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葛仙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葛仙山

 

 

 

葛仙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中部的葛仙山鎮,地處武夷山北麓,主峰葛仙峰海拔1096.3米,葛仙山景區面積50平方千米,號稱「中華靈寶第一山」。

據歷代郡縣誌載,漢以前葛仙山名雲崗山,因漢末赤烏元年間(238年—251年)江左著名道士、醫藥學家、道教靈寶派創始人葛玄(後人稱之為葛仙翁)在此煉丹、飛升,故易名葛仙山,又稱葛山。葛仙山集宗教文化與自然風光為一體,是道教和佛教和睦共處的宗教地,形成了「一山兩教、道佛雙修」的宗教文化。葛仙山上古蹟形勝,擁有洗腳坑、上馬石、下馬石、煉丹台、息心岩、仙人足印、飛升台、香爐峰、七星井、道人石、普同塔、試劍石、龍眼井、百步嶺、千年古松等景觀。

明代以來,葛仙山寺觀形成了每年六月初一開山門、十月初一關山門的例規,期間形成的廟會成為葛仙山文化中的風景線。

2018年1月9日,葛仙山景區被江西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歷史沿革

據清同治《鉛山縣誌》記載,唐咸通(860年—873年)中於葛玄煉丹處建宗華觀。

宋治平二年 (1065年),宗華觀賜名玉虛觀。

北宋元祜七年(1092年),玉虛觀改名為大葛仙殿。後又多次修葺,經南宋、元、明幾代擴建,遂成一氣勢宏大的道教建築群,除大葛仙殿外,有三官殿、靈官殿、地母殿、玉皇樓。

明代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葛仙山修建了接官亭。

明朝萬曆三十年(1593年),葛仙山始建慈濟寺。

嘉慶年間( 1796年—1820年),大葛仙殿毀於火,後修復。

民國十七年(1928年),大葛仙殿又毀於火,次年再度重建。

1995年,接官亭在原址上重建。

2015年6月2日上午,上饒市鉛山縣投資5億元打造葛仙山景區,一期工程建設旅遊服務中心、停車場、景區旅遊公路、客運索道等,二期主要建設度假酒店、商業街、養生度假區等。

2016年9月,葛仙山景區索道項目開工,索道全長2069米,高差691米,單趟運輸時間為7—10分鐘。該項目投資1.2億元,採用法國馬公司進口,亞洲最先進的雙直驅技術脫掛式客運索道設備。

2017年6月19日,鉛山縣葛仙山景區升級改造及客運索道工程建設加速推進。該項目投資13.5億元建設,系省、市重點工程項目之一,客運索道大部分支架已完成,索道站房主體結構工程已建成,景區停車場、酒店等項目土地平整已完成。

2017年8月29日,葛仙山索道正式開通。

地理環境

葛仙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葛仙山鎮境內。

鉛山縣屬中亞熱帶溫濕型氣候,距海洋較近,受亞洲大陸和太平洋、印度洋季風交叉影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733—2000毫米,年平均氣溫8.7℃—17.9℃,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氣溫16℃—5.6℃,最熱的七月份平均氣溫18.7℃—29.4℃,平均年日照為1952小時,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

葛仙山系武夷山的支脈,葛仙峰是葛仙山景區內的最高峰,海拔1096.3米。

主要景點

站在葛仙峰上,可望見龜峰、黃崗山、鵝湖山、七星山、獨豎尖。在葛仙峰上,近觀九條支脈如九條蒼龍,匯聚於大葛仙殿後,人稱「九龍竄頂」,形家稱此九龍匯聚之處為風水極佳之地。遠視可見武夷山主峰黃崗山、上饒靈山、弋陽龜峰。

紫雲峰位於大葛仙殿西北。春夏之季在紫雲峰可以看到紫色的雲海,故名紫雲峰。

香爐峰位於大葛仙殿西南約3500米處,海拔1037米,山勢峻峭挺拔,香爐峰巔恰在大葛仙殿的中軸線和水平線上,被稱為「葛仙祠的天然香爐」。

大葛仙殿俗稱葛仙祠,又稱玉虛觀,坐落在葛仙山最高峰香爐峰上。殿長29.2米,寬17米,面積496平方米。殿內有壇,壇上有葛仙山葛玄行像、坐像各一,有橫匾6塊。壇下有古井,相傳為葛玄所築。殿門外右側有三官殿、靈官殿,再由百步階可通玉皇殿、地母樓、慈濟寺、龍池。祠依山築殿,座東北朝西南,有大葛仙殿、老君殿、觀音殿、三官殿、靈官殿、地母殿、玉皇閣等。

