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散曲」修訂間的差異

(创建页面,内容为“散曲是元代中国所流行、配上歌词的乐曲,与杂剧合称为元曲。散曲与杂剧不同的是,散曲唱而不演,用作清唱,不能伴演。…”)
 
(added Category:824 中國戲曲論 using HotCat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1: 行 1:
散曲 是元代中国所流行、配上歌词的乐曲,与杂剧合称为元曲。散曲与杂剧不同 是,散曲唱而不演,用作清唱,不能伴演。
+
[[File: 散曲.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p1.pstatp.com/large/3b0c00010e69fbcd56b1 原图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467687665700438542/ 来自 今日头条  图片]]]
  
风格上, 散曲 贵畅达,多用赋体 白描手法 富有意境 文字上 散曲不 避俗语,文字较浅 自然活泼。情感上 散曲 悲喜兼至 庄谐杂出 内容或稍卑俗
+
''' 散曲'''是元代中国所流行 配上歌词的[[乐曲]] 与[[杂剧]]合称为[[元曲]] 。散曲 与杂剧 同的是 ,散曲 唱而不演 用作清唱 不能伴演
  
 散曲主要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乔吉、张可久等。
+
风格上,散曲贵畅达,多用赋体、白描手法,富有意境。[[文字]]上散曲不避俗语,文字较浅,自然活泼。情感上散曲悲喜兼至,庄谐杂出,内容或稍卑俗。
 +
 
 +
 散曲主要作家有[[关汉卿]]<ref>[https://www.douban.com/note/626472311/  关汉卿 散曲],豆瓣 , 2017-6-26</ref> [[ 马致远]] [[ 乔吉]] [[ 张可久]] 等。
  
 
==兴起原因==
 
==兴起原因==
  
 元代散曲的兴起,源于词的衰落与文体本身的发展。宋室南渡,汉族传统文化中心南移,在北方宋词减弱了势力,民间俗谣俚曲于是大量涌现,而为文人创作所吸收。
+
 元代散曲的兴起<ref>[http://www.doc88.com/p-9119494979841.html 散曲的兴起和特点] ,道客巴巴 , 2014-10-10</ref> ,源于词的衰落与文体本身的发展。宋室南渡,汉族[[ 传统文化]] 中心南移,在北方宋词减弱了势力,民间俗谣俚曲于是大量涌现,而为文人创作所吸收。
  
 
 散曲的兴起源于外乐的影响。当时外乐番曲传入,而南北语音不同,俗语方言互异,因此北方需要一种新的诗体。
 
 散曲的兴起源于外乐的影响。当时外乐番曲传入,而南北语音不同,俗语方言互异,因此北方需要一种新的诗体。
  
 散曲的兴起,亦源于元代汉族知识分子遭受歧视,士人藉散曲抒发其抑郁感慨之怀。
+
 散曲的兴起,亦源于元代[[ 汉族]] 知识分子遭受歧视,士人藉散曲抒发其抑郁感慨之怀。
  
 
==体制==
 
==体制==
  
 体制上散曲分小令、带过曲和套数三种。
+
 体制上散曲分[[ 小令]] 、带过曲和套数三种。
  
 
===小令===
 
===小令===
行 21: 行 23:
 
 小令形式短小,语言精炼,是单行曲子。小令的字数、句数、句子长短、用字平仄、押韵位置、韵脚,都按曲牌规定,另有题目。小令常用衬字,在曲牌规定的正文之外可自由加添,衬字用小字以示不同。
 
 小令形式短小,语言精炼,是单行曲子。小令的字数、句数、句子长短、用字平仄、押韵位置、韵脚,都按曲牌规定,另有题目。小令常用衬字,在曲牌规定的正文之外可自由加添,衬字用小字以示不同。
  
音乐上,小令曲谱有定调,每首小令隶属某一宫调。音律上,曲用韵较宽,平上去三声可以互协,全曲须一韵到底。作曲使用仄声字,要严格区分上声和去声。
+
[[ 音乐]] 上,小令曲谱有定调,每首小令隶属某一[[ 宫调]] 。音律上,曲用韵较宽,平上去三声可以互协,全曲须一韵到底。作曲使用仄声字,要严格区分上声和去声。
  
