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早春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早春图
图片来自华人百科

早春图》绘于宋神宗熙宁5年(1072年),是北宋画家郭熙代表作,为双拼水墨挂轴,纵158.3公分,横108.1公分。左方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画”,并钤有“郭熙笔”长方朱印。现收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

内容

《早春图》描写早春即将来临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远处山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山间泉水淙淙而下,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间。在水边、山间活动的人们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山石间描绘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态各异。树干用笔灵活,树多虫枝,枝条上多有像鹰爪、蟹爪之类的小枝。 《早春图》采全景式构图,上下留有天地,远、中、近景则巧妙地布置于“十字形”架构内。

主山画于中轴上方,山石先以圆笔勾勒轮廓,中锋、侧锋并用,再于阴暗面以湿笔皴擦,层层淡墨反复地渲染,强化量体感,这种技法俗称“云头皴”、“卷云皴”、“乱云皴”或“鬼面皴”,能真实反映沉积岩地貌,也可使画面产生如般变幻的效果,很适合描写初乍暖还寒,淡冶如笑的山野景象。山腰部分则隐于烟岚中,如临深山幽壑,更显主峰雄伟气势,是为“高远”。

树丛委以虚、实来营造前后距离,腰间右侧的,此时环伺于水墨山水中,其下山涧瀑布流泉,与左侧缓坡谷地融雪化成的涓涓源水,蜿蜒地流向前方的江湾,显示水流绵长及山坳纵深。而中景左方是一片旷野河谷,虚渺的远山咫尺千里,是为“平远”,其间一行旅人正从曲涧栈道一端越过小桥,欲达彼岸。而观画者正是透过“S 形”山势引导,将视线从后方的主峰、山岚,中景的楼阁、流泉、行旅等,顺势牵引至近景,空间铺陈手法,是为“深远”。

干长挺拔的大伫立岩盘上,佐以蟹爪为树枝、梢末,而浑厚的“鬼面皴”大石雄踞中轴下方,有助于画面重心的稳固。而时值日暮,右方的渔樵收拾起渔网、泊登岸,左岸手抱婴孩的妇女及随侧稚童,也笑迎肩挑两担鱼篓的渔夫归来,邻近搭建的房舍,则是一家人准备共进晚餐,享天伦乐的居所。

综观全幅,赋予观赏者北方大山大水的真实感受,从而能引发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共鸣的乐趣。

现况

《早春图》最初应是悬于厅堂的屏风挂画,即俗称的“大中堂”。此画历来被视为在气势上能与范宽谿山行旅图》及李唐万壑松风图》分庭抗礼的全景式山水画,被誉为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故宫三宝”之一。

画评

  • 郭思:“《早春晚烟》,骄阳初蒸,晨光欲动,晓山如翠,晓烟交碧,乍合乍离,或聚或散,变态不定,飘摇缭绕于丛林溪谷之间,曾莫知其涯际也。”[2]
  • 郭思:“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春融洽,……春山淡冶而如笑,……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风雨远望可得,阴晴远望可尽,……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这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3]
  • 宣和画谱》:“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霭之间千态万状。”[4]
  • 曹昭:“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鹰爪树,松业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5]
  • 清高宗乾隆:“树才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藉柳桃闲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 顾复:“《早春图》双軿绢大幅,人物生动,室居幽邃,至于峰岚波流,林木草卉,无非早春二字写照焉。此大图中之杰作也,古印钤角。”[6]

影片

早春图介绍

参考文献

  1. 林柏亭 主编. 《大观—北宋书画特展》. 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 2006-12. ISBN 957-562-504-8. 
  2. 北宋 郭思. 《林泉高致集·画格拾遗》. 
  3. 北宋 郭思. 《林泉高致集·山水训》. 
  4. 北宋《宣和画谱·卷十一·山水二·郭熙》. 
  5. 明朝 曹昭. 《格古要论·郭熙画》. 
  6. 清朝 顾复. 《平生壮观·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