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昌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昌州

 

 

 

昌州,古昌州辖永川、大足、昌元(今荣昌县)、静南四县。被称为海棠香国,最早出自南宋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里的《静南志》: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

历史沿革

唐乾元二年正月(758年),始设昌州,下辖昌元、静南、大足三县,“昌”指昌州,古昌州辖永川、大足、昌元(今荣昌区)、静南四县。唐昌州治所首设昌元(荣昌区南部),后因泸水蛮反叛迁静南(今天荣昌区北部),。

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北宋初,昌州撤静南县,其地并入大足、昌元、永川等县。

公元1001年(宋真宗咸平四年),四川分益、利、梓、夔州路。昌州归梓州路。

公元1283年(南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昌州废,永川、昌元、大足等县辖地并合州。

史载:海棠香国一词最早出自南宋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里的《静南志》: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

自然环境

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西南部,长江上游北岸。

昌州八景,今又称作永川八景,是位于中国重庆市永川区境内的八个著名景点,包括桂山秋月、竹溪夜雨、铁岭夏莲、八角攒青、石松百尺、圣水双清、龙洞朝霞、梳妆台(另一说法,没有梳台,加上三河汇碧),此八景自古即为游览当地的文人所记述,而永川旧名昌州,故称作昌州八景。

大足昌州古城,海棠香国距东关转盘,往铜梁方向约1.1公里处。距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宝顶山约12公里,北山石刻2公里,处于北环东路、佛都大道、大铜路之间,北侧紧邻近200亩的“海棠森林公园”,地块内濑溪河自西向东穿越而过,水面宽30米以上(河道最宽处达42米),河流沿线长约1.2公里。项目总占地面积963亩,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

昌州概貌

昌州。唐 干元二年正月(758年),始设昌州,下辖昌元、静南、大足三县,大致在重庆的永川,大足,荣昌和四川隆昌一带,此地曾遍植海棠,古人常恨海棠无香,但昌州一带海棠却是有香的。说以这一代称海棠香国,永川,大足,荣昌都以棠城自称。昌州静南县(和昌元县合并成今天的重庆市荣昌区) 是其原产地,后广泛栽种于四川的昌州嘉州等地.现在据说明后已经灭绝.不过如果是以前广泛栽种,或许在其发源地无法找到在移栽地的山中会有所发现。昌州治所首设昌元(荣昌区南部),后因泸水蛮反叛迁静南(今天荣昌区北部),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宋时在大足城也广植香海棠,并建有香霏阁。据史料所记,元末明玉珍据蜀,其子明升曾用香霏阁前的香海棠来焙花茶,所以,大足也无愧号“海棠香国”。不过这是后来的事,而不是出产香海棠的源头,故地。因此,真正的“海棠香国”之故地,当为古之静南,今之荣昌也。”

古昌州海棠独香,在唐代已经盛名远播。其记载最早见于唐朝的《百花谱》:“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说的是昌州海棠不但独具异香,还有美味“佳果”。《百花谱》作者贾耽(729-805),是唐代政治家,居相位十三年,政绩卓著。他更是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著述彼丰,其功绩令人称颂。这个1200多年前昌州海棠“独香实”的记载虽然没有用“海棠香国”这个词,但它确立了昌州香海棠的“最早历史地位”。可以推定,在贾耽著书以前,昌州早已“二千里地佳山水,无数海棠官道旁”。宰相著书立说,为昌州香海棠作了极好的宣传。因此,到了宋代,还有钟爱海棠的人“恨海棠无香”。这里有个有趣的典故:受范仲淹器重的才子彭乘在《墨客挥犀》中收录了其堂弟彭渊材的一个“笑话”:“彭渊材闻李丹辞昌州,议者吐饭,往询弃之之故。李惊问之,彭曰:‘昌州海棠独香。’闻者传笑。”彭渊材是北宋音乐家。博通群书,尤工乐律,曾献书于朝廷,而征为协律郎。他曾说,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仅五事: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后来得知昌州海棠独香,他一生憾事少了一件,喜不自禁,对昌州充满无限向往之情。值得回味的是彭渊材《海棠》诗:“雨过温泉浴妃子,露浓汤饼试何郎。”诗人用杨贵妃出浴之艳丽,喻其娇美动人;用美男子何晏食汤饼汗出,面色更洁白,喻其色白靓丽。用两个典故兼比海棠姿色,栩栩生。这种同时用美女、俊男“喻花”手法很少有,足见昌州香海棠之可爱。《海棠百韵》诗云:“峨蜀地千里,海棠花独妍。万株佳丽国,二月艳阳天。”佳丽国即“美女国”、“海棠香国”,昌州海棠香国已经成为人间仙境。

