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约神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网 的图片

新约神学(New Testament Theology)的兴起是在十九世纪初,主要是因为启蒙时代(Enlightenment404Enlightenment, the)对圣经研究的影响而来〔G. L. Bauer四巨册的德文着作 (1800~2),很可能就是最早期的新约神学。

基督教的《圣经》又名《新旧约全书》,由《旧约[1]》《新约》组成。《旧约》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来文(含亚兰文)写成,由犹太教教士依据犹太教的教义编纂而成,囊括了犹太及邻近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人文历史资料。《新约[2]》一共27卷。

简介

较早时,圣经神学(Biblical Theology215Biblical Theology)〕是从十七世纪更正教的神学兴起,目的是匡助教义学〔Dogmatics374Dogmatics;参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1139Systematic Theology)〕,为教义提供不同的支持经文,也要帮助教会的敬虔生活,更新她的神学与生活,把一些被认为是外来、臆测和哲学的因素清除。可是在启蒙时代的环境下,圣经神学就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了(参J. P. Gabler在1787年划时代的就职演讲,他指出圣经神学与教义神学的不同)。启蒙时代最关注的,是人理性的自主权(“人为万物的准绳”),亦即拒绝圣经为每字皆启示及最后的权威;它要像任何一本书那样,被看为纯是人的创作,也要接受当时刚冒起的历史批判方式的研究(参圣经批判学,Biblical Criticism213Biblical Criticism)。

这样否定圣经的启示,亦等于说圣经的正典地位,已不再理所当然地被接纳〔参J.S. Semler的多册名着(1771~5),他指出人必须“自由地考查”圣经的正典问题)〕。结果旧约和新约的统一性,就愈来愈受人怀疑。同一时间,人对圣经神学的寻索,已经由从整本圣经建立一种神学,转变为对两约分开处理;在这等因素下,新约神学终于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科目。

否认圣经逐字逐句为启示,难免分割了启示(Revelation1018Revelation;真理)与圣经的关系,因为人的教导根本就不能等同于神的道。因此圣经神学家很快就看出,他们必须分开圣经描述的(descriptive)角色,和规范的(normative)角色。描述的\b0 角色是圣经不同作者所教导的,和希望我们相信的;而规范的角色,则是今天人认为整本新约所教导的,和人所相信的。结果整个十九世纪以来,新约神学就是一条重新建立圣经的可信性及权柄的漫长道路。包珥〔F. C. Baur, 1792~1860;参杜平根学派(Tu/bingen School1184Tubingen School 杜平根学派)〕努力的方向特别大胆,他企图把描述的角色和规范的角色合而为一。他的论点是这样的︰新约是一本满了矛盾观点的神学作品(其核心是彼得属犹太人的观点,与保罗属外邦的观点互不相容),但新约却记述了“灵”(Geist)向前迈进的记录,这使人的自我意识得到自由。鲍尔认为基督教是绝对的宗教,因为特别在它最早的形式中(即耶稣与保罗的基督教),前所未见地记录了那位绝对者的显现。

这观点与黑格尔(Hegel543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黑格尔)的臆测哲学结合起来,包括黑格尔之历史辩证观,不过其直接的影响力则日渐式微。到了十九世纪末,新约神学差不多成了只具描述性的学科。人最常用的方法,是找出新约作者个别具支配作用的“教义观点”(Lehrbegriff),然后留意它们的异同。这方法一个常见的倾向和包珥的差不多,亦即认为新约是由很多彼此不容或矛盾的神学构成〔如H. J. Holtzmann(1832~1910)在1897年的作品〕。他们差不多都认为,新约规范的元素,是在耶稣的教训中(主要本于马可福音来重建)。他们虽然用上了历史批判法,仍然强调诠释者与经文有一定的距离;结果他们的言论,就像新康德派的道德家一样(参德国自由主义,Liberalism, German722Liberalism, German)。

威列得(Wilhelm Wrede, 1859~1906)曾就新约神学的目的与方法,写过一篇重要的文章(1897);它的重要乃在指出新约神学自启蒙运动以来选择的路,无形中亦决定了以后发展的路向,自本世纪初至今,都是一样。对威列得来说,“新约神学”一词是完全不适当的(他文章的题目正反映此点︰“所谓新约神学”)。新约不是一本抽象的神学作品,乃是一个活生生的宗教的记录;它并不是记录信心、希望、爱心等教义的不同概念,乃是表达了不同作者真实的信心、希望和爱心等历程。再者,我们若单注意新约是不是一本完整又封闭的集子,这态度是不对的,因为正典的问题,是后人加进新约文献的。事实上,新约是早期基督教文献能留存至今的一部分,其实与别的作品同属一个系列(参使徒后期教父,Apostolic Fathers154Apostolic Fathers);而当代非基督徒的宗教作品,亦是属于同一类。就此意义而言,威列得可说是宗教历史学派(History-of-Religions School571History-of-Religions School)的先驱。他代表的,是一种极其严格的历史考证方法,目的是要找出第一世纪地中海世界中,基督教在怎样一个宗教与文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结果下来,威列得提醒我们,假如新约神学仍要忠于启蒙运动的根源,就一定要定规它的任务是描述的,且是在历史研究的范围下进行。假如它为了满足现代人对信仰宣言(系统神学)的要求,变成了规范的探索,就会否决了自己原有的任务。

直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响应威列得之挑战者,惟有布特曼(Bultmann241Bultmann, Rudolf)而已。诠释者的任务,是要明白作者,而且要比作者更透彻地明白他自己;这个释经学(Hermeneutics556Hermeneutics)的立场指出,新约作者说了什么,和他们的意思是什么,二者不能等同。新约的教训纷纭,又常互相矛盾,大多数是集中在耶稣这个人及其活动上,用的言语和概念又都是过时的神话(Myth824Myth)世界,这是诠释者要解决的问题。但这等教训的动机,是要表达人偶发的自由、人的存在能向超越的经历敞开,以及由耶稣的十字架带来真实的末世存在──这都是经过化除神话后才能得到的信息,而此信息对现代人及基督教信仰,都是适切的。布特曼的新约神学(1948~53)忠于纯粹的历史研究,而且在不牺牲自主的历史再造下解释新约,使新约对现代人产生意义。

布特曼之化除神话运动受到批评,特别是他解释新约时,太倚赖现代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435Existentialism)提供的纲目。库尔曼(O. Cullmann,1902年生)的作品,代表着响应布特曼的另一极端。虽然库尔曼相信耶稣与使徒们都错误地以为祂的再来是实时的,但他认为所有新约作者,均有相同的救恩历史(Salvation-History1041Salvation-History)观点,而此观点是可以应用在现代人身上的。

二十世纪已接近尾声了,今天学者大都承认,要寻找单一的新约神学是不可能的。他们现在相信,新约圣经是由不同的教义及神学观点之经文组成,倘若说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那就是相信历史的耶稣与被高举的基督之间是连贯的〔如︰盖士曼(E. Ka/semann678K●asemann, Ernst 盖士曼)、J. D. G. Dunn〕。

在历史批判主流之外的新约神学,数量不多,且多是近代才有,原因与一个广为流传的信念有关,就是以为凡接受圣经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就一定要否认它是逐字逐句的启示。霍志恒(G. Vos1221Vos, Geerhardus)对这信念提出挑战,他发展出来的新约神学,即是本于圣经的启示及正典的统一。除此之外,赖德(G. E. Ladd, 1974)和古特立(D. Guthrie, 1981)亦是持守相同的传统。以下要讨论的,也是以这立场来处理新约神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