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昆阳之战天降陨石真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昆阳之战天降陨石

来自网络的图片

昆阳之战天降陨石真相黑云压城城欲摧,手把日月换新天!公元23年,王莽举全国之兵,集结了四十三万大军,围剿势力日渐强大的绿林军!在昆阳城下展开恶战!这是一场实力对比悬殊的战斗,胜负没有任何悬念![1]

王莽的算盘是:只要消灭了绿林军这股最大的起义军,借势以定天下。然后再腾出手来“思良策以安天下”!然而,上天偏偏跟这个理想主义者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此战,刘秀率领万余人马,出人意料地击溃了新朝大军!王莽的军事实力遭受重创,从此再也无法阻止义军的崛起!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那么刘秀是如何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在最为关键的一战中,刘秀气运加身、得天之助,据《后汉书》:“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然,吏士皆厌伏。”在战斗中更是“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

因为昆阳大捷中出现的异常天象,很多网友把刘秀称为“位面之子”,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昆阳一隅小城,为何会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昆阳大战中的实际发生地点,是河南叶县,今属平顶山市。叶县位于华夏农耕文明的源起之地周边,有着悠久的历史。夏商时属豫州,春秋时属楚。秦一统天下之后,叶县归于南阳郡!对,成语“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

实际来看,昆阳并非什么险关天隘,也没有扼守的天然地利,王莽的部队为什么一定拿下昆阳呢?是因为昆阳特殊的地理位置——昆阳是水运能够到达南阳的最后一城。从昆阳到宛城,近300里再无水运之便。

采取水运的话,运输不受地形、地貌的限制,也不受风雨等自然气候的影响,途中的消耗也相对较少。船只的载重量、行进速度、所需民夫的数量,更不是骡马大车所能比拟的!

如果采取陆路运输的方式,则无法完全保证粮秣给养的供给,受地形和运输工具的限制,保障成本和难度直线上升!所以一定要拿下昆阳城,以此来保证朝南阳一线推进的给养。昆阳城一下,中原形势豁然开朗!

而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昆阳向北,兵锋可达颍川、洛阳等重镇,向南可直抵宛城、南阳乃至新野诸地。这些地方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地区!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是必争之地!

所以对王莽来说,昆阳城是全国战略布局的必争之子!在自然灾害频发、朝野动荡的危急关头,仍然要急于在短时间内征集百万大军进攻昆阳!平推宛城南阳!

对于绿林军来讲,昆阳一失,粮草源源不断,敌将势不可挡,新朝大军可以源源不断增兵,向南阳始,再无守御可能!这充分印证了一个真理:打仗就是打后勤啊!

正因为昆阳是兵家所必争,昆阳之战的胜利才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而兵力悬殊之下的胜利,才能更加突出统帅的英明神武!

那么,光武帝刘秀凭什么取得胜利?

二、“陨石大召唤术”的真相

史书上对于这场大战的胜利,有一点被诸多史家所载:战斗中“天降陨石”“风雨大作”,帮了刘秀的大忙。

其夜,有流星坠地,新军死伤无数,肝胆俱裂,士气受到严重摧残。战斗中更是风雨大作、瓦片皆飞!敌溃逃无数。

然而,根据后世的考古和地质资料的分析,在叶县周边并没有挖掘出实物能够支持“天降陨石”这一观点,以现在的科技和同位素分析法,可以很容易地辨别出“天外来客”。所以这一点肯定子虚乌有。

在叶县多年的考古过程中,倒是挖掘出了以孙家岗遗址为代表的多处贵族墓葬,以战国车马坑为代表的多处具有重大考古意义的遗迹。也证明了叶县所具有的悠久文化历史。但是陨石,抱歉,并没有挖掘出来!

再进一步假设:没有挖掘到陨石,除了天上没有掉下过之外,有没有可能是被当地人捡得精光?然而,在历朝历代的史书和地方志中,并没有当地居民拾取到陨石的记载。

一件惊天动地的“天降陨石”异事,居然在事后消失地干干净净,没有一点遗留物以为实证,不是一件很值得怀疑的事吗?究竟有没有陨石?陨石有没有落到莽军营中?落了多少?造成多大的伤亡?或者,只是莽军内讧、军心不稳“炸营”?或者,确实有流星掠过夜空,却悄然消失在远方,只是被“有心人”借以附会?

所以,天降流星的说法肯定是说不通的!至于飞砂走石、风雨大作倒有可能,但是绝非地摊文学所说的那么夸张!5、6月间,刮点风、打个雷,很正常,但是狂雷暴雨大风,外加河水暴涨,就有点存疑了!并且这风雨雷还会自主攻击,只乱莽军而不及绿林军!

