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祭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祭祀,(英語:祭:sacrifice;祀:ritual;韓語:한국의 제사,羅馬化:Jesa)是指以線香、酒水、肉類、蔬果,或布帛和(傳統儒教祭祀)等供品向神靈、聖徒或者亡魂奉獻、祈禱的一種行為。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認為,凡是有利於人們生存和發展的人或物,凡是有利於文明的保持和發展的人或物,都可以列入祭祀對象。

作為儒家文化中古代「犧牲」禮儀的變體,現代祭祀一般沒有供奉活物、燒化祭等有一定原始崇拜性質的儀式。作為文化融合的一部分,韓國儒家文化中的祭祀也是一種簡單紀念先人儀式,常常用以紀念死去的先祖。除此以外,亞洲天主教徒、佛教徒和無宗教信仰者也會進行一定的祭祀活動--但這往往也是儒家文化的文化融合性質體現,典型一例即是17~18世紀天主教傳教士因祭祀禮儀問題導致的中國禮儀之爭。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1962~1965)上,祭祖祭孔被正式認可,成為天主教教義的一部分。但現代基督徒,特別是基督新教信徒,已不再進行這一祭祀行為。

內容

祭或祭祀,從內容上包括場地、儀式、祭文(祝禱詞)、祭品(Sacrifice)等內容:

  • 儀式(Ritual),有祭禮、祭典
  • 節日,有祭典、祭日、廟會
  • 對象,祭亡靈、祭天地、祭神靈(神和世界萬物),有祭祖、祭烈士、祭死難者;
  • 手段,有活祭、牲祭,包括活人祭;
  • 祭品(Sacrifice),祭祀用品包括活人、動物和其他祭品;
  • 根據儀式大小分類,有官方祭典(公祭)[1]、民間祭祀活動包括家祭,有祭飯(祭席)、祭食;
  • 設施和用具,有祭祀建築、祭祀用具、祭品。

漢字文化圈祭祀

漢族自古以今保持長期的祭祀文化,而多個與漢族關係密切的民族也繼承漢族的祭祀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革之後,長期處於祭祀的真空期,至1990年代初才慢慢恢復部分祭祀活動,近年來,很多祭禮又重新恢復,不過在城市生活的人普遍不會主動參加祭祀活動。而台澎金馬地區則保持了長期的祭祀傳統,也保留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祭禮,如媽祖[2]、觀音媽、關公、王爺公、祖師公、上帝公、土地公、太子爺、國姓爺等佛、道教神靈都依照時令節慶祭拜,也有大成至聖先師的祭祀。

東亞各地至今仍保留大量的傳統祭祀。日本本土、日本琉球、韓國、越南、等除了從中國傳入的中國節日祭祀外,也在當地發展出不少本土文化的祭祀儀式。

視頻

祭祀 相關視頻

韓國「秋夕」祭祀祖先
媽祖祭祀大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