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日本人」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图片,增加分类)
行 1: 行 1:
 
+
[[File:日本人1.jpg|缩略图|日本人:指拥有[[日本]][[国籍]]的人。现在日本吸引了相当多的[[外国人]]在日本生活,当中大部分是[[华人]]与西方人,部份外国人[[归化]]了日本国籍,也成为日本人的组成部份。]]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指拥有[[日本]][[国籍]]的人。现在日本吸引了相当多的[[外国人]]在日本生活,当中大部分是[[华人]]与西方人,部份外国人[[归化]]了日本国籍,也成为日本人的组成部份。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指拥有[[日本]][[国籍]]的人。现在日本吸引了相当多的[[外国人]]在日本生活,当中大部分是[[华人]]与西方人,部份外国人[[归化]]了日本国籍,也成为日本人的组成部份。
  
行 11: 行 11:
  
 
 日本人的体质与语言是在公元前400年形成,但真正定型是在十二世纪[[虾夷人]]投降后为止。早期的弥生人与朝鲜半岛的移民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与紧密的连繫,如日本的[[倭国]]与朝鲜半岛的百济王室的联姻关系。日本在古坟时代的大王的[[古坟]],有著被称为[[前方后圆坟]]的特殊建筑型式。而朝鲜半岛南方也有为数不少的类似的[[前方后圆坟]](见[[朝鲜半岛的日本式古坟]])。
 
 日本人的体质与语言是在公元前400年形成,但真正定型是在十二世纪[[虾夷人]]投降后为止。早期的弥生人与朝鲜半岛的移民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与紧密的连繫,如日本的[[倭国]]与朝鲜半岛的百济王室的联姻关系。日本在古坟时代的大王的[[古坟]],有著被称为[[前方后圆坟]]的特殊建筑型式。而朝鲜半岛南方也有为数不少的类似的[[前方后圆坟]](见[[朝鲜半岛的日本式古坟]])。
 +
[[File:日本人2.jpg|缩略图|左|日本人:日本,是一个没有思想传统结构的国家,决定要不要一个东西,就是看它符不符合现实需要。只对比他强的人、对他有利的人微笑。这,就是日本人的礼貌。]]
  
 
 自从1996年开始中日两国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医学专家联合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调查团队所做的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来自[[中国东北]]的原始人类迁入朝鲜半岛居住,一些又迁徒至日本。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古代中国[[汉族]]、长江下游的[[吴越人]]、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少量[[南太平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逐渐迁移到日本融合衍变而来的<ref name="第三只眼">Cite book |title=第三只眼看日本 |author=元坤 |date=2010年12月 |publisher=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year=2010年12月 |isbn=978-7-5043-6298-8 |editor=王佳 |location=中国北京|page=p.6}}</ref>。
 
 自从1996年开始中日两国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医学专家联合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调查团队所做的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来自[[中国东北]]的原始人类迁入朝鲜半岛居住,一些又迁徒至日本。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古代中国[[汉族]]、长江下游的[[吴越人]]、中国南方沿海人和少量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少量[[南太平洋]]群岛的[[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融合而来,逐渐迁移到日本融合衍变而来的<ref name="第三只眼">Cite book |title=第三只眼看日本 |author=元坤 |date=2010年12月 |publisher=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year=2010年12月 |isbn=978-7-5043-6298-8 |editor=王佳 |location=中国北京|page=p.6}}</ref>。
行 21: 行 22:
 
