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托尔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爱德华·托尔曼
托尔曼0.jpg
出生 1836—1959
国籍 美国
别名 Edward Chace Tolman
职业 心理学家
知名作品 《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国籍 别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職業
爱德华·托尔曼 美国 Edward Chace Tolman 马萨诸塞州的牛顿 1836年 1959年 心理学家

简介

托尔曼(Edward Chase Tolman,1886~1959)他的认知学习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及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之一。193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哈佛 大学哲学博士。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着重研究有机体的中央(内心)的过程。以各类迷宫为学习情境,其中有许多选择点,即通往目的地的符号或线索。认为学习者所学得的不是动作系列,而是预期(或目的)与符号间的联系或预期的证实,并以证实原则来代替强化。其认为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学习者必须对学习情境的符号与图形(或完形)产生"认识的完形",因此其理论又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或符号完形论。


生平

托尔曼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是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理查德·托尔曼(Richard Chace Tolman)的兄弟。先在麻省理工学院学工程,后入哈佛大学从师霍尔特学心理学,1915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当研究生期间,曾专程去德国接受完形心理学家考夫卡的指导,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数年后,任加州大学比较心理学教授,从事教学研究达三十余年。1950年转至哈佛大学,1953年又转至芝加哥大学任教。1937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7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并曾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理论观点

1、托尔曼与认知行为主义

托尔曼与格思里同岁,在本世纪30年代又与格思里齐名,是学习理论流派中的重要一支。但是,他与格思里并不是站在同一战线上。他俩的许多观点是相悖的。

首先,托尔曼的行为观是克分子的,而不是分子的。也就是说,他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行为。在他看来,动物在为逃脱迷箱时所做的具体动作,比起这些动作都朝向目的这一事实来,其意义要小得多。而格思里的行为观是分子的,他把行为分解成许多具体的动作,强调从微观上来分析行为。简言之,托尔曼注重的是行动(act)而不是动作(movement),格思里则恰好相反。其次,格思里与其他许多行为主义者一样,坚持刺激-反应联结的观点,但托尔曼则试图另辟一种体系,这个体系注重的是行为的适应性、创造性和理智性等方面。因此,他的体系是以认知为特征的。由于他的著作和许多研究都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的实验室里完成的,所以,多年来,这个实验室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的中心。

托尔曼自称:他"总的立场是行为主义的立场,但是一种特殊的行为主义"(Tolman,1932)。他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行为观,其主要动力是由于华生的行为主义在当时相当盛行。早期的行为主义者都试图从心理学中清除唯心主义,并试图使心理学成为采用客观方法的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他们都反对探讨人的头脑是怎样思维的。尽管托尔曼也赞同这一观点,但他注意到,早期行为主义者把机械论的哲学观与科学的客观方法混为一谈了。在他看来,要客观地研究行为,并不一定要成为机械论者。

托尔曼认为,华生在许多地方都用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的概念来描述行为,并用构成行为的严格的物理的和生理的肌肉抽搐来给行为下定义,但事实上他常会滑到一个不同的、自相矛盾的见解上去(章益,1983年)。在托尔曼看来,刺激-反应的联结并不是一种经验的事实,也不是客观的资料,而只是对行为发生的生理机制的一种推论或猜测。所以,尽管托尔曼与早期行为主义者一样都注重行为,但他认为在解释行为时引用机械论哲学既无根据又不理想。用刺激-反应联结来解释行为,并不比用思维和意愿来解释行为更好些或更科学些。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是把一种哲学观附加在对行为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之上。在他看来,哲学肯定会使我们在观察行为时带有偏见。对一个行为主义者来说,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要观察行为并试图识别出行为的规律性。所以,托尔曼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行为主义者。他主张要对行为的原理作出解释,但反对采用其他行为主义者所使用的机械论的框架。他拒绝把刺激-反应作为描述和解释行为的手段,并拒绝以联结主义为特征的其它各种假设。

托尔曼在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观时,博采众多心理学流派的长处。他自己承认,除了受华生的影响外,还受麦独孤(W.MeDougell)策动心理学、伍德沃期的动力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其中尤其是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所以,托尔曼理论总的倾向是行为主义兼格式塔论。

2、托尔曼符号学习论

托尔曼(E.C.Tolman)是一位新行为主义者。但他是一位外行的行为主义者,他经常用动物的动机、认识、预期、意向和目的来描述动物的行为。他关心行为理论如何同诸如知识、思维、计划、推理、目的、意向等概念相联系。他的理论被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整体性行为主义、符号-完形说或预期说。由此可见他所受的格式塔学派的影响。他以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实验(图81)证明了他的理论。