这些天降异像,在正史也不记其载!仅在民间及野史中留存!什么是野史?就是古代的地摊文学啊!八卦之心,自古不变!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夸张的说法呢?

对于这一点,我更倾向于是新军的王邑和带领溃退的几千士兵回到洛阳之后,为逃避罪责编造出来的!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不可预测”的天象,并非自身作战不力、能力低下!以此来推卸自身在兵力占有极大优势的情况下被敌以羸弱之兵击溃的罪责和掩盖自己的无能。经过口口相传之后,变成了“史实”。

而实际上,昆阳大战三个月之后,王莽就身死人灭!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管这事儿了!

三、昆阳大捷胜利的关键在汉光武帝刘秀,而非天象之助

昆阳之战,绿林军在极为不利的困局面前,能够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最终取得这场几乎不可能的胜利,光汉武帝刘秀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坚决主战,据城以守!王莽军以优势兵力猛扑而来,此时,主力部队被刘縯带着,正在攻打宛城。举昆阳全城兵力不足万人,将领提议弃守昆阳。刘秀深知昆阳的战略地位——此城一失,必一败涂地,因此力主坚守昆阳,以待援兵!

以身犯险,胆色过人!此时昆阳已成孤城,坚守可暂保无虞,却无法长期固守。此时刘秀率领十三骑出城救援,杀出重围,向外求救。不得不说,刘秀的胆色异常出色,寻常人等,只怕早已经投降了。事实上,刘秀安排留下守城的王凤向王莽军乞降,结果人家不接受!欲踏平昆阳而后快!

擅长说服,制造舆论。刘秀在调集兵力的过程中,因敌人势大,有的将领贪贪财惜命,提出就地留守!刘秀说,如为敌所破,身家性命都不保,要这些有什么用,成功地说服了这些将领。在昆阳战事胶着的时候,刘秀命人用信箭射敌营称“宛城已经破”,绿林援军即将回师的消息,坚定己方的守城意志,动摇了敌方军心!军心如城,一散即破!

昆阳大捷是汉光武帝平定天下的关键一战,但是从此战中我们可以看到绿林军的“弱点”,那就是整体战斗意志不坚、投降思想严重,无论是守城的的王凤还是昆阳周边的将领,都有过投降的打算,意志不坚、岌岌可危,如果不是刘秀痛阵利害,将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早就散摊子了!可见会做思想工作是多么地重要啊!

控场超强、战术得当。以强击弱,最重要的是集结优势兵力,形成局部的“强大”。精选三千敢死队,击敌大营!斩敌千人!再战,斩王寻!趁敌混乱之际,全军掩杀、内外夹功,终于引发了大溃败,昆阳之战完胜,缴获兵马粮草甲仗无数!

万马军中、杀声震天,旌旗如林、攻守惨烈,在这样残酷而复杂的战场中,其中的进击退守、截杀掩攻、审时度势,光武帝的战场大局观、战术嗅觉和指挥能力堪称一流!

四、莽军虽然势大却外强中干

首先,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

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昆阳城下的四十二万敌军是有水份的。在王莽的计划中,原本是准备征召百万大军,最后定为四十二万人,但是由于时间仓促等诸多原因,实际达到昆阳城下的在十万左右!

古代部队的集结速度,,绝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和条件来衡量。陆路交通道路难行,粮草供应极为困难,还要考虑马匹、壮丁的消耗,天气的影响。超过十万人的集结,在历史上都不多见!

王莽在公元23年4月开始征兵,5月即到达昆阳城下,以那个年代的部队集结速度,能有十万已经相当了不起了!《后汉书》明确写道““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而《东观汉记》则“记载昆阳城下的王莽军队才“五六万”。

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相对明晰的结论:莽军到达昆阳城下且能够投入作战的人马,绝对不会超过十万。

其次,昆阳城占有地利之便。昆阳并非雄关险隘,但是因为它北达颍川伊洛,南通南阳的特殊地位位置,并且又是水陆转运重镇,所以城小而坚、城防稳固,这为昆阳固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地形上来看,昆阳处于伏牛山、桐柏山诸脉起伏之地,又有多条水系汇聚于此,根本不象平原那样能够展开规模化的集团冲锋,莽军的兵力优势无法发挥!