Michael F. Hammer在2005年的报告指出,259名男性日本人测试样本里:34.7%为单倍型类群D(此单倍型类群主要存于[[安达曼人]]等[[棕色人种]],即矮黑人),另外还有[[单倍型类群 O2 (Y-DNA)|O-P31]] (31.7%)、[[单倍型类群 O3 (Y-DNA)|O-M122]] (20.1%)、[[单倍型类群 C-M130 (Y-DNA)|C]]-M8 (5.4%)、[[单倍型类群 C-M217 (Y-DNA)|C-M217]] (3.1%)、[[单倍型类群 NO (Y-DNA)|NO]] (2.3%) 和[[单倍型类群 N (Y-DNA)|N]] (1.5%)。<ref name="Hammer">cite journal|first=Michael F.|last=Hammer|title=Dual origins of the Japanese: common ground for hunter-gatherer and farmer Y chromosomes|journal=The Jap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 and Springer-Verlag|year=2005|pmid=16328082|doi=10.1007/s10038-005-0322-0|url=http://www.eva.mpg.de/genetics/pdf/Japan.pdf|format=PDF|publisher=[[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vi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accessdate=2007-01-19|volume=51|issue=1|pages=47–58</ref> 因此就父系DNA而言,拥有单倍型类群O父系基因的部分日本人和[[汉族]]、[[京族|越南人]]、[[朝鲜族|韩国人]]及其他东南亚人等是亲戚,但单倍型类群D(南亚的[[安达曼人]],[[矮黑人]]、绳文人、[[藏族]]等)的存在使日本人在血缘上有别于东亚其他人种(如汉族和朝鲜族)而更接近于[[海洋东南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ref>J. D. McDonald, ''Map of Y Haplogroups'' (2005).</ref><ref>Jin HJ, Kwak KD,et al., ''Y-chromosomal DNA haplogroup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dual origins of the Koreans'' (2003).</ref><ref>cite journal|url=http://www.plosone.org/article/authors/info:doi/10.1371/journal.pone.0029502|title=Identification of Close Relatives in the HUGO Pan-Asian SNP Database|first1=Xiong|last1=Yang|first2=Shuhua|last2=Xu|date=2011-12-29|publisher=|journal=PLoS ONE|volume=6|issue=12|pages=e29502|doi=10.1371/journal.pone.0029502|pmid=22242128|pmc=PMC3248454}}</ref>
 
Michael F. Hammer在2005年的报告指出,259名男性日本人测试样本里:34.7%为单倍型类群D(此单倍型类群主要存于[[安达曼人]]等[[棕色人种]],即矮黑人),另外还有[[单倍型类群 O2 (Y-DNA)|O-P31]] (31.7%)、[[单倍型类群 O3 (Y-DNA)|O-M122]] (20.1%)、[[单倍型类群 C-M130 (Y-DNA)|C]]-M8 (5.4%)、[[单倍型类群 C-M217 (Y-DNA)|C-M217]] (3.1%)、[[单倍型类群 NO (Y-DNA)|NO]] (2.3%) 和[[单倍型类群 N (Y-DNA)|N]] (1.5%)。<ref name="Hammer">cite journal|first=Michael F.|last=Hammer|title=Dual origins of the Japanese: common ground for hunter-gatherer and farmer Y chromosomes|journal=The Jap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 and Springer-Verlag|year=2005|pmid=16328082|doi=10.1007/s10038-005-0322-0|url=http://www.eva.mpg.de/genetics/pdf/Japan.pdf|format=PDF|publisher=[[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vi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accessdate=2007-01-19|volume=51|issue=1|pages=47–58</ref> 因此就父系DNA而言,拥有单倍型类群O父系基因的部分日本人和[[汉族]]、[[京族|越南人]]、[[朝鲜族|韩国人]]及其他东南亚人等是亲戚,但单倍型类群D(南亚的[[安达曼人]],[[矮黑人]]、绳文人、[[藏族]]等)的存在使日本人在血缘上有别于东亚其他人种(如汉族和朝鲜族)而更接近于[[海洋东南亚]]人和[[美拉尼西亚人]]。<ref>J. D. McDonald, ''Map of Y Haplogroups'' (2005).</ref><ref>Jin HJ, Kwak KD,et al., ''Y-chromosomal DNA haplogroup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dual origins of the Koreans'' (2003).</ref><ref>cite journal|url=http://www.plosone.org/article/authors/info:doi/10.1371/journal.pone.0029502|title=Identification of Close Relatives in the HUGO Pan-Asian SNP Database|first1=Xiong|last1=Yang|first2=Shuhua|last2=Xu|date=2011-12-29|publisher=|journal=PLoS ONE|volume=6|issue=12|pages=e29502|doi=10.1371/journal.pone.0029502|pmid=22242128|pmc=PMC3248454}}</ref>
  