迷宫有一个出发点、一个食物箱和三条长度不等的从出发点到达食物箱的通道。实验开始时,将白鼠置于出发点,然后让它们自由地在迷宫内探索。一段时间后,检验它们的学习结果。检验时,再将它们置于出发点,并对各通道做一些处理,观察它们的行为。结果是,若三条通道畅通,白鼠选择第一条通道到达食物箱;若A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二条通道;若B处堵塞,白鼠选择第三条通道。根据这一实验以及许多类似的实验,托尔曼认为: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②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白鼠在学习方位迷宫图时,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认知地图",即"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③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公式,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此外,托尔曼根据潜伏学习的实验(见图81)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在此实验中,动物在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潜伏学习的事实也证明学习并不是S-R之间的直接联结。在未受奖励的学习期间,认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对此结果,托尔曼解释为,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或者假设)。动物的行为受其预期的指导,因此动物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在多次尝试中,有的预期被证实,有的未被证实。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这就是所谓的内在强化,即由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

托尔曼的主要影响在于:他反对和部分抵制某些较严格的行为主义先驱及与他同时代的行为主义者所接受的限制性前提。从以上简要介绍中不难看出,"认知"在托尔曼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难怪有人认为托尔曼是认知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托尔曼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3、托尔曼学习实验

托尔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和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对学习心理有比较大的贡献,提出整体行为模式和中介变量。他建立了符号学习理论,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符号学习理论(或符号-完形-期待理论)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他认为学习者所学到的东西并不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他以一系列特别设计的实验来证实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实验之一所用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实验开始时,白鼠被置于起点处,食物放在其中一条通路的一端。白鼠从起点至食物放置处为一次尝试。托尔曼在实验中发现,若干次尝试之后,白鼠从起点到达食物处的速度明显提高,结果如右图所示。

他的另一个实验是一个堵塞途径的实验,如右图所示,白鼠有三条可以从起点通往食物处的道路,而且它们的远近依次递增。通常,如果依次堵塞一、二通路时,老鼠则依次通过一、二、三途径取得食物。实验中,从原来堵塞第二条路处堵塞第一条路(途径一与途径二有一段共同途径),此时老鼠已经知道途径一和途径二同时不通,径直趋向途径三而避开途径二。托尔曼以此来证明白鼠是根据"认知地图"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来寻到目的物的。

认知地图(或认知图)是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托尔曼把白鼠学习迷津的行为看作是认知学习,认为白鼠学到食物所在方位,并非只是机械式的左转右转的活动联结在一起,而是它走过之后,把迷津通路中某些特征(行动方向、到达目的的距离及其之间的关系)做为符号标志,并通过对符号之间关系(手段-目的-关系)辨别,获得迷津通路的整体概念,形成一个认知地图。

潜伏学习(或潜在学习)是托尔曼提出的一种学习现象。它是指未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的学习,亦即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在学习,只是某一阶段其学习效果并未明确显示,其学习活动处于潜伏状态。

1930年托尔曼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白鼠学习迷津过程中食物对学习的作用。他将白鼠分为三组:甲组不给食物(无食物奖励组);乙组每天给食物(有食物奖励组),甲、乙均为控制组。丙组为实验组,开头10天不给食物,第11天才开始给食物奖励。实验结果,乙组有食物奖励,逐渐减少错误比甲组快,但实验组丙自给食物奖励后,其误下降比乙组更快。他由此得出结论:丙组在开头10天的练习中虽不其食物,但在每次练习中同样地探索迷津的每一部分,形成了认知地图,不过未表现在外部行为中而已。托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潜伏学习。它的效果正是有机体在追求目的时运用已有认知的结果。


主要著作

托尔曼的主要著作有:<<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1932)、<<战争的内驱力>>(1942)、<<托尔曼自传>>(1952)。此外,他的学生们还选辑出版了<<托尔曼论文集>>(1951)。

流派

托尔曼虽然早期就已经成为行为主义者,但对其他学派的理论则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其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麦独孤的策动心理学、吴伟士的动力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都有着复杂的联系。并在其长期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目的行为主义,后来改为符号学习(sign learning theory)或符号完形论(sign-Gestalt theory),强调其理论的认知性质。故他又被称为认知行为主义(cognitive behaviorism)。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整体行为