 
 与宋词小令的区别: 宋词小令有字数限制,一般字数在58字以内的称为小令,而元曲小令没有严格的字数要求,只要没有多个曲牌都称为小令。
 
 与宋词小令的区别: 宋词小令有字数限制,一般字数在58字以内的称为小令,而元曲小令没有严格的字数要求,只要没有多个曲牌都称为小令。
行 27: 行 29:
 
===带过曲===
 
===带过曲===
  
 作者作完一曲,意犹未尽,可取音律互相衔接的曲调续成,这就是带过曲。如两调不足,可增加到三调;如三调仍不足,一般不可再加,应改为散套。
+
 作者作完一曲,意犹未尽,可取[[ 音律]] 互相衔接的曲调续成,这就是带过曲。如两调不足,可增加到三调;如三调仍不足,一般不可再加,应改为散套。
  
 
===套数===
 
===套数===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若干个同一宫调的曲牌,按一定次序联缀起来,编排联贯而成,歌咏一个中心内容或故事片段,只供清唱,不夹说白,唱而不演。
+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若干个同一宫调的[[ 曲牌]] ,按一定次序联缀起来,编排联贯而成,歌咏一个中心内容或故事片段,只供清唱,不夹说白,唱而不演。
 +
 
 +
套数通常用一两首[[小曲]]开端,中间调数不限,每套套曲最后须有“尾声”或“煞调”结尾,表示全套音乐终结。全套各曲牌必须一韵到底。
 +
 
 +
==视频==
 +
===<center> 散曲 相关视频 </center>===
 +
<center> 《散曲·咏花》</center>
 +
<center>{{#iDisplay:u05672avq71|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套数通常用一两首小曲开端, 间调数不限,每套套曲最后须有“尾声”或“煞调”结尾,表示全套音乐终结。全套各 牌必须一韵到底。
+
[[Category:824 國戲 論]]

於 2020年2月23日 (日) 16:17 的最新修訂

散曲是元代中國所流行、配上歌詞的樂曲,與雜劇合稱為元曲。散曲與雜劇不同的是,散曲唱而不演,用作清唱,不能伴演。

風格上,散曲貴暢達,多用賦體、白描手法,富有意境。文字上散曲不避俗語,文字較淺,自然活潑。情感上散曲悲喜兼至,莊諧雜出,內容或稍卑俗。

散曲主要作家有關漢卿[1]馬致遠喬吉張可久等。

目錄

興起原因

元代散曲的興起[2],源於詞的衰落與文體本身的發展。宋室南渡,漢族傳統文化中心南移,在北方宋詞減弱了勢力,民間俗謠俚曲於是大量湧現,而為文人創作所吸收。

散曲的興起源於外樂的影響。當時外樂番曲傳入,而南北語音不同,俗語方言互異,因此北方需要一種新的詩體。

散曲的興起,亦源於元代漢族知識分子遭受歧視,士人藉散曲抒發其抑鬱感慨之懷。

體制

體制上散曲分小令、帶過曲和套數三種。

小令

小令形式短小,語言精煉,是單行曲子。小令的字數、句數、句子長短、用字平仄、押韻位置、韻腳,都按曲牌規定,另有題目。小令常用襯字,在曲牌規定的正文之外可自由加添,襯字用小字以示不同。

音樂上,小令曲譜有定調,每首小令隸屬某一宮調。音律上,曲用韻較寬,平上去三聲可以互協,全曲須一韻到底。作曲使用仄聲字,要嚴格區分上聲和去聲。

與宋詞小令的區別: 宋詞小令有字數限制,一般字數在58字以內的稱為小令,而元曲小令沒有嚴格的字數要求,只要沒有多個曲牌都稱為小令。

帶過曲

作者作完一曲,意猶未盡,可取音律互相銜接的曲調續成,這就是帶過曲。如兩調不足,可增加到三調;如三調仍不足,一般不可再加,應改為散套。

套數

套數又稱套曲、散套,由若干個同一宮調的曲牌,按一定次序聯綴起來,編排聯貫而成,歌詠一個中心內容或故事片段,只供清唱,不夾說白,唱而不演。

套數通常用一兩首小曲開端,中間調數不限,每套套曲最後須有「尾聲」或「煞調」結尾,表示全套音樂終結。全套各曲牌必須一韻到底。

視頻

散曲 相關視頻

《散曲·詠花》

參考文獻

  1. 關漢卿散曲,豆瓣 , 2017-6-26
  2. 散曲的興起和特點 ,道客巴巴 , 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