,受访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徐梓教授》(李洋采访),《生命时报》2015年12月4日

《我们需要怎样的国学教育?----访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吴蔚采访),《当代家庭教育报》2015年12月8日

《世家之风 山高水长——读<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与潘帅合著),《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5日;又《晚霞》2016年02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6期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光明日报》2016年7月6日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光明日报》2016年11月30日

《让每个人都参与“我们的节日”》,《人民政协报》2017年2月15日

《蒙学与传统文化》,《人民政协报》2017年2月20日;《新华文摘》(网络版)2017年第9期

《徐梓:留住传统文化之根》,《中国教师报》2017年3月29日

《家训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北京日报》2017年4月10日

《经典教育应“循序渐进”》,《光明日报》2017年4月23日,北京市高等学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2017 年度“好新闻”评论一等奖

《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人民政协报》2017年9月13日;《新华文摘》2017年第23期转载;《教育史研究与评论》第五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9月

《传统家训的发展类型与特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30日

《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湖北日报》2018年4月18日

《中国传统师道》,《人民政协报》2018年9月10日

《徐勇: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诵读经典》,《齐鲁晚报》2018年11月18日

《一瓣心香祭吾师:缅怀刘乃和先生》,《寻根》2018年第6期;《绿叶•红烛•春风:刘乃和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好家训家风成就好家庭——谈家训、家风及其相互关系》,《人民政协报》2019年5月27日

《谈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教师》,《人民政协报》2019年9月9日

《教师应该学行并重》,《人民政协报》2019年12月25日

著作编注

《中国历史文献索引》(《古籍整理研究八种》之一),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

《从黄帝到崇祯----二十四史》,新华出版社1991年12月,新华出版社1993年12月新一版,漓江出版社2015年9月新一版,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10月新一版

《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中华蒙学读物通论》,中华书局2014年10月

《中国文化通志·家范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1999年9月,《中华文化通志》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元代书院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2000年7月获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第五届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2002年4月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2005年2月获中国教育学会奖二等奖

《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与王炳照合作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现代史学意识与传统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传统蒙学与蒙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0月

《科举·秀才》 (与王立刚合著),中华书局2018年3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五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蒙学辑要》(4种),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

《中国传统训诲劝诫辑要》(主编,10种)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名人家风丛书》第一辑(主编,10种),大象出版社2016年1月, 2016年7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2018年1月入选广电总局“第二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名人家风丛书》第二辑(主编,9种),大象出版社2018年6月

《家训》(编委会主任之一),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3月[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