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子由澠池懷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和子由澠池懷舊

作者蘇軾

年代北宋

出 處

體 裁七言律詩

《和子由澠池懷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回復弟弟蘇轍所作的題為《懷澠池寄子瞻兄》。

提要

嘉祐六年(1061),蘇軾由汴京赴鳳翔任簽判。弟弟蘇轍(字子由)將他送到鄭州後返回汴京,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贈給蘇軾。從蘇轍的詩題看,先是「懷澠池」,然後才是「寄子瞻」。懷念澠池(今屬河南),是因為嘉祐元年(1056),軾、轍兄弟赴京應試,經過澠池僧舍,曾題詩於老僧奉賢之壁,那是兄弟聚首的一段佳話。蘇軾接到弟弟的贈詩後,便依照蘇轍的原韻寫了這首和詩。

蘇軾回憶當年與弟弟曾到過澠池,借宿在一所寺廟內,他們曾在寺廟的牆壁上題詩,但如今廟裡的老和尚已經過世,題詩的牆壁也許也崩壞了。蘇軾在詩中寫着:人生的遭遇,就像飛雁踏過雪地留下的爪印一樣,是那麼偶然,鴻雁飛走後,沒有人知道牠的去向。蘇軾感慨自己一生漂泊,仕途不順,境遇就像鴻雁偶然在雪泥留下爪印一樣地飄忽不定,不由得感慨萬千。後來「雪泥鴻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往事所遺留的痕跡。

蘇轍原詩的基調是懷舊,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於考中進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軾隨父同往京城應試,又經過這裡,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里寫道:「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他覺得,這些經歷真是充滿了偶然。如果說與澠池沒有緣份,為何總是與它發生關聯?如果說與澠池有緣份,為何又無法駐足時間稍長些?這就是蘇轍詩中的感慨。而由這些感慨,蘇軾更進一步對人生髮表了一段議論。

原文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1]

譯文

人的一生到處奔走像什麼呢?應該像飛鴻踏在雪地吧。

偶爾在雪地上留下幾個爪印,但轉眼它又遠走高飛,哪還記得這痕跡留在何方!

奉閒已經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裡面去了,當時在上面題詩的那堵牆壁已經壞了,因此不能再見到舊時題詩的墨跡了。

是否還記得當年趕考時的艱辛磨難,由於路途遙遠,人困馬乏,連那頭跛腳的驢都受不了了。

作品鑑賞

人生在世,總是到處流浪漂泊,這像什麼呢?就恰似那飛來飛去的鴻雁一樣,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許會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跡,但等到鴻雁飛去以後,又有誰知道它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呢?當年曾經熱情招待過我們的老僧已經死去,變成了寺院裡的一座新塔;而我們曾經題詩的那堵牆壁也已經破敗,所題之詩也不見了痕跡。還記得我們當日在路上行走的情景吧?漫漫前路,人困驢蹇,嘶鳴聲聲。 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在前四句,「雪泥鴻爪」由此成為一個被後世廣泛傳誦的成語。這四句是針對蘇轍原詩中的人生感慨更進一步發表的議論。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老僧新塔,壞壁舊題,也都水過是泥上爪印而已。這樣的持論似乎帶了虛無主義的色彩,和佛教所說的「諸法亦如是,因緣合乃成,因緣離散即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並無本質的不同。

視頻

《和子由澠池懷舊》及其賞析

參考資料

  1. 和子由澠池懷舊,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