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復興路 (北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復興路 (北京)
圖片來自lianjia

复兴路是位于中國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条道路,在长安街的西延长线上。

简介

复兴路为东西走向,东起木樨地桥,与复兴门外大街相连,与三里河路白云观街北里相交,西至玉泉路,与石景山路相连。全长7316米。始建于1939年,1990年扩建至22.2至32米宽[1]

复兴路因居于复兴门外,又要区别于复兴门外大街,故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称“长安大道”。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复兴路”。1966年建地铁后,拓宽改造为现状。因中段与西段南侧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单位,故于1967年改称“解放军大路”。1977年恢复原称“复兴路”。

复兴路地下建有北京地铁1号线,地上设有五棵松站万寿路站公主坟站军事博物馆站木樨地站

海淀区

海淀区“海淀区”的“淀”字在本詞中並非“澱”的简化字[2]。“淀”字本義為淺水的湖泊,而海淀街道辖区西部在元代有一名为丹棱沜的浅水湖泊[3]。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北京城区西北部。全区面积426平方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最宽处29公里,約占北京面積2.53%,平原约占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三。

历史

其治所古时称海淀镇,海淀歷史悠久, 最晚在戰國時代已經有村落,东升地区的朱房村有汉代建筑遗址; 海淀區又是北京西北郊最大的集镇。作为地名,“海淀”在元朝王恽所著《中堂记事》一书中即有文字记载。海淀又称“海甸”,在元朝以前是一片洼淀(沼泽地带),故称“海淀”。到清代中叶,由于“三山五园”(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颐和园)的修建,带动了海淀镇文化和经济的繁荣。

海淀区现有地域在民国时期分属市郊区和河北省宛平、昌平两县。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十八区人民政府在海淀镇成立,同年7月与十六区一部、十七区合并,改称十六区。原昌平县东北旺一带等五村随后也并入十六区。1950年8月,十六区更名为十三区。展览路、礼士路以东地区于1951年5月划归西四西单区管辖。1952年9月1日,十三区正式更名为海淀区。

地理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与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区接壤,区域面积430.77平方公里,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6%。海淀区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最宽处29公里。海淀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为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左右;东部和南部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左右;区内最高峰为阳台山妙高峰,海拔1278米,最低处为清河东的黑泉村,海拔35米。海淀区境内有大小河流10条,总长度119.8公里,还有昆明湖、玉渊潭、紫竹院湖、上庄水库等湖泊,水域面积辽阔。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志•海淀区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4: 642-644. ISBN 7-200-05091-1. 
  2. 李炳衛; 童卓然 (编). 北平地名典. 北平: 北平民社. 1933年8月: 第137页. 
  3.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hddm的引用提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