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星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星表

 

 

 

星表,是天文学上的目录。在天文学中,许多恒星都只有在星表中有简单的编号,而为了许多不同的目的,有许多巨大的星表在费时多年后才编辑完成,但其中仅有少数的会经常被引用到。许多近年编辑完成的星表是使用电子格式编辑完成,可以直接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天文资料中心或其他的网站上免费下载。

发展历史

恒星星表的历史由来已久。自史前以来,世界各地的文明,都给夜空中最明亮和最突出的星星起了自己独特的名字。在希腊,拉丁和阿拉伯文化中,有些名字几乎没有变化,有些至今仍在使用。几个世纪以来,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一种通用的编目系统的需求,即最亮的恒星(因此也是研究最多的恒星)由同一个标签知道,不管天文学家来自哪个国家或文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家试图用一套规则来编制恒星的编目。

今天仍然流行的最早的例子是约翰·拜耳在他1603年的Uranometria atlas中介绍的。拜耳用小写希腊字母标记每个星座中的恒星,按照它们(视)亮度的大致顺序,这样一来,一个星座中最亮的恒星通常(但并不总是)被标记为α,第二亮的恒星被标记为β,以此类推。例如,天鹅座中最亮的恒星是天鹅座α(注意使用拉丁星座名称的领属词) ,它也叫Deneb(天津四),狮子座中最亮的恒星是狮子座α也叫做Regulus(轩辕十四)。不幸的是,这个方案遇到了麻烦。错误的估计和其他不规则的情况意味着它并不总是准确的:例如,双子座中最亮的恒星是双子座β星(北河三),而双子座α星(北河二)只是星座中第二亮的恒星。而且,希腊字母表只有24个字母,许多星座包含更多的星星,即使命名系统仅限于肉眼可见的星星。拜耳试图通过引入现代拉丁字母(a 到 z)中的小写字母(a 到 z)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在每个星座中,大写字母(A 到 Q)分别代表25到50和51到76。拜耳的希腊字母系统引入近200年后,另一个流行的方案出现了,被称为佛兰斯蒂德命名法(flamsteed numbers) ,以第一个英语皇家天文学家约翰·佛兰斯蒂德(john flamsteed)命名。在格林威治进行观测,佛兰斯蒂德借助望远镜,编制了第一份大型星表,在他死后1725年出版。我们现在所知的佛兰斯蒂德编号,并不是由佛兰斯蒂德本人分配的,而是由一位法国天文学家,杰罗姆·拉兰德,在1783年出版的法国版佛兰斯蒂德目录中。在这个方案中,每个星座内的恒星按照它们的赤经顺序编号(例如:天鹅座61)。其他亮星的指定方案也已经出台,但是还没有达到同样的普及程度。其中一个这样的计划,建立在佛兰斯蒂德编号的基础上,是由美国天文学家本杰明·古尔德在1879年提出的。今天只有少数恒星偶尔会参考古德命名法ーー例如,船尾座 38G。

概念

星表就是记载天体各种参数(如位置、运动、星等、光谱型等)的表册。通过天文观测编制星表,是天文学中很早就开始的工作之一。公元前四世纪,中国战国时魏国天文学家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后世称为《石氏星经》,其中载有121颗恒星的位置。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今已失传。公元前二世纪,喜帕恰斯编制了一本载有1,022颗恒星位置的星表,由托勒密抄传下来,这是古代著名的星表。

随着中天观测原理的提出和新式望远镜的采用,星表精度日益提高。特别是布拉得雷测定的恒星位置,有较高的精度。他的星表对以后编制基本星表的工作有重要的贡献。贝塞耳将布拉得雷星表的恒星数扩充到50,000颗,于1818年出版新的星表;后来又编成有63,000颗星的星表。1859~1862年,阿格兰德尔出版波恩星表,简称BD星表,他的助手和继承人申费尔德于1886年出版了它的续表SD星表。BD星表及其续表刊载了在赤纬+90°~-23°天区内亮于 9等的457,847颗星。

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际上对精度不高的部分恒星坐标和自行不断进行观测和改正,陆续出版了第三基本星表(FK3)和补充星表、N30星表、第四基本星表(FK4)和补充星表。

1984年公布了现代先进的第五基本星表(FK5),该星表与前述星表有较大不同,它是在启用IAU1976天文常数系统、IAU1980章动序列的情况下重新编制的星表,因此自1984年起恒星参考系是由FK5基本星表来实现,它定义一个以太阳系质心为中心,J2000.0平赤道和平春分点为基准的天球平赤道坐标系。近年来国际上又编制了第六基本星表(FK6),该星表尽管没有被选入天文参考架,但其自行精度最高。

从BC150年至20世纪90年代天文参考架都在光学波段,1991年IAU决定使用河外射电源精确坐标来定义天球参考框架。

欧洲空间局(ESA)在1989年8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是依巴谷卫星的主要观测结果,依巴谷星表测定了约12万颗恒星,构成了均匀的天球参考系,极限星等达到13mag,其位置、自行与视差的精度分别为±0.002″、±0.002″/yr、±0.002″。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IAU第23届大会给出了由212颗河外致密射电源构成的国际天球参考系(ICRS),决定由依巴谷星表取代已沿用10多年的FK5星表,成为ICRS在光学波段的实现,并将改进后的依巴谷框架称为依巴谷天球参考框架(HCRF)。

星图星表

中国古代取得了大量天体测量成果,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星图、星表。星表是把测量出的恒星的坐标加以汇编而成的。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魏人石申编写了《天文》一书共8卷,后人称之为《石氏星经》。虽然它到宋代以后失传了,但我们今天仍然能从唐代的天文著作《开元占经》中见到它的一些片断,并从中可以整理出一份石氏星表来,其中有二十八宿距星和115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之一。

星图是天文学家观测星辰的形象记录,它真实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天文学家在天体测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同时,它又是天文工作者认星和测星的重要工具,其作用犹如地理学中的地图。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就开始绘制星图。现存最早的描绘在纸上的星图是唐代的敦煌星图。唐敦煌星图最早发现于敦煌藏经洞,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盗走,至今仍保存在英国伦敦博物馆内。它绘于公元940年,图上共有1350颗星,它的特点是赤道区域采用圆柱形投影,极区采用球面投影,与现代星图的绘制方法相同,是中国流传至今最早采用圆、横两种画法的星图。

1971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的一座辽代墓里发现了一幅星图。该图绘于公元1116年,用于墓顶装饰,星图绘画在直径2.17米圆形范围内,绘制方法为盖图式,图中心嵌着一面直径为35厘米的铜镜,外圈是中国的二十八宿,最外层是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从中可看出在天文学领域内中外文化交流的迹象。

1974年在河南洛阳北郊的一座北魏墓的墓顶,又发现了一幅绘于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的星图,全图有星辰三百余颗,有的用直线联成星座,最明显的是北斗七星,中央是淡蓝色的银河贯穿南北。整个图直径7米许。这幅星象图是中国考古发现中年代较早、幅面较大、星数较多的一幅。现存在苏州博物馆内的苏州石刻天文图,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刻星图之一,刻于公于1247年(南宋丁未年),主要依据公元1078~1085年(北宋元丰年间)的观测结果。图高约2.45米,宽约1.17米,图上共有星1434颗,位置准确。全图银河清晰,河汉分叉,刻画细致,引人入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的发展水平[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