“海棠香国”给人无限遐想,与湖南省因自古盛产湘莲被称为“芙蓉国”有异曲同工之妙。“海棠香国”一词最早从何而来呢? “海棠香国”较早出自宋人沈立的《海棠记》:“大足治中,旧有香霏阁,号曰海棠香国。”可见,“海棠香国”这一美誉较早属于昌州,而非嘉州(乐山)。乐山号“海棠香国”最早见于明万历39年(1611年)编成的《嘉定州志》:“州治枕海棠山,接高标之脉。甘棠楼,知州钟振题‘海棠香国’于此。”比大足晚了五百多年。

重庆大足龙岗山北塔脚下,高耸的石崖上,刻着四个斗大的字:“海棠香国”。当地传说是唐代昌州府官张颜所题,不过笔者未见文字记载。还有山门楹联云:“海棠香国,海啸山呼……最是渊材风雅处,劝人典郡意悠悠。”诗中“渊材”,即宋代学者彭渊材。典出宋人释惠洪(1071-1128年)的《昌州海棠独香》,作者释惠洪即彭渊材之侄。

叶子奇着《草木子》又云:“海棠惟昌州者香,故号昌为海棠香国。州治前有香霏阁。”按:叶子奇约公元1327-1390年在世,元末明初大学者。后来明人郎锳(1487-1566年)撰《七修类稿》卷四十四《事物类·香海棠》还对叶文做过引用。

再后来,明末清初的张岱(1597-约1689年),在其《夜航船》中也有“海棠香国”条云:“昔有调昌州守者,求易便地。彭渊闻而止之,曰:‘昌,佳郡守也!’守问故,曰:‘海棠患,患无香,独昌地产者香,故号海棠香国,非佳郡乎?’”

前面说的沈立《海棠记》所载“海棠香国”是不是最早的呢?应该不是。南宋历史地理学家王象之载:“《静南志》《昌元县序》: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静南县属古昌州,唐代758年设立,792年撤销,从其县志可以推定,在公元792年前,昌州已经美名为“海棠香国”,这又比嘉州号“海棠香国”早约800年之久。

以上证据足以表明,“海棠香国”这一美誉最早属于昌州地区,古昌州大致就是现在重庆永川区、大足县、荣昌区、双桥区。古昌州海棠独香,在唐代已经盛名远播。其记载最早于见唐朝的《百花谱》 “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士人珍为佳果。”说的是昌州海棠不但独具异香,还有美味“佳果”。

何止是古昌州和嘉州美称“海棠香国”,凉山州甘洛县海棠镇也有此雅号。据何万敏先生《古城:历史的散笺》说:“海棠是进入凉山的第一重镇,古代第一关隘,彝语称‘嘎达铺’,唐《蛮书》称‘达士驿’。明代时,因都司署后园中有株巨大而奇艳的海棠花树,称此地为‘海棠香国’,镇名由此而得。”(载《中国西部》2005年第11期)

史料记载

昌州,昌化。中。元和户一千一百九。乡七。

本汉资中县之东境,垫江县之西境,江阳县之北境。皇朝乾元元年,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沪、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寻为狂贼张朝等所焚,州遂罢废。大历十年,本道使崔宁又奏复置,以镇押夷獠。其城南凭赤水,北倚长?,极为险固。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北至上都取普州、遂州路二千五百四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四百里。

正南至沪州取合江县路三百八十里。正北微西至普州三百八十里。西北至资州三百里。东北至合州三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元和〕贡:筒布。

管县四:静南,昌元,永川,大足。

静南县,中。郭下。乾元元年与州同置。

铜鼓山,在县北八十里。

赤水溪,经县南,去县九十步。

始龙溪,在县东,南流屈曲五十里合赤水溪流也。

昌元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接濑皮溪,西临耶水。

葛仙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濑波溪,在县南五十步。

永川县,下。西至州九十里。大历十一年置。东西北三面并枕侯溪水,南面接延陵英山

大铁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大足县,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临赤水,西枕荣山。

牛斗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1]

参考文献

  1. 昌州属于哪个省,搜狗, 2019-07-22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