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支提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支提山位于宁德市城西北50公里,南距福州市127公里。虎贝镇区东北侧,与宁德第一旗山为邻,“支提”为梵文“聚集福德”之意。而处于支提山西的支提寺,是整个霍童山的中心,也是支提出观赏胜景的中心。游客先乘车到宁德市,再转车到景区。 [1]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景区特色

霍童支提山共分4个游览区,即:支提胜场、瀛洲击水、霍童洞天和那罗延窟。支提寺建于宋开宝四年(971年),历代重修,历朝帝王敕赐寺名,5次钦差太监赐物修寺。现存有御赐文物如“千圣天冠”铁佛、“鎏金大毗卢”铜佛以及佛教经书等。1983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支提寺所处的支提山,海拔800多米,周围耸立99峰,全山有700多个景点,被列为“支提胜场”一组景区。

“支提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2299.93h㎡,森林覆盖率达91.49%,是天然的大氧吧。公园内“峰峻、谷幽、水秀、瀑奇”自然景观独特。被明永乐皇帝御赐“天下第一山”的支提山与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峨眉山等华夏佛教四大名山齐名,有千年古刹华严寺,是天冠菩萨道场,为我国佛教圣地,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说。支提山又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地,素有“红色圣地,芦荡火种”之称,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桃花溪等留下足迹,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又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位于支提山下的洪口乡莒洲村,古称瀛洲。由莒洲村顺流而下至霍童镇的溪水,全长20公里,船过九曲三十濑,时而水平如镜,时而急湍奔流,但有惊无险,曲折多变。沿岸有勒马回朝、金钟覆地、半卷珠帘、新妇下轿、龙珠浮动、鱼溪圣井、双虹饮洞和黄蜂出洞等八大景观。被列为“瀛洲击水”一组景区。

霍童山山高崖奇,那罗寺、辟支岩和百丈岩构成特别的景点。那罗寺位于虎贝乡,始建于唐代,寺为木架两层结构,上无片瓦,实为岩中奇寺。辟支岩由罗汉洞、古佛塔、狐猿叫月、五鸟攀枝、九龙盘、开法台、观音织布等景点组成。其中以“珍珠帘”最佳,山泉自岩顶喷下,随风缥缈,如万斛珍珠散落于人间。被列为“那罗延窟”一组景区。

霍童支提山附近景点甚多,如从上海出发,可作上海——霞浦三沙留云——福鼎太姥山——福安福春溪(或白云山)——霍童支提山——宁德三都澳——福州九日游。

历史上的霍童山,其地理范围包括今霍童、九都、虎贝等乡镇境内几十座山峰组成的群山,清代县志称,“其山高二十余里,延袤五十里,起十二都而绵亘及数都,气势所开不可究竟”。历史上道教与佛教先后传到这里。

清代县志又称,“支提山,在十二都霍童之西,四面高耸,中有坦地,寺建其间,群峰环绕,状似莲花”。而清代《宁德支提寺图志》称支提山:“深谷寒岩,远近罗列,凡九十九峰绵亘幽深,人迹莫至,杖履所及者四十有八峰”。

可见,历史上关于支提山的地理范围有不同的说法,但大体上延用《宁德支提寺图志》的地理概念,因而,以“霍童支提山”并提,较为准确。

山为道教名山。自秦汉,再历六朝,有诸多道教人士到霍童山修炼。较为有名的道士有三国时期的葛玄和弟子郑思远,东晋时期的邓伯元、王玄甫、褚伯玉、南朝梁时的陶弘景、唐代的司马承桢、宋代的白玉蟾等人。唐末五代《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教重要典籍将霍童山列为天下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一洞天。建于南朝梁大通二年(528)的霍童鹤林宫,是闽中最早的道观(《福建通史》主编徐晓望),这充分表明了霍童山在福建早期道教传播发展历史上的特殊地位。鹤林宫于明代被洪水冲毁,但还有遗迹,特别是鹤林宫遗物,一方篆刻“霍童洞天”的石碣留存到现在,更是道教曾经在霍童辉煌一时的铁证。

同时也是佛教名山,称为“支提山”。佛教传入这里,应当在唐代之前。其中,小支提寺创建于唐咸通九年(868);仙岩寺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相传甘露寺始建于南朝。但真正使支提山名满天下的还是支提山华藏寺,俗称“支提寺”。支提山华藏寺,全国重点寺院,佛教经典《华严经》载,这里是天冠菩萨显身说法的道场。

闽东独立师纪念地——支提寺。1934年9月,闽东特委为建立闽东红军主力,将闽东红军独立第二团和十三团会合于支提山华严寺,成立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标。独立师下辖3个团,2个独立营,共1600余人,900多支枪。

经过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底,闽东红军在桃花溪村集结点编,又以“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的名义在石堂整训,后来转到屏南县棠口待命,1938年初春,全军改编成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共1380名健儿,奔赴抗日前线。此后,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断发展,屡立战功,创下丰功伟业,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集团军的前身,被誉为“铁军”。支提寺是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庙,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前建有闽东独立师成立纪念亭、碑。[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