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揭秘清明上河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揭秘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古畫。但是,這幅畫裡、畫外有許多的「內涵」,相信未必會有太多人知道。其中,關於畫家張擇端繪製這幅畫是不是描述北宋時期「清明節」的場景,就一直就存有爭議?那《清明上河圖》到底描繪的是不是「清明節」場景,「七大細節」一起來求證!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末年一幅百科全書式的畫作,公認的千古名畫第一巨作,無價之寶。800多年來,後人對它做了N多研究,甚至畫中人物的衣冠服飾、小吃糕點、店鋪雜貨都不放過,反覆推敲琢磨。卻從中看出了一些驚人的秘密,我們一起去看一下《清明上河圖》中究竟暗藏哪些玄機

824個人物全都有名有姓

一位四川作家圍繞此圖,花費五年時間構思,歷時三年創作,為我們揭開一個隱藏在千古名畫中的陰謀與殺局。

揭秘清明上河圖原圖鏈接[1]

全圖824位人物,每個人都有名有姓,佯裝、埋伏舟船車轎、酒肆樓閣中。看似太平盛世,其實殺機四伏。翻開本書,在小販的叫賣聲中,金、遼、西夏、高麗等國的間諜刺客已經潛伏入畫,824個人物逐一復活,只待客船穿過虹橋,就一起拉開北宋帝國覆滅的序幕。

畫面正中央,舟楫相連的汴河上,一艘看似普通的客船正要穿過虹橋,而由於來不及降下桅杆,船似乎就要撞上虹橋,船上手忙腳亂,岸邊大呼小叫,一片混亂之中,賊影閃過,一陣煙霧襲來,待到煙霧散去,客船上竟出現了二十四具屍體,所有人都目瞪口呆……[1]

全圖「畫眼」是讀懂關鍵

全畫的最具戲劇性「畫眼」,在河中那隻客船,是畫家張擇端埋下的線索,從此着手,才可讀懂全畫真意。 那隻船正要穿過橋洞,卻沒有放下桅杆,眼看就要撞到,船上人才慌忙放倒桅杆。看似一時疏忽,實則有意為之。

正由於這一危機,將橋頭、兩岸數百人目光全都聚集到一處。船上正一片忙亂地降桅杆,岸邊也一片大呼小叫,岸上、橋上、所有的人都朝那艘船涌去,汴河兩岸,左岸開食店的章七郎,開客店的房敬、力夫劉石頭,右岸溫家茶食店裡端菜的使女雷珠娘,守船的魯膀子,看茶棚的嚴老兒,似乎都被同一根繩子牽着,繩子一收,他們就都朝虹橋中央跑去。像是要奔赴一個等待已久的大事情。[2]

隱藏在圖中的神秘人物

虹橋上一個中年胖子望着河中高聲叫喚,他是開封府左軍巡使顧震手下文吏萬福,他並不知道這隻看似普通的客船,將關係到大宋的生死存亡。他也將跟隨顧震一同卷進一場幽深險惡的巨案之中。[3]

一個灰衣中年男子正騎着驢上橋,他是京城魚行的主管,名叫蔣衛,人稱「蔣魚頭」。他四處張望,急急尋找着一個人,這個人引發了汴京經濟危機。橋南頭一個挑着擔子的後生,名叫牛小五,正要進城去賣乳酪和魚,卻不知道有人將一件東西藏在了他的籮筐中,這小小的物件將傾動大宋的江山。

此時的北宋帝國,早已陰雲密布,金國、遼國虎視眈眈,方臘又在南方造反,臣服多年的高麗國蠢蠢欲動,各方勢力劍拔弩張,大軍在各地集結,細作、密探、殺手早已埋伏在汴京城內各處,化名魏遷的大遼間諜已經在茶館裡埋伏了兩年,扮作商人的西夏間諜李勝正在另一隻客船上焦急等侯消息,而高麗密使則混在人群中謀劃一場陰謀。此時此刻,所有的人都已經明白,一旦虹橋下方的大事發生,就是北宋帝國滅亡的大幕開啟……

《清明上河圖》因金國的入侵,汴河上下大火三日不熄,北宋的繁華一夕掃盡。然而,沒過多久,圖中824個人物已生死兩隔。他們有的在當日即煙消雲散,有的死於後來的戰火,還有的活了下來,卻也身不由己被捲入洶湧的歷史波濤中。真是一幅畫道盡世間風雲變幻,此等畫技,讓人敬佩。[4]

