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摸鱼儿 楼桑呼汉昭烈庙

《摸鱼儿 楼桑呼汉昭烈庙》

作品名称: 《摸鱼儿 楼桑呼汉昭烈庙》

创作年代: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元好问

别名:元才子

《摸鱼儿 楼桑呼汉昭烈庙》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的诗。[1]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他提倡"自然",主张情性之"真";倡导雄劲豪放的诗风提倡性灵、神韵、格调的兼容;主张李、杜并列;提倡多元继承的诗风;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反对生硬晦涩,乱排典故,做学问要"真积力久"等等,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他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足见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他对自己的诗才极为自信,有着与杜甫相提并论的傲气,有过"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诗句。

目录

诗词正文

作品赏析

楼桑村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故乡,在今河北涿县。据《三国·蜀志·先主传 》:先主(刘备)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高五丈余,遥望童童如车盖,先主少时,常与族中诸儿戏于树下,后因称楼桑里。刘先主死后 ,乡人曾建庙以作纪念。庙在琢县西南十里。遗山于癸卯(1243)九月客燕京(今北京)。这年冬天 ,由燕京回太原 ,道出范阳(即琢县)。这首词,可能作于此时 。如是 ,则金亡已十年,遗山五十四岁。由于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作者在词中抚今追昔,吊古伤今,感慨伤怀,铜驼荆棘之感,充盈于字里行间。后人曾将本词刻于昭烈庙壁,盛传一时。

词的上片是从楼桑村询问刘备故居起调,引出刘备的“祠宇 ”。紧接着以“荒坛”两句直笔描述眼前祠宇的苍凉与寂寞,转入咏叹。“乌声”,是“社散”之后的自然之景。人们于社日(从“春已暮”看,似是春社 )祭神散场之后 ,乌鸦飞来,争食残留的祭品 。着“乌声□”(意当是鸦声喧闹)一景,并非写祠宇中的热闹 ,相反 ,正是为了渲染其苍凉,上应“荒坛”,下照“寂寞”。人迹尽,箫鼓绝,这片天地就成了乌鸦的乐园。这里是写祠宇的荒凉,同时也未尝不是金亡之后那个特定时代的缩影。“春已暮”,特写节侯,开启“锦城花重惊风雨”一层锦城,即锦官城 ,成都的别称 ,刘备称帝建都于此。“花重”,因“风雨”而来,花因戴雨而加重。暮春风雨,锦城花重 ,不仅时序惊心 ,亦暗指时代政治的“风雨”可惊。刘备和它的蜀汉政权,就没有经受住那时代风雨的袭击 。

“刘郎”良苦 ,刘郎指刘备。“玉垒”、“锦江”,一山一水,皆在四川境内,“尽”,“听任”的意思,这几句说刘备历尽辛苦,据有西川,终于还是不保,听任那戴着青云的玉垒山和秀丽的锦江水,为他“办作一丘土”,埋葬了 。言词之中,明显地流露着作者的同情,惋惜的思想感情,极尽抚今追昔吊古兴叹之意。词的下片,先以“西山好”两句转写眼前现实 。这里的“西山”,盖指北京西郊的西山,在遗山看来,西山是很好的“龙盘虎踞”之地,可金朝已遭焦土之变 ,物是人非,故有“登临感怆千古”之慨。“诸葛”两句,即是词人“感怆千古”的内容:由自己的国变而想到蜀汉的灭亡,不仅对诸葛亮的功绩与评价,也产生了疑问。这是遗山由自己的国变而引起激愤之词 。悯蜀即悯金 ,责诸葛即责金朝诸权臣。“还自语”两句则转为自话。悲痛无以排解,只得就田翁痛饮,遁入醉乡以求片刻解脱而已。这里貌似旷达,实际上乃是悲痛已极的表现。

作者简介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2]。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元好问是北魏皇室后裔,郝经在《遗山先生墓铭》中说他"系出柘拔(拓跋)魏" 。其先祖相继迁居洛阳、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县)等地。至元好问的曾祖父元春(一作椿)时,又移家忻州,遂为忻州人。他的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亲元德明多次科举不中,以教授乡学为业,著有《东岩集》。[3]

据记载,元好问天资聪明,七岁就能写诗,被人誉为"神童" 。他十一岁时,元格在冀州任职,元好问得到了翰林侍读学士兼知登闻鼓院路择的赏识,路择"爱其俊爽,教之为文"。十四岁时,元好问又师从陵川人郝晋卿,博通经史、淹贯百家。到元好问十七岁时,元格被罢去陵川县令之职,但为了儿子的学习,他仍继续住在陵川,直到元好问十九岁完成学业,才带全家离开陵川 [4]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因其诗文名气颇大,耶律楚材倾心接纳元好问。可五十岁的元好问已无意出仕为官,其年重回家乡隐居,并交友游历,潜心编纂著述。 元宪宗二年(1252年),元好问觐见"驻桓、抚间"的忽必烈。希望说服忽必烈尊信儒学,并请他为"儒教大宗师",促使其任用儒士治国。

元宪宗七年九月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问在获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视频

蒋勋说宋词:南宋词家——元好问

康震讲述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的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