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昆陽之戰天降隕石真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昆陽之戰天降隕石

來自網絡的圖片

昆陽之戰天降隕石真相黑雲壓城城欲摧,手把日月換新天!公元23年,王莽舉全國之兵,集結了四十三萬大軍,圍剿勢力日漸強大的綠林軍!在昆陽城下展開惡戰!這是一場實力對比懸殊的戰鬥,勝負沒有任何懸念![1]

王莽的算盤是:只要消滅了綠林軍這股最大的起義軍,借勢以定天下。然後再騰出手來「思良策以安天下」!然而,上天偏偏跟這個理想主義者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此戰,劉秀率領萬餘人馬,出人意料地擊潰了新朝大軍!王莽的軍事實力遭受重創,從此再也無法阻止義軍的崛起!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讚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那麼劉秀是如何取得這場戰鬥的勝利呢?在最為關鍵的一戰中,劉秀氣運加身、得天之助,據《後漢書》:「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雲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然,吏士皆厭伏。」在戰鬥中更是「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

因為昆陽大捷中出現的異常天象,很多網友把劉秀稱為「位面之子」,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

一、昆陽一隅小城,為何會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

昆陽大戰中的實際發生地點,是河南葉縣,今屬平頂山市。葉縣位於華夏農耕文明的源起之地周邊,有着悠久的歷史。夏商時屬豫州,春秋時屬楚。秦一統天下之後,葉縣歸於南陽郡!對,成語「葉公好龍」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

實際來看,昆陽並非什麼險關天隘,也沒有扼守的天然地利,王莽的部隊為什麼一定拿下昆陽呢?是因為昆陽特殊的地理位置——昆陽是水運能夠到達南陽的最後一城。從昆陽到宛城,近300里再無水運之便。

採取水運的話,運輸不受地形、地貌的限制,也不受風雨等自然氣候的影響,途中的消耗也相對較少。船隻的載重量、行進速度、所需民夫的數量,更不是騾馬大車所能比擬的!

如果採取陸路運輸的方式,則無法完全保證糧秣給養的供給,受地形和運輸工具的限制,保障成本和難度直線上升!所以一定要拿下昆陽城,以此來保證朝南陽一線推進的給養。昆陽城一下,中原形勢豁然開朗!

而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昆陽向北,兵鋒可達潁川、洛陽等重鎮,向南可直抵宛城、南陽乃至新野諸地。這些地方既是軍事重鎮,又是華夏農耕文明的發源地和核心地區!在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是必爭之地!

所以對王莽來說,昆陽城是全國戰略布局的必爭之子!在自然災害頻發、朝野動盪的危急關頭,仍然要急於在短時間內徵集百萬大軍進攻昆陽!平推宛城南陽!

對於綠林軍來講,昆陽一失,糧草源源不斷,敵將勢不可擋,新朝大軍可以源源不斷增兵,向南陽始,再無守御可能!這充分印證了一個真理:打仗就是打後勤啊!

正因為昆陽是兵家所必爭,昆陽之戰的勝利才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而兵力懸殊之下的勝利,才能更加突出統帥的英明神武!

那麼,光武帝劉秀憑什麼取得勝利?

二、「隕石大召喚術」的真相

史書上對於這場大戰的勝利,有一點被諸多史家所載:戰鬥中「天降隕石」「風雨大作」,幫了劉秀的大忙。

其夜,有流星墜地,新軍死傷無數,肝膽俱裂,士氣受到嚴重摧殘。戰鬥中更是風雨大作、瓦片皆飛!敵潰逃無數。

然而,根據後世的考古和地質資料的分析,在葉縣周邊並沒有挖掘出實物能夠支持「天降隕石」這一觀點,以現在的科技和同位素分析法,可以很容易地辨別出「天外來客」。所以這一點肯定子虛烏有。

在葉縣多年的考古過程中,倒是挖掘出了以孫家崗遺址為代表的多處貴族墓葬,以戰國車馬坑為代表的多處具有重大考古意義的遺蹟。也證明了葉縣所具有的悠久文化歷史。但是隕石,抱歉,並沒有挖掘出來!

再進一步假設:沒有挖掘到隕石,除了天上沒有掉下過之外,有沒有可能是被當地人撿得精光?然而,在歷朝歷代的史書和地方志中,並沒有當地居民拾取到隕石的記載。

一件驚天動地的「天降隕石」異事,居然在事後消失地乾乾淨淨,沒有一點遺留物以為實證,不是一件很值得懷疑的事嗎?究竟有沒有隕石?隕石有沒有落到莽軍營中?落了多少?造成多大的傷亡?或者,只是莽軍內訌、軍心不穩「炸營」?或者,確實有流星掠過夜空,卻悄然消失在遠方,只是被「有心人」藉以附會?

所以,天降流星的說法肯定是說不通的!至于飛砂走石、風雨大作倒有可能,但是絕非地攤文學所說的那麼誇張!5、6月間,刮點風、打個雷,很正常,但是狂雷暴雨大風,外加河水暴漲,就有點存疑了!並且這風雨雷還會自主攻擊,只亂莽軍而不及綠林軍!

