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揭秘清明上河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揭秘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古画。但是,这幅画里、画外有许多的“内涵”,相信未必会有太多人知道。其中,关于画家张择端绘制这幅画是不是描述北宋时期“清明节”的场景,就一直就存有争议?那《清明上河图》到底描绘的是不是“清明节”场景,“七大细节”一起来求证!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一幅百科全书式的画作,公认的千古名画第一巨作,无价之宝。800多年来,后人对它做了N多研究,甚至画中人物的衣冠服饰、小吃糕点、店铺杂货都不放过,反复推敲琢磨。却从中看出了一些惊人的秘密,我们一起去看一下《清明上河图》中究竟暗藏哪些玄机

824个人物全都有名有姓

一位四川作家围绕此图,花费五年时间构思,历时三年创作,为我们揭开一个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

揭秘清明上河图原图链接[1]

全图824位人物,每个人都有名有姓,佯装、埋伏舟船车轿、酒肆楼阁中。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杀机四伏。翻开本书,在小贩的叫卖声中,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刺客已经潜伏入画,824个人物逐一复活,只待客船穿过虹桥,就一起拉开北宋帝国覆灭的序幕。

画面正中央,舟楫相连的汴河上,一艘看似普通的客船正要穿过虹桥,而由于来不及降下桅杆,船似乎就要撞上虹桥,船上手忙脚乱,岸边大呼小叫,一片混乱之中,贼影闪过,一阵烟雾袭来,待到烟雾散去,客船上竟出现了二十四具尸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1]

全图“画眼”是读懂关键

全画的最具戏剧性“画眼”,在河中那只客船,是画家张择端埋下的线索,从此着手,才可读懂全画真意。 那只船正要穿过桥洞,却没有放下桅杆,眼看就要撞到,船上人才慌忙放倒桅杆。看似一时疏忽,实则有意为之。

正由于这一危机,将桥头、两岸数百人目光全都聚集到一处。船上正一片忙乱地降桅杆,岸边也一片大呼小叫,岸上、桥上、所有的人都朝那艘船涌去,汴河两岸,左岸开食店的章七郎,开客店的房敬、力夫刘石头,右岸温家茶食店里端菜的使女雷珠娘,守船的鲁膀子,看茶棚的严老儿,似乎都被同一根绳子牵着,绳子一收,他们就都朝虹桥中央跑去。像是要奔赴一个等待已久的大事情。[2]

隐藏在图中的神秘人物

虹桥上一个中年胖子望着河中高声叫唤,他是开封府左军巡使顾震手下文吏万福,他并不知道这只看似普通的客船,将关系到大宋的生死存亡。他也将跟随顾震一同卷进一场幽深险恶的巨案之中。[3]

一个灰衣中年男子正骑着驴上桥,他是京城鱼行的主管,名叫蒋卫,人称“蒋鱼头”。他四处张望,急急寻找着一个人,这个人引发了汴京经济危机。桥南头一个挑着担子的后生,名叫牛小五,正要进城去卖乳酪和鱼,却不知道有人将一件东西藏在了他的箩筐中,这小小的物件将倾动大宋的江山。

此时的北宋帝国,早已阴云密布,金国、辽国虎视眈眈,方腊又在南方造反,臣服多年的高丽国蠢蠢欲动,各方势力剑拔弩张,大军在各地集结,细作、密探、杀手早已埋伏在汴京城内各处,化名魏迁的大辽间谍已经在茶馆里埋伏了两年,扮作商人的西夏间谍李胜正在另一只客船上焦急等侯消息,而高丽密使则混在人群中谋划一场阴谋。此时此刻,所有的人都已经明白,一旦虹桥下方的大事发生,就是北宋帝国灭亡的大幕开启……

《清明上河图》因金国的入侵,汴河上下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的繁华一夕扫尽。然而,没过多久,图中824个人物已生死两隔。他们有的在当日即烟消云散,有的死于后来的战火,还有的活了下来,却也身不由己被卷入汹涌的历史波涛中。真是一幅画道尽世间风云变幻,此等画技,让人敬佩。[4]