再者,王莽篡汉之后,朝政动荡、民不聊生、饥荒处处,王莽得位不正,天怨人怒!尤其是王莽一朝,并没有非常出色的军事将领。昆阳城下领军者王寻、王邑等,多王氏族亲,军事才华平平,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刘秀率领的绿林军取得昆阳之战的胜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最让人无语的是王寻的两个骚操作:一是昆阳守将王凤要投降,不受!二是刘秀率领援军来攻,他命令各营安守,自己带兵迎击!

结果:昆阳军民眼见无法幸免,拼死守城;王寻被刘秀一波冲锋干掉,各军无主、将令无出,乱而溃!

好,我们来理一下王莽军的脉络:

1、兵力不到10万;

2、军心不稳,人心惶惶;

3、昆阳城坚,易守难攻;

4、将领平庸,昏招频出!

世上从来没有以弱胜强一说,胜利者的一方,必然有强于对手之处,或将帅多谋用兵如神,或作战勇猛锋锐无双,或科技先进破敌如竹,或兵力雄厚势不可挡,或军心稳固气势如山,或将士用命以死报国!仅着眼于兵力的多少来定义“强弱”,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五、异常天象之说背后的心机——神化君权天授的制权之术

昆阳大捷,让莽军的实力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类似规模的军事作战行动,两个多月后,王莽也兵败身死。

此战后,刘秀的声望在绿林军中无人可比,在经过一血雨腥风、暗黑残酷的权谋较量后,昆阳大捷后仅仅两年,也就是公元25年,刘秀即位,汉室中兴,是为东汉!

经历过战争与血火,才更认识到和平的可贵。东汉呈现出人心思定、修养生息、百废俱兴的中兴之相!但是,关于光武帝在昆阳大捷中的天地异象之说,却在民间口口相传,“朝官士子军卒百姓行商莫不知晓,称为奇事。”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这种说法的荒谬之处,为什么还能够在光武帝声望无俩的情况下“泛滥”呢?事实上,笼罩在光武帝身上的“神秘光环”并不仅仅这一起。

建平元年夏,南阳白水村出现了“一禾九穗”,这是预示大丰收的祥瑞之兆。恰在此时,前去查看的刘钦,夫人生了一个公子,与“一禾九穗”祥瑞之象暗合。刘钦取一麦九穗的“丰秀”之义,给儿子取名刘秀!稍微有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都知道,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显然,无论是天降陨石还是“一禾九穗”实际上都是编造出来的故事,经过暗中的散播、推动变成了“实事”。这种超自然、超出人们认知和常识的非正常现象,只能把它归结为“天意”,而“天意”所属、“天心”所向,必然是真龙天子!是天命所归、君权神授的证明。

刘秀固然是历史上难得的英明帝王,但他也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他也需要用天降祥瑞来证明自己为帝的合法性、正义性!

刘秀能够当皇帝,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手里面的武装力量,这是他得以在群雄并起的乱世杀出重围、扫平天下、登基为帝的根本!谁最能打、谁势力最大,谁就当老大,自古以来不都是这样的吗?

至于刘秀的大汉室身份,分封流落民间的宗室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凭啥你当皇帝?要是这样的话,曹操和孙权直接向刘备跪下称臣得了!所以,借势推波助澜、散布天降祥瑞,终究出于巩固统治的帝王心机,他怎么会去制止和查禁这些流言呢?

帝王的这些机心,在历史上多次被用过,刘秀只是拿来主义、照葫芦画瓢而已。

例如汉开国之帝刘邦,流亡在芒砀山的时候,编造出斩白蛇的故事,“汉高斩白蛇而起义”的故事,很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有“赤光绕室”,“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

而杨坚出生是在一座庙里,出生时“紫气充庭”,高人道“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

而更早些时候,有商汤之母亲20年未育,见“天上白气贯月”而孕;有伊尹出生之前神人托梦给他母亲“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的故事;更牛的是周文王,“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

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帝王编造出这些神异之事,目的与刘秀如出一辙!无非就是用来证实自己得位的合法性、统治天下合法性。

在这方面,明太祖朱元璋最值得敬佩,他在《谕中原檄》中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自己了出身:予本淮右布衣!太祖起于元末乱世,以大毅力、大英勇、大能力聚兵而起,驱逐蒙元,恢复汉家衣冠,功莫大焉!这等功业无双,这等自信豪迈,无须借鬼神异象之说神化自己,是他朝帝王所不及的!

当然了,限于人们认识自然的时代局限性,自然知识的缺乏,当时的民众也确实吃这一套,客观上对于稳定人心、凝聚民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其时行其事,无伤大雅![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