這些天降異像,在正史也不記其載!僅在民間及野史中留存!什麼是野史?就是古代的地攤文學啊!八卦之心,自古不變!

既然如此,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誇張的說法呢?

對於這一點,我更傾向於是新軍的王邑和帶領潰退的幾千士兵回到洛陽之後,為逃避罪責編造出來的!將失敗的原因歸結於「不可預測」的天象,並非自身作戰不力、能力低下!以此來推卸自身在兵力占有極大優勢的情況下被敵以羸弱之兵擊潰的罪責和掩蓋自己的無能。經過口口相傳之後,變成了「史實」。

而實際上,昆陽大戰三個月之後,王莽就身死人滅!也沒有精力和時間去管這事兒了!

三、昆陽大捷勝利的關鍵在漢光武帝劉秀,而非天象之助

昆陽之戰,綠林軍在極為不利的困局面前,能夠以小搏大、以弱勝強、最終取得這場幾乎不可能的勝利,光漢武帝劉秀髮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堅決主戰,據城以守!王莽軍以優勢兵力猛撲而來,此時,主力部隊被劉縯帶着,正在攻打宛城。舉昆陽全城兵力不足萬人,將領提議棄守昆陽。劉秀深知昆陽的戰略地位——此城一失,必一敗塗地,因此力主堅守昆陽,以待援兵!

以身犯險,膽色過人!此時昆陽已成孤城,堅守可暫保無虞,卻無法長期固守。此時劉秀率領十三騎出城救援,殺出重圍,向外求救。不得不說,劉秀的膽色異常出色,尋常人等,只怕早已經投降了。事實上,劉秀安排留下守城的王鳳向王莽軍乞降,結果人家不接受!欲踏平昆陽而後快!

擅長說服,製造輿論。劉秀在調集兵力的過程中,因敵人勢大,有的將領貪貪財惜命,提出就地留守!劉秀說,如為敵所破,身家性命都不保,要這些有什麼用,成功地說服了這些將領。在昆陽戰事膠着的時候,劉秀命人用信箭射敵營稱「宛城已經破」,綠林援軍即將回師的消息,堅定己方的守城意志,動搖了敵方軍心!軍心如城,一散即破!

昆陽大捷是漢光武帝平定天下的關鍵一戰,但是從此戰中我們可以看到綠林軍的「弱點」,那就是整體戰鬥意志不堅、投降思想嚴重,無論是守城的的王鳳還是昆陽周邊的將領,都有過投降的打算,意志不堅、岌岌可危,如果不是劉秀痛陣利害,將他們緊密團結在一起,早就散攤子了!可見會做思想工作是多麼地重要啊!

控場超強、戰術得當。以強擊弱,最重要的是集結優勢兵力,形成局部的「強大」。精選三千敢死隊,擊敵大營!斬敵千人!再戰,斬王尋!趁敵混亂之際,全軍掩殺、內外夾功,終於引發了大潰敗,昆陽之戰完勝,繳獲兵馬糧草甲仗無數!

萬馬軍中、殺聲震天,旌旗如林、攻守慘烈,在這樣殘酷而複雜的戰場中,其中的進擊退守、截殺掩攻、審時度勢,光武帝的戰場大局觀、戰術嗅覺和指揮能力堪稱一流!

四、莽軍雖然勢大卻外強中乾

首先,據《後漢書光武帝紀》:……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將兵百萬,其甲士四十二萬人,五月,到潁川,復與嚴尤、陳茂合......時莽軍到城下者且十萬,光武幾不得出。六月己卯,光武遂與營部俱進,自將步騎千餘......

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昆陽城下的四十二萬敵軍是有水份的。在王莽的計劃中,原本是準備徵召百萬大軍,最後定為四十二萬人,但是由於時間倉促等諸多原因,實際達到昆陽城下的在十萬左右!

古代部隊的集結速度,,絕不能用現代的標準和條件來衡量。陸路交通道路難行,糧草供應極為困難,還要考慮馬匹、壯丁的消耗,天氣的影響。超過十萬人的集結,在歷史上都不多見!

王莽在公元23年4月開始徵兵,5月即到達昆陽城下,以那個年代的部隊集結速度,能有十萬已經相當了不起了!《後漢書》明確寫道「「莽軍到城下者且十萬」。而《東觀漢記》則「記載昆陽城下的王莽軍隊才「五六萬」。

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相對明晰的結論:莽軍到達昆陽城下且能夠投入作戰的人馬,絕對不會超過十萬。

其次,昆陽城占有地利之便。昆陽並非雄關險隘,但是因為它北達潁川伊洛,南通南陽的特殊地位位置,並且又是水陸轉運重鎮,所以城小而堅、城防穩固,這為昆陽固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地形上來看,昆陽處於伏牛山、桐柏山諸脈起伏之地,又有多條水系匯聚於此,根本不象平原那樣能夠展開規模化的集團衝鋒,莽軍的兵力優勢無法發揮!

