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虎貝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虎貝鎮宋時屬青田鄉感德前里、感德后里,明清為青田鄉二十都、十一都、二十四都。虎貝鎮地處寧德市蕉城區西北邊陲,湖坪山西北麓,東經119°7'20″-119°21'20″,北緯26°42'5″-26°50'55″之間,直距市區26公里。北部與屏南代溪相鄰,西北與古田鶴塘、杉洋交界,東南與洋中接壤,東北與霍童毗鄰,寧屏公路穿境而過。虎貝鄉位於蕉城區西南部,距市區26千米。轄彭家村、舊厝村、新厝村、七淀移民新村、新亭村、上堡村、中洋里村、東源村、文峰村、梅鶴村、南嶺村、岔路村、黃柏村、浮山村、黃家村、岩柄村、下樓村、下洋村等17個村委會,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5328公頃,常住人口12732人。[1]

中文名稱: 虎貝鎮

別 名: 上西鄉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福建省寧德市

電話區號: 0593

地理位置: 寧德市蕉城區西北邊陲

面 積: 15328公頃

人 口: 12732人(2017年)

著名景點: 那羅寺、第一旗山、兔耳嶺

歷史沿革

虎貝鎮宋時屬青田鄉感德前里、感德后里,明清為青田鄉二十都、十一都、二十四都。

解放初期,虎貝屬第四區(公所駐地洋中),1952年5月設為第八區(公所駐地虎貝),下設12個鄉,仙湖(今天湖)、留田屬虎貝管轄。

1955年10月改稱虎貝區,1958年8月成立虎貝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復稱虎貝區。

1963年虎貝區下設石堂人民公社(駐地梅鶴)、熟洋人民公社(駐地岩柄)、虎貝人民公社(駐地舊厝),轄有13個大隊,留田、天湖分離出。

1966年7月恢復虎貝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改為虎貝鄉。

2016年2月改為虎貝鎮

氣候環境

虎貝鎮為蕉城區地勢最高山區鄉鎮,平均海拔800米。地勢從西向東南傾斜,群山起伏,山脈曲折蜿蜒。境內有蕉城區最高山峰——無名峰,海拔1500米。有第一旗、熟洋隘、湖坪山等三十餘座千米以上高峰。氣候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乾濕冷熱明顯,早晚溫差大,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4.7℃,最高氣溫38.5℃,最低氣溫0℃-4℃,年總積溫4376℃,可利用積溫2899℃,日照時間月均74.07小時,年總平均日照總時數169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933.4mm,冬季霜雪常見,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其次為西北風。主要溪流有四條,熟洋溪發源於第一旗,流經岩柄、下樓、下洋,流往古田鶴塘,建有下洋水電站;龜山溪發源於新厝葛地,流經新亭,流入洋中,建有溪板尾一級、二級、三級、四級水電站;黃柏溪發源於黃柏附近,經文峰、梅鶴,流入屏南代溪,建有梅鶴、黃柏二級水電站;古細洋溪發源於舊厝,流經橋頭流入洋中。

自然資源

虎貝鎮有豐富的花崗岩、葉臘石、泥炭土、高嶺土、紫砂土、銀、鉛、鋅等礦物資源。葛地山脈有一條長8000米,寬4000至10000米的花崗岩礦脈,總儲量約有4800多萬立方米,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列為「閩東三大石材基地之一」。福建虎貝石材有限公司年開採荒料2萬立方米以上,轄有7家板材加工廠,產品主要銷往美國、東南亞等市場。2000年,虎貝石材被國家工業經濟聯合會、國家調查項目事務所評為「1999-2000年同產業十大名牌產品」;2005年該企業被國家消費者協會評為「全國放心企業」。

交通概況

虎貝鎮舊時往寧德城關路程百里,皆為山道。1966年,修通天湖至虎貝公路,全長11公里。上個世紀80年代,修通虎貝通往橋頭、上堡、岔路、熟洋、界道岔多條公路,現已形成全鄉公路網絡。實現了100%行政村通公路,95%自然村通簡易公路。目前交通較便,寧屏公路穿境而過,距城區52公里。境內等級公路、機耕道累計150多公里,公路網密度為0.95公里/平方公里,簡易車站1個,停車場1個,客車8輛,貨運汽車60多輛。

科教文衛

衛生院1家,門診2個,醫療點23個,從醫人員32名,其中村級衛生員23名。中心校1所,完小5所,設置班級44個,學生941人,在職教師106人。中學2所,設置班級14個,學生742名,在職教師50人,本鄉籍博士2名。

人文歷史

虎貝鎮為革命老區,有眾多革命遺址,尤以百丈岩聞名。百丈岩又稱袈裟岩,峭壁陡立,前人在此刻有「古致天然」四字。1936年10月,閩東紅軍獨立師第三縱隊120多人與敵在此激戰。支隊長阮吳潤等9名戰士,在彈盡無援情況下,縱身跳崖,英勇犧牲。葉飛在此題詞「百丈英風」。1938年春,閩東紅軍正式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長葉飛,副團長阮英平,下轄三個營,共計1300多人, 在石堂集訓(今文峰、梅鶴兩村)。團部設在文峰村。