树色

树色在自然光下,原作上所有的柳树枝皆是嫩黄中泛绿,即北方清明时节的嫩柳初绿。绝不是秋后的干黄,更不是夏季的浓绿。其他的树种(槐、椿)尚未萌动。这大自然的法则铁般地证明张择端画的是清明节,是大师对生活的忠实写照。

在原作的卷首,一富户十数人扫墓归来,男主人骑马,女主人坐轿,轿上插有杨柳枝条。该画最权威的解释,对北宋汴京风俗人情记述详备的《东京梦华录》清明节一章称:“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那,……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清明上河图》开卷就明确点题——清明节。[5]

在城楼内外有出售杳花枝的小贩,作者在枝条上点了粉红。但是由于原版画作年代久远,很难看出,明清时期的很多仿本中都有颜色。

纸马

东京梦华录》中称:“纸马铺皆于当街衮叠成楼阁之状”,在原作画约一米处,汴河上方街上有“王家纸马”的店招,纸马已堆积到门前。。[6]

黄胖

黄胖即泥人,在《东京梦华录》清明节一章中称,黄胖是汴京人清明祭扫所带之物。 在虹桥的两端分别有三处出售黄胖的摊贩,皆虔诚地摆在有台布的桌案上,鲜明地区别于馒头或他物。另在画尾四套粮车拐弯处也有一黄胖摊。显然作者是为清明节的匠心安排。

祭扫

画上有多人手持扇形物,有人以为是炎夏的扇子,实际上是将树枝用布包成扇形,而不是葵扇,明显是清明节祭扫之物。

城楼内欲出城的文武官员两行人及画中多处骑畜、坐轿者皆有仆人挑食盒,伞盖、纸马之物。明示这些人是去祭扫,而不能他释。 尽管此恢弘巨制中很多情节、名物因年代久远现今不能一一解释,但仅从以上七个图解,就足以证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之原作所描写的是:以城楼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为背景,以上河为中心,汴京人出郊、赶集、扫墓的全部活动。正与该画题目“清明”、上河”相吻合。[7]

哪幅《清明上河图》才是张择端的原作?

《清明上河图》在金代就已经“争相收藏”,所以历代的“山寨版”不在少数。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就是画卷后面杨准的跋文中提到的装裱师傅以仿本偷梁换柱。因为元代统治者的书画鉴赏能力弱于宋、金,这幅画只是放在秘书监内。后来一位装裱师傅用临摹本替换出真迹,将《清明上河图》盗出宫外。又经两人转手,落入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杨准手中。杨准得画后借故还乡,重新装裱此画,并且在画后续写跋文,记载了得画的经过。由此,元代宫廷里的那位装裱师傅,至少是早期山寨版的作者之一。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有近两百年的时间在民间收藏,人们对这幅名作有所耳闻又难得一见,所以揣测摹仿的就更多了起来。

在雍正年间,和硕宝亲王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曾经得到过与《清明上河图》原作接近的仿品。弘历虽然写诗的水平不高,但在文物鉴赏方面造诣颇深。他觉得那幅画虽然很大气,但前后衔接并不太顺畅,而且细部动态上也有些美中不足。于是决定再造一幅更完美的《清明上河图》。他组织了五位画家,对画作进行了临摹创新。新的《清明上河图》画面清晰,色彩艳丽,画面结构和其中某些人物的姿态与原作相近,推测画家们事先是见过与原作相近的摹本的。这幅画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称为“清院本”。[8]

清院本的篇幅比真本长出了近一半,人物也更多,街道也更复杂。而且由于绘制时间离现在比较近,所以色彩也比较艳丽,看着很舒服。可是,就在新的《清明上河图》绘制完成几十年后,嘉庆皇帝通过抄家获得了张择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图》,嘉庆请来太上皇乾隆,爷儿俩一看就明白了,这才是真货。不过碍于面子,两人谁也不再提临摹本《清明上河图》的事,好在他们正在给宫廷保存历代书画编辑目录,取名《石渠宝笈》,于是就在张择端真迹画卷的开头盖上“石渠宝笈”和“宝笈三编”两个印章,算是给了真迹一个正式的名分。所以今天故宫博物院藏本的《清明上河图》又称为“石渠宝笈三编本”,被专家们认定为张择端原作。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