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暑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暑温

圖片來自原创力网

暑温是由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的发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一般认为是夏至到立秋之间。暑温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引饮、面赤、脉洪大等气分阳明热盛证候,为其主要特点。根据发病季节与I临床表现,西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夏季流行性感冒、登革热、中暑、夏季热等,可参考暑温病进行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本病多发生于暑热当令的季节。发病急骤,热势亢盛,初起即见气分阳明热盛的证候。症情变化较快,可有化火、生痰、生风等复杂的病机变化,易见津气欲脱、闭窍、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本病应注意与春温相鉴别。虽然两者起病均可即见里热证候,但春温发生于夏至之前的春季;初起所见之里热证候,不是气分阳明邪热炽盛的证候表现;病变过程容易伤阴。暑温发生于夏至之后的暑热当令之夏季;初起即之里热证候,是气分阳明邪热炽盛之大热证;病变过程极易耗气伤津。

辨证分析

暑温的发生由感受暑热病邪而致。夏令天气炎热,人体或因汗出过多津气耗伤,或因劳作过度,抵御外邪能力低下,则往往容易感受暑热病邪而病。本病所及脏腑、部位,主要是阳明胃、心营、厥阴肝等。

暑热病邪炎热酷烈,侵犯人体每见发病急骤,热势亢盛,传变迅速。临床上邪在卫分阶段极为短暂而往往不易觉察,故一发病即出现高热、汗多、口渴、脉洪大等气分阳明胃热炽盛证候。若气分暑热病邪不解,可侵入营分而出现心营热盛或引动肝风。若暑热病邪进而侵入血分,则可迫血妄行,出现癍疹或各种出血症。暑热病邪极易耗伤人体津气,故在病程中常有背微恶寒、自汗、气促而喘、心烦口渴、肢倦神疲、脉芤等津气耗伤证候;甚则身热骤降、四肢不温、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津气外脱的危重证候。若邪气猖獗而人体正气不足,则可见暑热病邪直人心脑、肝经而引起神昏、痉厥等危急证候。

暑温病总的治疗原则,为清暑泄热。I临床上还需根据病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比如辛寒清气,涤暑泄热,清心凉营,凉血解毒,开窍熄风,益气敛津等。

病名:暑温·暑入阳明证

【证见】 壮热,汗多,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小便黄短。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治法:辛寒清气,涤暑泄热。

方药:

1.主方白虎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甘草8克,粳米12克,芦根15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青天葵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l剂。

若见壮热、汗多,同时也觉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可加西洋参12克,或太子参30克(即白虎加人参汤)。若身灼热无汗、微恶风寒者,加青蒿9克,香薷9克,连翘12克,大豆黄卷12克。若胸痞、肢倦、呕恶、苔腻者,可加竹茹12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滑石18克。

中成药

⑴清开灵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l一2次。

⑵双黄连粉针,3克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⑶新癀片,每次3~4片口服,每日3次。

⑷银黄口服液,每次l~2支口服,每日3—4次。

⑸板蓝根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3.单方验方青柴石知二黄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柴胡8克,黄芩15克,大黄8克(后下),青蒿9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适用于高热急症,退热效果颇验。

暑伤津气型

病名:暑温·暑伤津气证

【证见】身热息粗,心烦,口渴,自汗难止,肢倦神疲,小便黄短。舌嫩红,苔少而干,脉虚无力。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

1.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王孟英《温热经纬》)

处方:西洋参12克,石斛15克,麦冬10克,黄连6克,竹叶12克,荷梗10克,知母15克,西瓜翠衣15克,粳米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早、晚各1剂。

若发热甚、面红赤、渴喜冷饮者,可酌加生石膏30克(先煎),天花粉15克。若津气耗伤甚,出现身热骤退、汗出不止、喘促欲脱、脉散大者,为津气欲脱之危重证候,应予益气敛津、生脉固脱,可在方中去黄连、知母、竹叶、荷梗,加入五味子9克,沙参15克(即成为生脉散加味)。

2.中成药

⑴清开灵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并用参麦注射液1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两药配合使用,每日1次。

⑵清开灵口服液,每次20毫升口服,每日3次;西洋参口服液,每次10毫升口服,每日3次,两药配合使用。

⑶参麦针注射液,用6~8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后接参麦针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适用于津气欲脱危重证候者,抢救治疗。

3.单方验方竹叶石膏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竹叶12克,石膏30克,法半夏8克,麦冬12克,人参6克(可选用西洋参10克或太子参2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适用于治暑热伤津气或热病后气津两伤。