== 参见 ==
+
=== 参见 ===
 
* [[倭人]]
 
* [[倭人]]
 
* [[虾夷人]]
 
* [[虾夷人]]
行 36: 行 37:
 
{{Reflist|2}}
 
{{Reflist|2}}
 
*《日本史的诞生:东亚视野下的日本建国史》,冈田英弘著,台湾,八旗,2016。
 
*《日本史的诞生:东亚视野下的日本建国史》,冈田英弘著,台湾,八旗,2016。
*[[日本民族]]
+
 
 +
[[category: 日本民族]]

於 2019年4月22日 (一) 22:02 的修訂

日本人: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現在日本吸引了相當多的外國人在日本生活,當中大部分是華人與西方人,部份外國人歸化了日本國籍,也成為日本人的組成部份。

日本人(にほんじん)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現在日本吸引了相當多的外國人在日本生活,當中大部分是華人與西方人,部份外國人歸化了日本國籍,也成為日本人的組成部份。

民族

日本主體民族為大和族,另外還有阿伊努琉球朝鮮族少數民族,阿伊努族人是北海道的土著民族,琉球族則是在琉球國被日本吞併後成為日本沖繩群島的一個少數民族。如今,國籍上的日本人與民族上的日本人基本傾向於相同,但有時「日本人」一詞專指日本主體的大和族。

起源

現發現最古老的日本人人骨,大約屬於2萬年前至3萬年前的冰河期時代。一般認為繩文人最早於冰河期時代到達日本列島。根據一份由2013年由日本的遺傳學家神澤秀明(Hideaki Kanzawa)的研究,繩文人與大洋洲的巴布亞人美拉尼西亞人遺傳因子上最為接近。而且,繩文人和大洋洲的諸民族都有與丹尼索瓦人混血的相似性,這也間接的証實了繩文人、大洋洲諸民族與澳洲人種(如矮黑人)間的共同關係。冰河期時代的北海被冰所覆蓋,於庫頁島、北海道、日本列島間進行移動明顯是可行的。另外,由渡過南海而來的南島語族越人西南夷,把中國長江下流域開始的照葉樹林文化(燒墾文化)與水稻帶來(日本人鳥越憲三郎認為倭人來自雲南傣族彝族哈尼族,諏訪春雄認為倭人是越人一支)。

其後,繩文末期、彌生時代開始,有由朝鮮與中國長江中下游、膠東半島方面移居日本列島的新蒙古人種彌生人)。渡過南海而來的南島語族越人西南夷,把中國長江下流域開始的照葉樹林文化(燒墾文化)與水稻帶來(日本人鳥越憲三郎認為倭人來自雲南傣族彝族哈尼族,諏訪春雄認為倭人是越人一支)隨著渡來人(彌生人)自北九州對於繩文人居住地的擴張,而根據對現代日本人的遺傳因子的研究,彌生人直接來自於朝鮮半島的移民。因為,日本人與韓國人的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具有極高的一致性,如高比例的單倍型類群O-M176及一定比例的單倍型類群C-M130。而單倍型類群O-M176在中國大陸的南北方都是不常見的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關西一帯的日本人由於鄰近朝鮮半島,彌生人在遺傳因子上的影響較大。關東的日本人,雖然彌生人在遺傳因子上的影響仍舊較大,但繩文人也對遺傳因子有顯著的影響彌生人與繩文人不斷反覆混血形成日本人。最後,日本歷史上的繩文人如蝦夷族漸漸融合成大和民族的一分子。少數蝦夷族只能退居東日本的邊陲地道與北海道(隼人則殘留在南九州一帶)。

