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馆英语:Image Museum of Hsinchu City)位于台湾新竹市,于1933年启用时名为“新竹市有乐馆”[1],为当时新竹市首座拥有换气设备的公共建筑戏院。在蔡仁坚市长任内规划建设,并于2000年重新启用与定名为“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馆”,目前做为电影文物典藏、展示、播放、研究及教育推广等用途。

历史沿革

1933年 开幕启用,日治时代时称“新竹市营有乐馆”。

1944年 二次大战中遭到轰炸,二楼毁损了约三分之一。

1946年 日本战败,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重新整修,改名为“国民大戏院”;并将原有的五百个席次扩充为七百个席次。

1982年 7月1日新竹县市分治,国民大戏院为新竹市政府所有,继续经营。

1991年 由于录像带出租业兴起,娱乐媒体不断推陈出新,戏院逐渐经不起市场考验,暂停营业。

1996年 文建会“全国文艺季”于荒废闲置的国民戏院广场举办“风城情波”系列活动[2]。并在童胜男市长及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多位地方贤达及电影学者奔走规划下,委托国家电影资料馆提出“影像博物馆”的蓝图。

1998年 由文建会拨款进行“国民戏院设置影像博物馆及再生利用计划”规划设计,除整建国民戏院外,为增加展览空间,于后方增建四层楼建筑物

1999年 3月8日开工,“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馆”遂应运而生。

2000年 5月21日落成启用,改名为“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馆”。

建筑特色

其建筑形式融合古罗马阿拉伯建筑风味,并已有防火巷、防火梯之设计,为日治时代台湾仅有三家现代化剧场之一,也是日本殖民政府展示国力的豪华型公共建筑之一。以不同层次形状之屋面改变一般RC建筑的呆滞规则外型,塑造出优美的天空线,入口区设计为闽南风味的曲折、回廊及庭院景观,全栋结构采用剪力墙设计,故内部空间看不到一根柱子存在。

展示设施

馆内设施有多功能视听室、影像文物展示区、国民电影厅、大厅玄关、露天放映机展。

视频

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馆 相关视频

中国台湾新竹市的市中心,火车站居然是这样,相当于大陆几线城市
我在新竹(纪录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