再者,王莽篡漢之後,朝政動盪、民不聊生、饑荒處處,王莽得位不正,天怨人怒!尤其是王莽一朝,並沒有非常出色的軍事將領。昆陽城下領軍者王尋、王邑等,多王氏族親,軍事才華平平,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之下,劉秀率領的綠林軍取得昆陽之戰的勝利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最讓人無語的是王尋的兩個騷操作:一是昆陽守將王鳳要投降,不受!二是劉秀率領援軍來攻,他命令各營安守,自己帶兵迎擊!

結果:昆陽軍民眼見無法倖免,拚死守城;王尋被劉秀一波衝鋒幹掉,各軍無主、將令無出,亂而潰!

好,我們來理一下王莽軍的脈絡:

1、兵力不到10萬;

2、軍心不穩,人心惶惶;

3、昆陽城堅,易守難攻;

4、將領平庸,昏招頻出!

世上從來沒有以弱勝強一說,勝利者的一方,必然有強於對手之處,或將帥多謀用兵如神,或作戰勇猛鋒銳無雙,或科技先進破敵如竹,或兵力雄厚勢不可擋,或軍心穩固氣勢如山,或將士用命以死報國!僅着眼於兵力的多少來定義「強弱」,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五、異常天象之說背後的心機——神化君權天授的制權之術

昆陽大捷,讓莽軍的實力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從此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類似規模的軍事作戰行動,兩個多月後,王莽也兵敗身死。

此戰後,劉秀的聲望在綠林軍中無人可比,在經過一血雨腥風、暗黑殘酷的權謀較量後,昆陽大捷後僅僅兩年,也就是公元25年,劉秀即位,漢室中興,是為東漢!

經歷過戰爭與血火,才更認識到和平的可貴。東漢呈現出人心思定、修養生息、百廢俱興的中興之相!但是,關於光武帝在昆陽大捷中的天地異象之說,卻在民間口口相傳,「朝官士子軍卒百姓行商莫不知曉,稱為奇事。」

我們前面已經分析過這種說法的荒謬之處,為什麼還能夠在光武帝聲望無倆的情況下「泛濫」呢?事實上,籠罩在光武帝身上的「神秘光環」並不僅僅這一起。

建平元年夏,南陽白水村出現了「一禾九穗」,這是預示大豐收的祥瑞之兆。恰在此時,前去查看的劉欽,夫人生了一個公子,與「一禾九穗」祥瑞之象暗合。劉欽取一麥九穗的「豐秀」之義,給兒子取名劉秀!稍微有點生物學基礎知識的都知道,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顯然,無論是天降隕石還是「一禾九穗」實際上都是編造出來的故事,經過暗中的散播、推動變成了「實事」。這種超自然、超出人們認知和常識的非正常現象,只能把它歸結為「天意」,而「天意」所屬、「天心」所向,必然是真龍天子!是天命所歸、君權神授的證明。

劉秀固然是歷史上難得的英明帝王,但他也有自身的歷史局限性,他也需要用天降祥瑞來證明自己為帝的合法性、正義性!

劉秀能夠當皇帝,歸根到底是因為他手裡面的武裝力量,這是他得以在群雄並起的亂世殺出重圍、掃平天下、登基為帝的根本!誰最能打、誰勢力最大,誰就當老大,自古以來不都是這樣的嗎?

至於劉秀的大漢室身份,分封流落民間的宗室沒有一萬也有八千,憑啥你當皇帝?要是這樣的話,曹操和孫權直接向劉備跪下稱臣得了!所以,借勢推波助瀾、散布天降祥瑞,終究出於鞏固統治的帝王心機,他怎麼會去制止和查禁這些流言呢?

帝王的這些機心,在歷史上多次被用過,劉秀只是拿來主義、照葫蘆畫瓢而已。

例如漢開國之帝劉邦,流亡在芒碭山的時候,編造出斬白蛇的故事,「漢高斬白蛇而起義」的故事,很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時,有「赤光繞室」,「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

而楊堅出生是在一座廟裡,出生時「紫氣充庭」,高人道「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

而更早些時候,有商湯之母親20年未育,見「天上白氣貫月」而孕;有伊尹出生之前神人託夢給他母親「臼出水而東走,毋顧」的故事;更牛的是周文王,「文王龍顏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

仔細研究可以發現,這些帝王編造出這些神異之事,目的與劉秀如出一轍!無非就是用來證實自己得位的合法性、統治天下合法性。

在這方面,明太祖朱元璋最值得敬佩,他在《諭中原檄》中明明白白地說明了自己了出身:予本淮右布衣!太祖起於元末亂世,以大毅力、大英勇、大能力聚兵而起,驅逐蒙元,恢復漢家衣冠,功莫大焉!這等功業無雙,這等自信豪邁,無須借鬼神異象之說神化自己,是他朝帝王所不及的!

當然了,限於人們認識自然的時代局限性,自然知識的缺乏,當時的民眾也確實吃這一套,客觀上對於穩定人心、凝聚民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其時行其事,無傷大雅![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