日本人的體質與語言是在公元前400年形成,但真正定型是在十二世紀蝦夷人投降後為止。早期的彌生人與朝鮮半島的移民有一定的血緣關係與緊密的連繫,如日本的倭國與朝鮮半島的百濟王室的聯姻關係。日本在古墳時代的大王的古墳,有著被稱為前方後圓墳的特殊建築型式。而朝鮮半島南方也有為數不少的類似的前方後圓墳(見朝鮮半島的日本式古墳)。

日本人:日本,是一個沒有思想傳統結構的國家,決定要不要一個東西,就是看它符不符合現實需要。只對比他強的人、對他有利的人微笑。這,就是日本人的禮貌。

自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的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和醫學專家聯合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調查團隊所做的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來自中國東北的原始人類遷入朝鮮半島居住,一些又遷徒至日本。考古學和人類學觀點認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古代中國漢族、長江下游的吳越人、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少量南太平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逐漸遷移到日本融合衍變而來的[1]

在中國西周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戰國秦國燕國齊國越國時,大量燕國人、齊國人和越國人逃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前3世紀至15公紀間,大量中國人移居朝鮮半島,這以後直到清朝時,每當中國北方出現戰亂和災害,也陸續有中國人向朝鮮半島遷徒,後來又從那裡向東、向南到了日本,或從中國東部直接跨海到日本[1]

現代日本人是在幕府被推翻後才真正出現(之前日本人只認自己是藩的成員)。在一項顱骨測量研究中,婆羅洲,越南,蘇祿,爪哇和蘇拉威西島按此順序靠近日本人。

兩大父系DNA

Michael F. Hammer在2005年的報告指出,259名男性日本人測試樣本里:34.7%為單倍型類群D(此單倍型類群主要存於安達曼人棕色人種,即矮黑人),另外還有O-P31 (31.7%)、O-M122 (20.1%)、C-M8 (5.4%)、C-M217 (3.1%)、NO (2.3%) 和N (1.5%)。[2] 因此就父系DNA而言,擁有單倍型類群O父系基因的部分日本人和漢族越南人韓國人及其他東南亞人等是親戚,但單倍型類群D(南亞的安達曼人矮黑人、繩文人、藏族等)的存在使日本人在血緣上有別於東亞其他人種(如漢族和朝鮮族)而更接近於海洋東南亞人和美拉尼西亞人[3][4][5]

參見

參考文獻

  1. 1.0 1.1 Cite book |title=第三隻眼看日本 |author=元坤 |date=2010年12月 |publisher=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year=2010年12月 |isbn=978-7-5043-6298-8 |editor=王佳 |location=中國北京|page=p.6}}
  2. cite journal|first=Michael F.|last=Hammer|title=Dual origins of the Japanese: common ground for hunter-gatherer and farmer Y chromosomes|journal=The Jap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 and Springer-Verlag|year=2005|pmid=16328082|doi=10.1007/s10038-005-0322-0|url=http://www.eva.mpg.de/genetics/pdf/Japan.pdf%7Cformat=PDF%7Cpublisher=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vi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accessdate=2007-01-19|volume=51|issue=1|pages=47–58
  3. J. D. McDonald, Map of Y Haplogroups (2005).
  4. Jin HJ, Kwak KD,et al., Y-chromosomal DNA haplogroup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dual origins of the Koreans (2003).
  5. cite journal|url=http://www.plosone.org/article/authors/info:doi/10.1371/journal.pone.0029502%7Ctitle=Identification of Close Relatives in the HUGO Pan-Asian SNP Database|first1=Xiong|last1=Yang|first2=Shuhua|last2=Xu|date=2011-12-29|publisher=|journal=PLoS ONE|volume=6|issue=12|pages=e29502|doi=10.1371/journal.pone.0029502|pmid=22242128|pmc=PMC3248454}}
  • 《日本史的誕生: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建國史》,岡田英弘著,台灣,八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