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普陀鹅耳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普陀鹅耳枥

中文名: 普陀鹅耳枥

界: 植物界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山毛榉目

族: 榛族

种: 普陀鹅耳枥

学名: Carpinus putoensis cheng

门: 被子植物门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科: 桦木科

属: 鹅耳枥属

命名者及年代: Cheng,1932

普陀鹅耳枥(学名:Carpinus putoensisCheng)是桦木科,鹅耳枥属乔木;树皮灰色;小枝棕色,叶厚纸质,叶片椭圆形至宽椭圆形,上面疏被长柔毛,下面疏被短柔毛,叶柄上面疏被短柔毛。果序梗、序轴均疏被长柔毛或近无毛、果苞半宽卵形,小坚果宽卵圆形,雌雄同株,雄花序短于雌花序。雄、雌花于4月上旬开放,果实于9月底10月初成熟。 [1] 中国特有种,仅见于浙江舟山群岛。生于山坡林中。普陀鹅耳枥具有耐阴、耐旱、抗风等特性。已繁育出大量普陀鹅耳枥树苗。

普陀鹅耳枥中国特有珍稀植物,现仅存一株,在保存物种和增添普陀岛自然风景区景色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植物学历史

1930年由植物分类学家钟观光教授发现,1932年由林学家郑万钧教授命名为普陀鹅耳枥。当时世界仅存1株普陀鹅耳枥野生植株,位于浙江舟山普陀山风景区的佛顶山慧济寺西侧,树龄约250年。是《国家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名录》中现存植株最少的一个物种,有“地球独子”之称。2011年9月29日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太空育种试验的四种中国特有树种中就包括普陀鹅耳枥。

从2000年开始,浙江省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俞慈英女士带领的研究组对该树种的保护和解濒技术进行了持续的攻关研究;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的方式,不断扩大子代种群规模,已育的普陀鹅耳枥子代苗木经达到3万余株。 [2]

形态特征

乔木;树皮灰色;小枝棕色,疏被长柔毛和黄色椭圆形小皮孔,后渐无毛而呈灰色。叶厚纸质,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5-5厘米,顶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不规则的刺毛状重锯齿,上面疏被长柔毛,下面疏被短柔毛,以后两面均渐变无毛,仅下面沿脉密被短柔毛及脉腋间具簇生的髯毛,侧脉11-13对;叶柄长5-10毫米,上面疏被短柔毛。

果序长3-8厘米,直径4-5厘米;序梗、序轴均疏被长柔毛或近无毛、序梗长约1.5-3厘米;果苞半宽卵形,长约3厘米,背面沿脉被短柔毛,内侧基部具长约3毫米的内折的卵形小裂片,外侧基部无裂片,中裂片半宽卵形,长约2.5厘米,顶端圆或钝,外侧边缘具不规则的齿牙状疏锯齿,内侧边缘全缘,直或微呈镰形。小坚果宽卵圆形,长约6毫米,无毛亦无腺体,具数肋。

生长环境

分布区受海洋气候影响,全年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16.3℃,1月平均气温5.5℃,8月平均气温26.8℃,最热月平均气温不超过30.1℃,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3℃,雾期长,相对湿度达90%左右,年降水量平均1200毫米,雨日一般在150日以上。土壤为红壤 ,pH值5.5-5.7,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4.8%,肥力较高。普陀鹅耳枥于长期生活在云雾较 多,湿度较大的生境里,比较耐阴。

分布范围

普陀鹅耳枥是中国特有种,仅见于浙江舟山群岛。模式标本采自普陀岛。

繁殖方法

普陀鹅耳枥可采用播种繁殖和扦插繁殖。

主要价值

普陀鹅耳枥中国特有珍稀植物,现仅存一株,在保存物种和增添普陀岛自然风景区景色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保护状况

保护级别:中国国务院于1999年8月4日批准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Ⅰ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 (CR)。

保护现状:濒危种。仅分布中国浙江。

灭绝原因:因植被受到破坏,生境趋于恶化, 常受大风侵袭,更新能力极弱,濒临灭绝。

保护措施:普陀山现划为中国国家重点自然风景保护区,并设置管理局,对该种的保护极为重视,为了防止游人攀折,已在植株周围加坝围护。当地管理机构和杭州植物园已引种栽培,并进行各种繁殖试验。 [3]

参考资料

  1. “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落户昆明植物园,昆明植物园 ,2016-04-26
  2. 普陀鹅耳枥,植物智 ,1979
  3. 中国濒危植物,中国数字科技馆 ,20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