就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而言,托尔曼是一位十足的行为主义者。他坚持认为心理学必须以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但托尔曼所谓的行为与早期行为主义者有所不同,他反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行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整体行为,整体行为是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的。

在他看来,所有行为都是由目的来指导的,如白鼠走迷津、猫试图逃出迷箱等都是由目的导向的,白鼠每次走迷津,都是越来越快地达到目标,这就是说,白鼠正在学习,正是学习这种行为为达到目的提供了高度客观的证据。 托尔曼区分了分子行为和整体行为,他认为,虽然整体行为与生理运动有关,但我们在研究这些行为时无须知道这些行为与哪些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有关,我们所要了解的是整体行为的本质特征。整体行为所具有的特征为: 第一,整体行为总是指向或离开一定的目标对象。因为如果要识别某一行为,总要确定这一行为所指向或所躲避的某一目标对象。 第二,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这就是说,整体行为具有选择性的特征,它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而放弃另外的途径和方式。 第三,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所选择的途径和方式总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则。如果有机体对整个情境缺乏一定认知,并且对情境中所充满的途径、方式和障碍没有整体认知,它就不可能选择出最方便的路径。这就说明,整体行为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认知性。托尔曼认为,在人类身上,这一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 第四,整体行为具有可教性的特征,即经过教育,整体行为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例如,白鼠走迷津所花费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少,说明它的每一尝试都从环境刺激中接受了教训,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进步。 这些观点一经发表,迅速在行为主义阵营内引起强烈的反应,不少人认为,托尔曼使用了"目的"和"认知"等主观性的概念,犯了行为主义之大忌。但托尔曼认为,作为整体行为目的性和认知性的定义是完全客观的东西,他通过把目的性和认知性进行数量化和客观化,从而驳斥了那些反对意见。 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 托尔曼强烈反对把行为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简单做法,认为介于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还认为,对于行为的最初原因以及最后引起的行为本身都应该进行客观的观察并在操作上给以规定。 托尔曼试图从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探索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从而解答有机体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的原因。托尔曼曾经说过,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它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只有搞清楚中介变量,才能回答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为什么能引起某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反应。 最初,托尔曼把中介变量划分为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两大类,前者本质上是就是动机,后者则包括对客体的知觉、再认等。认知变量是对"是什么"问题的回答,而需求变量则是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中介变量,通过实验设计并加以数量化,就可以被人们间接地推断出来。例如,他以动物被剥夺食物的时间来定义饥饿,根据某些操作的测量来定义能力等等。后来,受格式塔心理学派勒温(Kurt Lewin)的影响,托尔曼将"生活空间"、"心理场"等概念引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对中介变量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把中介变量划分为三大种类:需求系统、行为空间和信念-价值体系。 中介变量是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变量,代表着反应的内部心理过程。人们认为,华生的S-R公式是"空白的有机体",即排除了有机体的心理状态;而托尔曼的中介变量则深入到个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有助于说明行为的个别差异。可以说,托尔曼是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来解释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对于华生的"边缘主义",他是一位"中心主义者"。托尔曼的观点,在当时被很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学习理论

符号-格式塔

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托尔曼否认了桑代克的效果律,认为奖励或强化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很小。他提出了带有明显认知色彩的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习得的是关于周围环境、目标位置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知识,也就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而不是习得简单、机械的运动反应。他用"符号"一词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而关于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意义的知识则是对符号意义的认知。学习其实就是习得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这就是托尔曼"符号学习" 理论的基本含义。为了证明自己的学习理论,托尔曼提出了期待、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等概念并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说明。

(一)期待

期待指有机体对未来事件的假设或信念。托尔曼认为,动物通过学习可以形成对未来事件的意义认识,表现出对未来事件的预先认知或推测。这种学习可以由三类不同的情境或条件引起,因而也就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期待。分别是:

记忆性期待,指的是由于过去的经验而导致的对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期待。托尔曼借用艾里厄特(M.H.Elliot)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艾里厄特的实验是安排白鼠走迷津。在实验的前九天,艾里厄特安排白鼠在干渴的驱力下走迷津,把水作为目标对象。最初的九天,出口处放着水,此时白鼠的学习与其他动物的学习没有什么区别。但第十天,安排白鼠在饥饿的驱力下走迷津,并把出口处的水换成食物,此时白鼠走迷津的错误和所用的时间都显著上升,直到第二天才恢复了先前的水平。白鼠在前九天的学习中对"水"形成了记忆性期待,当第十天的食物与这种期待不符时,白鼠的行为就发生紊乱。这就说明,白鼠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认知上对以往的"水"的期待所调节的,这种期待是由以往的经验所引起的,因此是一种记忆性期待。

