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文化福德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文化福德宫
图片来自xuite

文化福德宫,是位于台湾新竹县竹北市十兴里、儿十公园的土地祠,合祀该里因规划县治二期都市计画区而被迫拆迁的五尊土地神。

历史

在竹北市十兴里安溪寮,该里二十九、三十三、三十八、四十、四十二邻原都各奉祀各自的土地神。

1999年12月14日,县长林光华主持的协调会议,决定将县治第二期征收区的廿一座土地公庙的十八座划分三处集中祭祀:高速公路以西悉数迁置于儿十公园;高速公路以东与园道以北安置在儿七公园;高速公路以东与园道以南设至儿二十四公园。次年2月29日,第六度开会研商,决议新建土地公庙经费由各区现有土地公庙查估补偿费金额为准,已发放部分请各管理人将补偿费缴交县府,尚未领取部分暂缓发放,由县政府以代收代付方式统筹办理,免纳入年度预算,以期尽速完成重建工作。

对于十兴里长林金水向县府希望高速公路以西的土地公庙重建工程,比照高速公路以东的竹北伍福宫用依实核销方式处理,县府2001年12月11日开会后同意办理。县府自征收作业经费中提拨一百多万给西侧的五座土地宫庙,在新竹县文化局东侧兴建一座土地公庙,但信徒认为经费太少,另外募集四百多万元。同年底动工,总工程费约六百馀万元。此庙原本想取名“五福宫”,但先被竹北伍福宫取走,只好以文化局名字取作“文化福德宫”。庙方将以五座土地公全数退神合为一尊大土地公供奉,新像高三台尺六。

2003年3月23日,文化福德宫举行落成登龛大典。但庙方的金炉未注意都市计画规定,太靠近文和路、文福街,变成违建而无水电。县府工务局表示金炉迁移并不困难,只要请迁移公司移位,不过该庙主委、十兴里里长林金水说自己官小,哪敢决定,望县长郑永金决定。因此完工三年依然没水没电,直到2005年9月19日信众向郑永金陈情,才以专案解决。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1]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