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怀渑池寄子瞻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怀渑池寄子瞻兄

作者苏辙

年代北宋

出 处

体 裁七言律诗

《怀渑池寄子瞻兄》是北宋苏辙所作,描述了诗人路过河南渑池回想起当初与兄长苏轼访僧留题之事,抒发了对兄长的思念之情。而他的哥哥苏轼回复弟弟也作了一首的题为《和子由渑池怀旧》。

提要

嘉祐六年(1061),苏轼由汴京赴凤翔任签判。弟弟苏辙(字子由)将他送到郑州后返回汴京,写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赠给苏轼。从苏辙的诗题看,先是“怀渑池”,然后才是“寄子瞻”。怀念渑池(今属河南),是因为嘉祐元年(1056),轼、辙兄弟赴京应试,经过渑池僧舍,曾题诗于老僧奉贤之壁,那是兄弟聚首的一段佳话。苏轼接到弟弟的赠诗后,便依照苏辙的原韵写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原文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1]

译文

同行兄弟在郑地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

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

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

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2]

作品鉴赏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充满了疑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同时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的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所以这首诗真正的体现还是人生感叹!

视频

《和子由渑池怀旧》及其赏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