暑伤肺络型

病名:暑温·暑伤肺络证

【证见】 身体灼热,面赤,烦渴,头目不清,咳嗽气粗,骤然咯血、衄血,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凉血解毒,清络宣肺。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生地黄25克,生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竹叶12克,桔梗9克,牛蒡子10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如咳嗽频频,疾稠带血丝者,去白芍,加杏仁12克,瓜蒌12克。若高热、烦躁者,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2克。若咯血量多者,加三七10克(研末,冲服),大黄9克(后下)。

2.中成药

⑴双黄连粉针,用3克加入0.9%生理盐水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⑵紫地宁血散,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⑶清开灵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清肺止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地黄30克,牡丹皮10克,仙鹤草12克,苇茎12克,鱼腥草15克,桑白皮15克,北杏仁12克,桔梗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暑入心营型

病名:暑温·暑入心营证

【证见】 身热烦躁,夜寐不宁,时有谵语,甚或昏迷不语;或猝然昏倒,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紧闭。舌红绛,脉细数或弦数。

【治法】 凉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生地黄25克,竹叶心8克,连心麦冬12克,莲子心3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玄参18克,生石膏30克(先煎),栀子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l剂。

若手足躁动,甚至抽搐者,可加钩藤12克,地龙18克。若昏迷不语、喉中痰鸣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竺黄10克。

2.中成药

⑴醒脑静注射液,用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注射;后按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

⑵行军散,每次1克冲服,每日2~3次。

⑶紫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犀地清络饮(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牡丹皮9克,连翘10克,竹沥9克,鲜生地黄24克,赤芍12克,桃仁9克,鲜茅根30克,石菖蒲3克,灯心草2克,生姜汁1匙(冲)。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

暑热动风型

病名:暑温·暑热动风证

【证见】 身灼热,头颈痛,甚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神迷不清,喉间痰壅。或见舌红苔黄干,脉弦数。

【治法】 清泄暑热,熄风定痉。

【方药】

1.主方羚角钩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加减

处方:羚角片6克(或以羚羊角骨15克代,先煎),桑叶9克,夏枯草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川贝母10克,钩藤10克(后下),生地黄25克,菊花15克,生白芍15克,茯神木15克,竹茹15克,狗肝菜15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渴、唇焦者,加天花粉15克,芦根12克。如抽搐频频,难以控制者,加僵蚕10克,地龙20克,大黄10克(后下)。若兼见癍疹、衄血、咯血者,可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2克,大青叶12克,赤芍12克。

2.中成药

⑴止痉散,每次1~2支冲服,每日2~3次。

⑵紫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钩藤煎(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处方:钩藤9克,黄芩15克,知母15克,升麻6克,沙参30克,寒水石30克,蝉蜕6克,蜣螂6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2剂。

暑热动血型

病名:暑温·暑入血分证

【证见】 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癍疹密布,色显紫黑,神昏谵妄,吐血,衄血,便血。舌绛苔焦,脉弦数。

【治法】 凉血解毒,涤暑开窍。

【方药】

1.主方神犀丹(王孟英《温热经纬》)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石菖蒲12克,、黄芩15克,连翘12克,金银花15克,生地黄30克,板蓝根30克,玄参25克,紫草15克,石膏30克(先煎),淡豆豉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兼头痛、颈硬、手足抽搐者,加羚羊角12克(先煎),钩藤12克,地龙25克。若喉中痰声漉漉者,可加天竺黄10克,胆南星12克,猴枣散2支(冲服)。若出血症状严重,斑疹鲜红者,加仙鹤草30克,白茅根30克,侧柏叶30克。

2.中成药

⑴醒脑静注射液,用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注射;后接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

⑵紫地宁血散,每次2支冲服,每日3-4次。

⑶云南白药,每次l克冲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十全苦寒救补汤(《戴麟郊温热论》)

处方:生石膏30克,黄芩18克。

指夏季感受暑邪而发病的热性病。临床表现一开始就发热身困,汗大出,背微恶寒,形似伤寒,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於右,头晕痛,面垢齿燥,口渴引饮,面赤心烦恶热,大便或秘或泻,或泻而不爽等。暑温易夹杂有传染性的疠气,是夏季较烈性的一类传染病,前人称为“暑温夹疠”。如流行性B型脑炎、中毒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恶性疟疾等。

暑温

王子与,病革,始延孟英视之,曰∶阴虚之质,暑热胶锢,殆误投补药矣。乃叔少洪云∶侄素孱弱,医投熟地等药十余剂耳。孟英曰∶暑热证,必看邪到血分,始可议用生地,何初病即进熟地?岂仅知禀赋之虚,而未睹外来之疾耶?昔贤治暑,但申表散温补之戒,讵料今人于律外更犯滋腻之辜,而一误致此,略无悔悟,不啻如油入面,如漆投胶,将何法以挽回哉?越日果卒。夫小米舍人,仅此一脉,完姻未久,遽尔珠沉,殊为惨然。