娘娘殿位於大葛仙殿西北3.5千米處,海拔610米。娘娘殿為紀念葛玄之母而建。傳說葛玄在葛仙山上修練之後,其母特從江蘇老家趕來探望,不意行至半山突然故去,未能見上兒子一面,因此在葛母仙逝處築殿紀念。

慈濟寺位於大葛仙殿的玉皇閣之北,與大葛仙殿相距約100米左右,低於大葛仙殿約25米。座向與葛仙祠相反。明朝萬曆三十年(1593年),當時葛仙山的大葛仙殿有萬眾香客,因人滿為患,恐生事端,道士邀請同樣在江西和東南宗教界頗有影響的鵝湖峰頂寺的僧人前來設立分院,共理廟會。形成「一山兩教」,「道釋共處」的宗教文化特色。

接官亭為葛仙山之門戶。據記載,係為迎接京官內閣大員而建。每有朝中大員或名士上山,道長要率全山道士在接官亭恭迎。接官亭為八柱式大型牌樓,融合了古代建築造型藝術與現代建築技術。接官亭前亭後是數百級寬闊平整的登山步道。 飛升台位於大葛仙殿東北約300米處的捨身崖上,為六方石柱雙層仿古亭榭建築。亭下為斷崖千尺。傳說此處為當年葛玄羽化成仙之處。

步雲亭和觀道亭均為六方石柱仿古建築,分別位於大葛仙殿左400米和右80米的山頭上,遙相呼應。

龍鬚溝位於葛仙峰之西,溝谷延伸5千米,龍鬚溝兩岸山峰相夾,崖陡谷深。谷中怪石嶙峋。溝谷溪水湍急,撞擊溝石,發出轟鳴之聲。

西潭谷位於大葛仙殿八卦門下,谷深數百米。站在大殿外的祭坪邊緣,俯視谷底可見斷崖壁立、奇石,烘托着葛仙祠。

所獲榮譽

198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葛仙山的葛仙祠和慈濟寺為江西省重點寺觀。

2018年1月9日,葛仙山景區被江西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歷史文化

葛仙山名稱最早記載是古石印《葛仙山志》(殘本)收錄的唐詩人白居易題《葛仙山景雜詠》:「三天極目觀,陽村山落下」。證明在唐代,葛仙山名稱已經出現。白居易作這首詩的時間大致為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年—818年),其時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司馬是個閒職,基本上沒有權力。正因為如此,白居易才有時間遊山玩水,先後到過廬山、葛仙山等地。而葛仙祠建造時間最早出自萬曆《鉛書》記載,「葛仙祠,在鉛山縣南西七十里葛仙山。宋元祐七年(1092年),鄉人立祠祀之。元至正間(1341年—1368年),增建太極觀,中造仙翁像。」

據歷代郡縣誌載,漢以前葛仙山名雲崗山,因漢末赤烏元年間(238年—251年)江左著名道士、醫藥學家、道教靈寶派創始人葛玄(後人稱之為葛仙翁)在此煉丹、飛升,故易名葛仙山,又稱葛山。

葛仙山是「一山兩教,道佛同修」。葛仙山供奉的是道教靈寶派始祖葛玄,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太極仙翁。《神仙傳》中載:「漢建安四年,太極真人及太上玄一三真人於會稽虞山以《靈寶經》授太極左仙翁葛玄。」其後,葛玄輾轉至江西楊村雲崗山結廬修持。鄉人感其靈驗,遂改雲崗山為葛仙山。葛玄羽化後,其侄孫葛洪成為靈寶宗的重要傳人,葛洪從孫葛巢甫又進一步將古《靈寶經》發揚光大,著新《靈寶經》,並正式開山立宗,創靈寶派。葛仙山也自然成了靈寶派聖地——中華道教靈寶第一仙山。唐宋間,靈寶派空前昌盛。唐代懿宗皇帝,北宋英宗、徽宗,南宋理宗皇帝皆賜封葛玄、敕建仙山。來葛仙山創建佛教慈濟寺的乃是鵝湖峰頂山慈濟禪寺六堂之一「隆隱堂」的高僧大德。這鵝湖慈濟禪寺的開山始祖又是唐代佛教界的大義慧覺禪師,他先後歷經四朝皇帝,蒙賜錫杖、玉環,敕建鵝湖寺宅,為天下八大叢林之一。葛仙山慈濟寺即為鵝湖峰頂慈濟禪寺分寺。