感知性期待,指由当前目标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期待。托尔曼引用丁科巴的实验来说明感知性期待。丁科巴实验的目的虽然是检测猴子的"延迟反应"能力,但却在事实上支持了托尔曼关于感知性期待的论述。丁科巴先安排猴子看着实验者把香蕉放进两个容器中的一个,延迟一段时间后,再让猴子走进实验室,看它是否选择刚才所看到的那个容器里的食物。在后续的实验中,实验者每次在猴子和容器之间设置屏障,并在某一次以其他食物来代替香蕉,结果猴子表现出行为紊乱,这是由于猴子当前的操作与先前形成的对"香蕉"的感知性期待不符造成的。这个实验证明了感知性期待是存在的,并对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推理性期待,是指由以往经验和目标物的当前刺激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对未来事件的期待。托尔曼认为,在动物学习实验中,当推测的结果与行为的现实结果不一致时,也会导致动物行为的紊乱。

托尔曼认为,对三种期待的研究表明,动物在达到目标之前对于目标已有一种预先的期待。如果这种期待与现实结果不符合,就会造成动物行为的紊乱。这种现象是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解释不通的。这一现象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符号学习理论是恰当的。

(二)位置学习

托尔曼坚持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位置学习,在他看来,动物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这就是位置学习。他设计了一个十字型的迷津来证明这一点。

他把白鼠分为两组,一组为反应学习组,一组为位置学习组。反应学习组从S1或S2出发,但都得在C处向右转,才能到达食物所在的位置F1或F2;而位置学习组若从S1出发,就必须向右转,才能到达食物所在的位置F1;如果从S2出发,则必须向左转,才能到达食物所在的位置F2。实验结果表明,位置学习组学习比反应学习组快。位置学习组的8只白鼠试验8次就能正确通过迷津,而且连续几次都没有出现错误;而反应学习组的8只白鼠没有一只能象位置学习组的白鼠学得快,其中有5只连续试验72次都没有达到标准。

这个实验表明,反应学习组的白鼠不论从何处出发,只要作出相同的反应,就能在不同的地点找到食物;而位置学习组的白鼠为了在特定的位置获得食物,就必须从不同的起点出发。通过这个实验,托尔曼证明了位置学习比反应学习迅速而有效。托尔曼认为,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发生在一个非常熟悉自己的城市的人身上,因为他在以往的经验中已经形成了关于这一地区的认知地图,他可以通过若干条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目标。

托尔曼根据"位置学习"实验,说明学习者并非通过尝试错误来学习,而是根据对情境的认知,在所有选择点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这种模式被托尔曼称为"认知地图"。在托尔曼看来,认知地图是动物在环境中的"符号"和动物的"推理性期待"之间所习得的,是动物对环境有了"顿悟"之后所建立的综合知识在动物头脑中所形成的类似现场的地图,即"知道"目标物所在,从而改变其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三)潜伏学习

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强化虽然有助于学习,但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也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只不过其结果不甚明显,是"潜伏"着的。一旦受到强化,这种结果可通过操作明显地表现出来。对此,托尔曼用实验予以说明。

这个实验是由托尔曼和杭奇克共同设计的。实验者将白鼠分成三组走迷津,一组为非强化组,这组白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没有得到过食物的强化;另一组为强化组,这组白鼠总是得到强化;第三组为实验组,这组白鼠在前十天不给予强化,从第十一天开始才受到强化。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者预测实验组白鼠的学习水平将与强化组一样好。

托尔曼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实验组在前十天没有受到食物强化时,动物依然学习了迷津的"空间关系",形成了认知地图,只不过未曾表现出来而已。经过食物强化,就促使其利用这一"认知地图",并最终体现出学习的进步。这也说明,强化确实能够促进符号学习,但却不是符号学习的必要条件。

评价

托尔曼坚持以客观方法来研究整体行为,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但又不拘泥于早期行为主义的限制,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深入探讨了决定行为的有机体内部因素并赋予整体行为以目的性和认知性等特征,从而使其理论具有了认知心理学和现象学的特征。托尔曼的理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促进了行为主义的发展