樹色

樹色在自然光下,原作上所有的柳樹枝皆是嫩黃中泛綠,即北方清明時節的嫩柳初綠。絕不是秋後的干黃,更不是夏季的濃綠。其他的樹種(槐、椿)尚未萌動。這大自然的法則鐵般地證明張擇端畫的是清明節,是大師對生活的忠實寫照。

在原作的卷首,一富戶十數人掃墓歸來,男主人騎馬,女主人坐轎,轎上插有楊柳枝條。該畫最權威的解釋,對北宋汴京風俗人情記述詳備的《東京夢華錄》清明節一章稱:「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那,……轎子即以楊柳雜花裝簇頂上,四垂遮映。」《清明上河圖》開卷就明確點題——清明節。[5]

在城樓內外有出售杳花枝的小販,作者在枝條上點了粉紅。但是由於原版畫作年代久遠,很難看出,明清時期的很多仿本中都有顏色。

紙馬

東京夢華錄》中稱:「紙馬鋪皆於當街袞疊成樓閣之狀」,在原作畫約一米處,汴河上方街上有「王家紙馬」的店招,紙馬已堆積到門前。。[6]

黃胖

黃胖即泥人,在《東京夢華錄》清明節一章中稱,黃胖是汴京人清明祭掃所帶之物。 在虹橋的兩端分別有三處出售黃胖的攤販,皆虔誠地擺在有台布的桌案上,鮮明地區別於饅頭或他物。另在畫尾四套糧車拐彎處也有一黃胖攤。顯然作者是為清明節的匠心安排。

祭掃

畫上有多人手持扇形物,有人以為是炎夏的扇子,實際上是將樹枝用布包成扇形,而不是葵扇,明顯是清明節祭掃之物。

城樓內欲出城的文武官員兩行人及畫中多處騎畜、坐轎者皆有僕人挑食盒,傘蓋、紙馬之物。明示這些人是去祭掃,而不能他釋。 儘管此恢弘巨製中很多情節、名物因年代久遠現今不能一一解釋,但僅從以上七個圖解,就足以證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之原作所描寫的是:以城樓至虹橋附近汴河兩岸為背景,以上河為中心,汴京人出郊、趕集、掃墓的全部活動。正與該畫題目「清明」、上河」相吻合。[7]

哪幅《清明上河圖》才是張擇端的原作?

《清明上河圖》在金代就已經「爭相收藏」,所以歷代的「山寨版」不在少數。最早有明確記載的,就是畫卷後面楊準的跋文中提到的裝裱師傅以仿本偷梁換柱。因為元代統治者的書畫鑑賞能力弱於宋、金,這幅畫只是放在秘書監內。後來一位裝裱師傅用臨摹本替換出真跡,將《清明上河圖》盜出宮外。又經兩人轉手,落入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楊准手中。楊准得畫後藉故還鄉,重新裝裱此畫,並且在畫後續寫跋文,記載了得畫的經過。由此,元代宮廷里的那位裝裱師傅,至少是早期山寨版的作者之一。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圖》有近兩百年的時間在民間收藏,人們對這幅名作有所耳聞又難得一見,所以揣測摹仿的就更多了起來。

在雍正年間,和碩寶親王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曾經得到過與《清明上河圖》原作接近的仿品。弘曆雖然寫詩的水平不高,但在文物鑑賞方面造詣頗深。他覺得那幅畫雖然很大氣,但前後銜接並不太順暢,而且細部動態上也有些美中不足。於是決定再造一幅更完美的《清明上河圖》。他組織了五位畫家,對畫作進行了臨摹創新。新的《清明上河圖》畫面清晰,色彩艷麗,畫面結構和其中某些人物的姿態與原作相近,推測畫家們事先是見過與原作相近的摹本的。這幅畫現在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稱為「清院本」。[8]

清院本的篇幅比真本長出了近一半,人物也更多,街道也更複雜。而且由於繪製時間離現在比較近,所以色彩也比較艷麗,看着很舒服。可是,就在新的《清明上河圖》繪製完成幾十年後,嘉慶皇帝通過抄家獲得了張擇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圖》,嘉慶請來太上皇乾隆,爺兒倆一看就明白了,這才是真貨。不過礙於面子,兩人誰也不再提臨摹本《清明上河圖》的事,好在他們正在給宮廷保存歷代書畫編輯目錄,取名《石渠寶笈》,於是就在張擇端真跡畫卷的開頭蓋上「石渠寶笈」和「寶笈三編」兩個印章,算是給了真跡一個正式的名分。所以今天故宮博物院藏本的《清明上河圖》又稱為「石渠寶笈三編本」,被專家們認定為張擇端原作。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