葛玄在鉛山修煉,歷代郡縣誌均有記載。如:明代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鉛書》記載:「(縣治)南七十里,日葛仙山,其高三十有六,二十里,漢仙人葛玄之所築也。爰有仙壇、香爐、水碙,皆鐵冶。有仙井焉,有龍池焉,有上馬石,下馬石,息心石;有試劍石,字書精妙;有飛升台,懸峰凌虛;有鶴跡鹿蹄。」「鉛山邑小,而道集其大,門辟以三:有朱呂二陸四儒也,有大義、智孚、雲震三禪也;遡而上之,又有葛孝先焉。四儒興於宋,三禪住於唐,而葛仙則始於漢。翹翹三氏之宗,皆萃之於鉛山,鉛山之學合三氏,而知所適從矣。」

佛教寺院的「慈濟寺」匾額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協會長,書法家趙朴初題寫。山上的石刻碑林是按道教太極衍生圖和《洛書》布列,深含《易理》,堪稱江南一絕。

貴溪人夏言,官居明代嘉靖年間內閣首輔。據說夏言對葛仙山仰慕不已,傳言他曾請畫家把山畫下,懸於靜室,時時觀看,聲聲慨嘆。夏言對葛仙山的喜愛是受到了他的前任、明正德年間大學士、內閣首輔費宏的影響,費宏是鉛山人,和夏言也算是鄉鄰。費宏出任首輔後曾赴葛仙山祭祀,籌劃擴建祠觀事宜,並親題匾額,議定每年開山門日期,留下了費宰相為葛仙山換夏布鼓的傳說。費宏去世後,夏言奉旨護送費宏靈柩歸里,趁便登葛仙山一覽真容,了卻平生心愿,留下了夏宰相夢中與葛仙翁論道,自嘆不如,醒來後脫下冠袍玉帶親手披於葛仙翁塑像上的佳話。葛仙翁塑像即着宰相袍服,稱為「天機內相」。山志記載夏言親自議定每年十月一日為葛仙山關閉山門日期。

唐代白居易李商隱、韋應物;宋代王安石、熊元復、金熙;明代姚昶、龔敞、柯仲炯等都登山遊覽祭祀,皆作詩文題詠,且多有佳句。白居易到葛仙山作詩曰「三天極目觀,楊村山落下」;李商隱則贊葛仙山「日臥雲霞窩,嵩華並五嶽」;姚昶贊之曰:「兒孫羅列獨巍然,磅礴應居太古前。」明代御史桂榮:「葛仙之山斗柄極,撐去東南天半壁」。內閣首輔夏言也坦言:「到此方覺宇宙寬」。

每年的六月初一為葛仙山的「開山門」之日,十月初一為「關山門」之日,八月二十相傳是葛仙壽誕,還有七月十九、九月九等諸日,朝山進香者常達萬人以上。

2012年,葛仙山成立了鉛山縣葛仙山慈愛功德會,開展公益慈善活動。葛仙山慈愛功德會共計捐助資金900多萬元,幫助600多名貧困大學生學習。

2018年7月30日至2018年8月5日,為期七天的「問道葛仙山全國道文化公益活動」結束。活動以「尊道貴德,豐富人生」為宗旨,安排了玄門課誦、文化講座、魔術觀摩、茶道文化、香道體驗、道樂雅集、武術健身等多種傳統文化課程和活動,組織道長、教師授課。

旅遊信息

高鐵路線:上饒站—鉛山縣—葛仙山鎮—葛仙山風景區。

自駕路線:打開導航搜索「上饒鉛山葛仙山風景區」,上鉛快速通道—鉛山書院大橋—葛仙山大道。

1、可以步行上山

從山腳步行上山,全程大概需要三至四個小時。

2、索道上下山

葛仙山索道上山僅需10分鐘左右(葛仙山纜車上程70元/人,下程60元/人,全程130元/人)。 [1]

參考文獻

  1. 葛仙山,搜狗, 2020-04-16 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