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恐头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恐头龙属
图片来自pinterest

恐头龙属学名Dinocephalosaurus)是种已灭绝爬行动物,属于原龙目长颈龙科,生存于三叠纪中期的海洋,约2亿4500万年前。恐头龙身长2.7公尺,其中1.7公尺是颈部与头部。

模式种东方恐头龙D. orientalis),是在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李淳等人所叙述、命名。它的属名意为“有恐怖头的蜥蜴”。

恐头龙目前仅发现两个标本,正模标本(编号IVPP V 13767)包含头颅骨与前三节颈椎,是在2002年发现于中国东南部贵州省盘县关岭组(Guanling Formation)地层,并在2004年九月份的《科学》杂志中被叙述。

第二个标本(编号IVPP V 13898)则包含头部、大部分颅后骨骼,只缺少尾巴。恐头龙是第一个发现于中国的三叠纪中期的原龙类动物。

2017年发现的体内胚胎化石表示恐头龙具有卵胎生特征[1]

叙述

恐头龙的外表非常类似长颈龙,具有极长的颈部,两者都被归类于原龙目的长颈龙科。长颈龙的身长约6公尺,颈部长3公尺;而恐头龙的身长约2.7公尺,颈部长1.7公尺。长颈龙的颈部有12节长颈椎,而恐头龙的颈部则由至少25节颈椎构成。长颈龙、恐头龙的长颈部,被推测是平行演化的结果。长颈龙的长颈部功能,目前还没有定论;而长颈龙的长颈部功能,被推测是在海中捕抓猎物。恐头龙与其他原蜥形类不同,是种完全水生动物,但被推测仍会返回陆地产卵。最新研究表明其可能是卵胎生。根据大部分原蜥形类的四肢结构,显示它们生存于陆地上;而成年恐头龙的四肢骨化程度低,构造简单,类似许多水生四足动物,显示它们可能已适应水生活[2]

古生物学

根据恐头龙化石发现处的海相沉积层,恐头龙应该是生存于浅海环境。恐头龙的牙齿锐利而交错,显示它们可能以鱼类为食。恐头龙可能利用长颈部搜寻、并捕抓猎物,在搜寻的过程中,长颈部可避免猎物看到恐头龙的完整身体而逃走。恐头龙的颈椎有明显的横突(Transverse processes),增加颈部肌肉的附著面积;而颈部肋骨与颈椎的关节连接处,接近前一节颈椎的后缘。李淳等研究人员根据这些特征推测,恐头龙的颈部动作不灵活,但能够借由颈部肌肉的收缩、扩张,扩张颈部的食道,将猎物吸入嘴中。综合上述特征,恐头龙可能生存在浅海中,以长颈部搜寻、捕抓鱼类,并将猎物吸入嘴中

在2005年,大卫·彼德斯(David Peters)等人提出不同结果的理论,认为恐头龙的颈部无法做出收缩、扩张食道的动作,而且能做出灵活的颈部动作。根据大卫·彼德斯等人的重建图,他们认为恐头龙的胸部宽而平坦,眼睛、鼻孔位于头颅骨顶端、上颌前端弯曲。大卫·彼德斯等人推测恐头龙的游泳能力有限,而认为它们应该是生存在浅海底层,以灵活的长颈部捕抓游经其上方的鱼类[3]

参考文献

  1. Liu, Jun; Organ, Chris L.; Benton, Michael J.; Brandley, Matthew C.; Aitchison, Jonathan C. Live birth in an archosauromorph reptil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04, 8 (1): 14445. ISSN 2041-1723. PMC 5316873. PMID 28195584. doi:10.1038/ncomms14445 (英语). 
  2. A Triassic Aquatic Protorosaur with an Extremely Long Neck ", Science 24 September 2004, 305 (5692) p. 1931 DOI: 10.1126/science.1100498
  3. Peters, D., Demes, B. and Krause, D.W. (2005). "Suction feeding in Triassic Protorosaur?" Science, 308: 11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