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旋毛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旋毛虫幼虫寄生于肌纤维内,一般形成囊包,囊包呈柠檬状,内含一条略弯曲似螺旋状的幼虫。囊膜由二层结缔组织构成。外层甚薄,具有大量结缔组织;内层透明玻璃样,无细胞。袋形动物门(Aschelminthes)线虫纲(Nematoda)寄生蠕虫,学名为Trichinella spiralis。世界性分布。长1.5~4公釐(0.06~0.2吋)。引起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猪、犬、猫、熊、狐、鼠)的严重疾病——旋毛虫病(trichinosis)。在宿主小肠内交配,然后雌虫钻入肠壁内产出幼虫,幼虫被血流带到身体各部。在肌肉内生长,约经16天成熟,囊包于幼虫周围形成。含有囊包的肌肉被合适的宿主吞食后,幼虫进一步发育,在宿主肠内成熟并进行生殖。

介绍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richina)是线虫动物门、无尾感器纲(Aphasmida)、毛形目、毛形科、毛形属的一种。旋毛虫幼虫寄生于肌纤维内、一般形成囊包、囊包呈柠檬状、内含一条弯曲似螺旋状的幼虫、囊膜由二层结缔组织构成、外层甚薄、具有大量结缔组织、内层透明玻璃样、无细胞

形态和习性

  成虫体小,向前端渐细,雌虫长3-4mm,雄虫不及2mm。人因食入含有旋毛虫囊包的生哺乳动物(主要为猪)肉而染病。另外,含旋毛虫囊包的碎肉屑也可被猪、狗、猫、鼠等食入,因此,本病也可在这些动物中传播。本病预后一般较好,少数死于中毒性休克、心力衰竭、肺炎、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一般食入的囊包多达每公斤体重 5个时可致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几乎所有食用猪肉或猪肉制品的地区均有人体感染的报告。据20世纪70年代初的资料估计,美国约150万人肌肉中带有旋毛虫囊包,每年新感染的人数达15~30万。中国自70年代以来曾先后在云南、河南、西藏、辽宁、黑龙江等地发现病人。人的感染率与当地疫源地的存在及生食肉类的饮食习惯有关。食牛、羊肉之所以会受染,可能因牛、羊等食入受污染的饲料、野草所致。

发病及临床表现

  人食入活旋毛虫囊包后,囊包经胃液消化,在十二指肠释出幼虫,约经5~7天,幼虫蜕皮4 次后发育为成虫。小肠粘膜受幼虫侵袭而充血、水肿,病人可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3~5天自行缓解。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钻入肠粘膜产出大量幼虫。除少数附于肠粘膜表面的幼虫由肠道排出外,绝大部分幼虫沿淋巴管或静脉流经右心至肺,然后随体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组织及体腔。但只有侵入横纹肌的幼虫才能继续发育,在肌纤维间形成纵轴与肌纤维平行的梭形囊包。幼虫进入血循环后可引起异性蛋白质反应,病人出现持续性高热、荨麻疹、斑丘疹、眼睑和面部浮肿等症状,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也明显增多。因幼虫及其代谢产物的刺激,横纹肌、小血管及其周围的间质发生炎性反应,病人感到肌肉疼痛,以四肢肌肉为著。重者出现咀嚼、吞咽及发音困难。若幼虫侵及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包炎、抽搐和昏迷等严重症状,这些症状可持续1~2个月,肌肉疼痛有时持续数月。幼虫在肌纤维间卷曲呈“U”形或螺旋形,其所在部位的肌细胞膨大,形成梭形肌腔将虫体包围。随着囊包的逐渐形成,急性炎症消退,症状缓解,但病人仍消瘦、乏力。体力恢复约需4个月。[1]

诊断

  若有生食或食未熟肉史、典型临床症状及嗜酸粒细胞增多,即可怀疑本病。从吃剩的肉品或病人骨骼肌活体组织检查标本中找到幼虫或囊包,即可确诊。皮内试验、沉淀试验、荧光抗体试验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检查,多在感染后2~4周呈阳性反应。本病应注意与食物中毒、风湿病、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病鉴别。

治疗

  噻苯哒唑疗效较好,能抑制雌虫产幼虫,并可驱除肠道内的早期幼虫和杀死肌纤维间的幼虫;兼有镇痛、退热和抗炎作用。近年来应用丙硫苯咪唑治疗,有良好疗效。若体温过高或出现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征象及严重的毒血症时,可辅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利用其非特异性的消炎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以缓解症状。

感染原因

  人是由于食入含囊包蚴的生或半生的动物肉类而感染。 囊包蚴抵抗力强, 能耐低温, 猪肉中的囊包蚴在-15℃需储存20天才死亡,-12℃可活57天,70℃时很快死亡,在腐肉中能存活2~3个月。 凉拌、腌制、熏烤及涮食等方法常不能杀死幼虫。 发病人数中吃生肉者占90%以上。 此外,切生肉的刀或砧板如再切熟食, 人吃污染囊包蚴的熟食,也是传播的方式之一。[2]

预防

加强 食品卫生管理与宣传教育,不食生的或未熟的哺乳动物肉及 肉制品。猪肉在-15℃冷藏20天,可将包囊杀死。提倡科学养猪,保持猪舍清洁,饲料宜加温至55℃以上,消灭鼠等保存寄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