早期行为主义以简单的刺激-反应来说明行为的局限性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托尔曼对"中介变量"的论述则缓和了这种局面,"给华生的行为公式打开缺口而又填补了空白"(张厚璨,1997,p230),为行为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转机。很多心理学家都对中介变量进行了高度评价。舒尔茨认为:"托尔曼的中介变量的概念对许多心理学家有帮助,虽然它至今还受到批评。中介变量只要在经验上与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联系起来,那么它对发展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理论就有价值"(舒尔茨,1981,p252);高觉敷指出:"托尔曼的弟子们为了推崇托尔曼提出中介变量的功绩,批评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学是边缘主义,而托尔曼则能在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解释有机体内部的心理过程,进入中心主义。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接受。"

(二)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托尔曼关于行为的认知观点为其后人所吸收,开创了认知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先河。现代认知心理学正是吸收了他的理论和方法,以客观的方法探索内部的认知过程,从而促成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认知革命"。托尔曼的工作无疑是古典行为主义和现代认知心理学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现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西蒙就承认他的学说中吸收了托尔曼学说中的现象学思想。正因为如此,有人把托尔曼看作是认知心理学的鼻祖。

(三)促进了学习心理学的研究

托尔曼对学习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设计了很多精巧的实验来论证学习的本质和类型,特别是他对位置学习和潜伏学习的实验论证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和实验丰富了学习心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手段,他对学习过程中知觉和动机作用的强调,对于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学习问题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存在不足

但是,托尔曼的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他没有提出一个系统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对很多概念也没有进行明确定义,因而他的理论显得凌乱和琐碎,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批评;他提出了有机体内部的认知问题,却又不把行为恰当地与有机体的内隐机能联系起来,因而不能对行为进行更为有效的解释;对他的理论更为尖锐的批评与他理论中所使用的语言有关,人们认为他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浓厚的主观主义和心灵主义色彩,削弱了其理论的科学性;虽然他对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大都以动物做被试,以动物学习来解释和说明人类学习,这种研究方式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很多其他行为主义者认为,托尔曼的理论只能算是一种解释行为的理论,难以据之预测和控制行为,这显然与行为主义的目标相去甚远。


新学派

因为托尔曼的理论揉合了众多心理学家的思想,而托尔曼本人义没有尝试过建立自己独特的学派,所以严格说来,并没有什么托尔曼学派,更无所谓新托尔曼学派。只不过一些心理学家深受托尔曼的影响,他们沿着托尔曼的路径和方向研究动物和人类行为。特别是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认知心理学或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是以托尔曼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样一群为数不少的心理学家有时被视为新托尔曼学派的代表人物,诸如塞尔曼、加西亚、布里兰德、布朗、波利斯、罗斯卡拉、罗特、纽威尔等等,这里着重介绍塞尔曼、加西亚和波利斯的有关思想。

塞尔曼、加西亚、波利斯三人互为同事,同在华盛顿大学工作。华盛顿大学是古斯里的大本营,面对当时仍很有势力的联结主义观点,他们在两个方面捍卫和支持了托尔曼的学说。首先,他们提出,鉴于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极端复杂,不同的动物对刺激和反应有着特定的"联结准备性"(塞尔曼),或者说具有特定的适应性(加西亚),或者说具有"种属特定件"和"合适性"(波利斯),所以以一种对特定刺激和反应具有特定适应性的动物实验来说明一切动物的行为是不恰当的,有关行为的一般原理或关于学习的一般定量也是不存在的。这样一来,他们对普遍的联结主义观点提出了挑战,并提出了我们需要不止一种的学习理论的要求,以此捍卫和支持了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在此基础上,他们或以实验证实或以有关的理论假设支持托尔曼关于学习的认知理论。

例如,塞尔曼提出,在动物的回避学习中,动物表现出根据所期待的结果而进行反应选择的倾向,如白鼠有一种逃避电击的偏好,在一特定情况中它必然在反应将免于电击和不反应将遭受电击这两种期待中作出反应抉择;加西亚所做的一个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也证明了刺激与反应总是有选择性地形成联结。波利斯更是提出学习的期待有两种类型,一种为S-S*期待,另一种为R-S*期待(S为先兆的刺激,R为反应,S*指在生物学上起重要作用的刺激),例如食具的到来(s)意味着即将得到食物(S*),按压杠杆的动作(R)将会带来食物(S*),白鼠之所以使劲按压杠杆,是因为已经习得以上两种期待,知道有食物在等待它。

由以上看来,新托尔曼学派虽然仍未避免托尔曼理论过于凌乱、模糊和心灵主义的缺点,但确实支持、推动了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向认知方向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