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竹渔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竹渔港

图片来自smiletaiwan

新竹渔港(Hsinchu Harbor[1]),又称南寮渔港,为台湾西海岸远洋渔业的重要港口,属第一类渔港,位于台湾新竹市北区头前溪出海口南侧的南寮,西临台湾海峡

沿革

  • 清领时期:
    • 1731年:清政府为了岛内贸易往来,位于头前溪口西岸开辟“竹堑港”
    • 1815年:淡水同知薛志亮谕商入组织"老开成"公司,重新浚深旧竹堑港河底,乃称“旧港
  • 日治时期:
    • 1898年:辜显荣自筑一大突堤于旧港,便利于其所有轮船之碇泊,专事梓脑之运输
    • 1900年:当时旧港为对中国大陆贸易的四个港口之一
    • 1913年:孙中山来台于该港上岸。旧港成为台湾南北渔船之中继点。
  • 战后时期:自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两岸军事对立并中止之间贸易往来,已丧失主要经济地位与价值。
    • 1952年:台湾省渔业局与新竹县政府,于头前溪口南岸之南寮里勘定港址,实施第一期工程,计建港口一处、码头423公尺、仓库及办公室等
    • 1954年:至1959年继续兴建完成泊地面积3.5公顷
    • 1959年:旧港淤塞后,政府于头前溪下游南岸出口处成立“南寮渔港”,成为桃竹苗极具规模之渔港
    • 1964年:该港遭遇“葛乐礼”台风灾害,泊地淤塞、护岸损坏,嗣经修护并加建临港柏油路面
    • 1967年至1970年间,前台湾省渔业局指派渔浚一号挖泥船至该港疏浚,以维持渔船使用
    • 1974年:由于河口港的天然条件不足,船只需候潮出港,当地称该港为“臭焦港”,外加上泥沙淤积下,与1975年省府、县府复拨款于港口兴建闸门,政府修建闸门一座并每年定期深濬一次
    • 1975年:再兴建突堤
    • 1980年:头前溪溪口淤积、候潮港的先天缺陷一直无法解决致使旧南寮渔港难以运作,于头前溪出口南岸约2公里的地方兴建新渔港
      • 截至2000年间,由于新竹外海之海域属于海浪稳定且安全,该港为大陆偷渡之要点,加上海域常有中国大陆渔船跨过中线作业,海巡署每年于该海域数次驱离跨界渔船
    • 1981年4月完成规划正式定名为“新竹渔港”,同年10月底开工兴建,分十年十期施工
    • 1991年:新竹渔港正式启用
    • 1993年至1996年进行“第二期台湾地区渔港建设方案”之第二阶段计画

两岸交流纪录

中华民国交通部规划新竹港为“观光科技港”,已完成可行性评估,新竹港内将划设部分陆域与泊地,作为“客货运专用区”,先行试航,中长期规划南侧以BOT方式辟建观光科技港,成为竹科专用港及台中港辅助港;自新竹搭船到福建省平潭县约需一小时半。新竹市长和宫湄洲妈祖来台270年,于2014年4月11日首度以宗教名义搭船回到湄洲新竹市政府于22日在新竹渔港提出“我要新竹商港”,以盼中央支持建设新竹商港政策,促使新竹能直接与中国大陆通航,成为两岸最具经济效益的往来航线。 然而,交通部长叶匡时日前表示先以客货两用专区进行规画,暂不考虑打造新竹商港。

地理

位置

新竹渔港于1731年(雍正九年)开港,当时名为“竹堑港”,于今日的旧港一处。由于新竹渔港为中国大陆直航到台湾最近的距离,是与中国大陆间贸易往来的第一站,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优势,而且也是福建平潭沿岸潮流,直到台湾新竹外海再转向的地方,北流桃园,南转台中。在交通上,新竹渔港距新竹火车站5公里、新竹机场1公里。附近有十七公里海岸线自行车道,可作当地休闲之处。

潮位

单位 最高潮位 大潮平均高潮位 平均潮位 大潮平均低潮位 最低潮位[2]
公尺 +2.64 +2.16 +0.06 -2.25 -2.75

经济

新竹渔港全年渔产量约1400公吨,价值新台币约3亿元,港籍渔船343艘,泊地面积22.8公顷,从事定置网、刺网、一支钓、单船拖网等渔业;渔获主要为乌鱼鲷类、乌贼类、白带鱼、䲠鱼鲨鱼。约10%于该港进行拍卖,90%运至外地渔市。

新竹渔港陆上设有市场、鱼获加工、船机修理等设备,为中华民国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依据《渔港法》所归类的第一类渔港。

交通

参考文献

  1. 新竹渔港-渔港沿革 新竹区渔会.2012-10-25
  2. 可供游艇泊靠之渔港潮位表 渔业署 台湾地区渔港基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