潘红茶方伯之孙翼廷,馆于许双南家,酷热之时,啜冷石花(汤)一碗,遂至心下痞闷,四肢渐冷,上过肘膝,脉伏自汗。方某谓∶“阳虚阴暑”,脱陷在即,疏大剂姜、附、丁、桂以回阳。(而)双南在苏,其三郎李书,骇难主药,邀族人许芷卿诊而决之。芷卿云∶此药断不可投。第证极危急,须逆孟英商之。时已夜半,孟英往视,曰∶既受暑热,复为冷冻饮料冰伏胸中,大气不能转旋,是以肢冷脉伏,二便不行。速取六一散一两,以淡盐汤搅之,澄去滓,调下紫雪丹一钱。

翌日再诊∶脉见,胸舒,溺行,肢热,口干,舌绛,暑象毕呈,化而为疟。予多剂白虎汤而愈。丙午(岁),举于乡。

康康侯司马之夫人,久伤谋虑,心火外浮,面赤齿痛,因啖西瓜,遂脘闷不舒,喜得热按,泄泻不饥,自觉舌浓数寸,苔色灰腻。孟英与∶浓朴 滑石 葱白 薤白 枇杷叶 橘皮 薄荷 旋复 省头草,一剂霍然。

许少卿室,故医陈启东先生之从女也。夏初患感,何新之十进清解,病不略减,因邀诊于孟英。脉至弦洪豁大,右手为尤,大渴大汗,能食妄言,面赤足冷,彻夜不瞑。孟英曰∶证虽属温,而真阴素亏,久伤思虑,心阳外越,内风鸱张。幸遇明手,未投温散,尚可无恐。与∶龙(骨) 牡(蛎) 犀(角) (珍)珠龟板 鳖甲 贝母 竹沥 竹叶 辰砂 小麦 元(参) 丹参 生地 麦(冬),为大剂投之。外以烧铁淬醋,令吸其气;(牡)蛎粉扑止其汗;捣生附子贴涌泉穴。甫服一剂,所亲荐胡某往视,大斥王议为非,而主透疹之法。病家惑之,即煎胡药进焉!病者神气昏瞀,忽见世父启东扼其喉,使药不能下咽。且嘱云∶宜服王先生药。少卿闻之大骇,专服王药,渐以向愈。而阴不易复,频灌甘柔滋镇,月余始能起榻。

季夏,汛行。惟情志不怡,易生惊恐。与∶麦(冬) 参(须) 熟地 石英 茯神 龙眼 甘(草) (小)麦 大枣 三甲等药,善其后。

秋杪,归宁,微吸客邪,寒热如疟。孟英投以清解,已得向安。胡某闻之,复于所亲处云∶此证实由夏间治法不善,以致邪气留恋,再服清凉,必死无疑。汤某复从而和之。许氏即招汤某延医,谓其阳气伤残,沉寒久伏,以理中汤加威灵仙、桂枝、半夏、浓朴、姜、枣等药。病者颇疑药太燥烈,汤复膏吞拭舌,说得天花乱坠,病家惑之,初服胃气倍加,继而痰嗽不饥,黄苔满布,肌消汛断,内热汗多,心悸不眠,卧榻不起。病者坚却其药,然已进二十剂矣。再邀何新之商之,亦难措手。仍嘱其求诊于孟英,按脉弦细软数,篡(窜)患悬痈,纵有神丹,不可救药矣。

何缙阶令正,素患肝厥,仲夏患感,沈樾亭按温证法治之,内风不致陡动,而大便泄泻,脉细而弦,渴饮痰多,不饥不寐。因邀孟英商之,投∶白头翁汤加三甲、石斛、茯苓、竹茹而安。随以峻补善后而痊。

胡孟绅乃弟季权,患黑 ,苔秽,脉浑,气粗,面垢。孟英即以凉膈散投之,大解得行,脘亦不闷,皆透绽,脉显滑数而洪,遂与大剂凉润清肃之药,直俟其旬日外,大解不泻,药始缓授。复又沉卧不醒,人皆疑之。孟英曰∶痰热尚炽也,仍授大剂数帖,果频吐胶痰累日,而眠食渐安。

是役也,当两病披猖之际,举家皇皇,他医或以前证为神不守舍,议投温补。后证则以为必败。闻者无不危之。赖季权之夫人,独具卓识,任贤不二,孟英始无掣肘之虑,而咸得收功也。[1]

参考来源

  1. 暑温,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