旅遊資源

虎貝鎮古蹟勝多,人文蔚興,風景秀麗。有那羅寺、辟支寺、橋頭水庫,以及古石堂、百丈岩,第一旗山,兔耳嶺等景點。那羅寺距鄉駐地2公里,始建於宋開寶六年(公元973),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重建。寺建在岩窯之中,屋頂不用瓦片。岩窯稱「那羅延窯」,在峭壁之下,深、廣約幾十米,景色奇絕。辟支寺與那羅延窯一山之隔,掩映在層巒疊嶂、蒼松翠柏之中,周圍分布着岩洞、佛塔、瀑布、古樹、奇岩,還有宋代石刻「千聖同居土」等景點。天冠說法台為一天然巨石,在東源村天峰亭自然村,距辟支寺2公里。石台拔地而起,高百尺,寬數十丈,壁削直,台面平,可容百人。傳為天冠菩薩說法之處。那羅寺、辟支寺與天冠說法台,均為支提山風景區的核心景觀。橋頭水庫庫區內水平如鏡,風景秀麗。水庫大壩弧長144米,壩高53米,是我國第一座「對數雙曲線砌石拱壩」。庫容量2015萬立方米,庫內有九個小島。

石堂現有梅鶴、文峰兩村,自古以來有「翠屏霽雪」、「石屋朝天」、「笑天獅子」、「蛟潭映月」等八景。梅鶴村的「三漈」瀑布群,氣勢壯觀。石堂舊有大儒陳普,清代文峰村還出過台澎總兵黃禮鉁。今存有陳普祠,為清代建築,有明代木匾一付。沉字橋,俗稱「花橋」,位於梅鶴村境內,始建於北宋徽中宗崇五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改建,而改名為「花橋」,橋為石拱形,木質結構,長達36米,寬3.6米。傳朱熹過此地,曾在花橋的樑上提寫對聯。下馬亭,始建於明清時期,坐落於文峰村陳普祠之左側,面積約有260平方米。今存。奶娘宮,始建於元明時期,坐落於文峰村中心,原為石堂黃、林、彭等三十六個村落村民共同奉祀的場所,全座宮為木質結構,分前後兩落,前落搭有戲台;後落為正廳,正廳頂有一八角形結構的天池閣,上面壁畫清析可辯。在文峰村內,目前還保存着數幢清朝時期古民居,有壁雕、泥塑壁畫等。

第一旗山

第一旗山峰頂上立碑,上面刻着「寧德第一旗」。第一旗峰,海拔1497米。第一旗山脈,系展旗峰山脈,清代版《寧德縣誌》上記載,展旗峰自屏南,歷天湖、鍾洋突出高峰,其形如旗。旗山」頂峰是一塊開闊地,站在這裡,放眼四望,遠處層巒疊蟑,千峰竟秀,展現在面前的是一幅美麗壯觀的圖景,整個「旗山」就象是一座頂天立地的巨大山水盆景,叫人新奇振奮,使人有下視天地小,乾坤盡在手中之感。兔耳嶺位於堂義村後山,山以石怪,松奇,矮小的蘆葦,春夏天皮綠衣,秋季白茫茫,獨特風景,五月杜鵑開,有着喜從天降,山,斗而不險,高而不危,是旅遊,登高最佳去處。虎貝鎮黃柏村內有古銀礦遺址。銀礦始采於宋元祐年間(公元1086~1094年),後經明、清至民國斷斷續續開採,以明代開採規模最大,傳有數千人開採,並設有管理銀礦的工官。礦點分布於東寶山、白信山和石獅山。現遺有採礦洞200餘個,礦井深淺不一,最深達200多米。民國2年(1913年),華興公司獲准開採東寶山及石獅山鉛鋅礦。現遺有「華興公司」石刻。

經濟發展

全鎮現轄17個行政村,142個自然村,144個村民小組,4394戶,18368人,其中少數民族47戶,166人。全鄉耕地12643.5畝,其中水田11853.6畝,農地789.9畝,人均耕地0.7畝。糧食作物以雜優單季稻為主,其次為甘薯。2006年水稻播種面積7263畝,畝產290公斤,產量2106噸;甘薯1072畝,產量295噸。經濟作物以反季節蔬菜、茶葉、食用菌、林竹業為主。2006年蔬菜種植10376畝,產量9200噸;高山茶園3963畝,產量95噸;食用菌以香菇、蘑菇、花菇為主,平均年發展600萬袋以上。林業用地19302畝,有林面積147017畝,其中用材林51390畝,防護林48427畝,薪炭林9765畝,特種用途林21459畝,竹林16057畝,森林覆蓋率69%,林木總蓄積量83736立方米。2006年農業總產值6769萬元。全鄉現有石材開發加工、蔬菜種植加工、蒸籠、老酒釀造、茶葉加工、竹林加工、水電開發等大小企業60多家, 2006年創工業總產值17130萬元,從業人員達3200多人。

視頻

蕉城區虎貝鎮葉飛故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