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暗绿柳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暗绿柳莺

中文学名: 暗绿柳莺
拉丁学名: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别 称:柳串儿、绿豆雀、穿树铃儿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雀形目
科:莺科
亚 科:莺亚科
属:柳莺属
种: 暗绿柳莺
亚 种: 4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Sundevall, 1837
英文名称: Greenish Warbler
英文名称: Greenish Willow Warbler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暗绿柳莺[1](学名: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英文名:Greenish Warbler)是属于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外形特征

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概呈橄榄绿色,头顶较暗和较褐;眉纹黄白色长而较明显;自鼻孔穿过眼,向后延伸至枕部的贯眼纹暗褐色;颊和耳上覆羽暗褐色和黄色相混杂;腰较淡,两翅内侧覆羽橄榄绿色,与背相似,外侧覆羽暗褐色,各羽外翈羽缘黄绿色;大覆羽和小覆羽先端淡黄色或淡黄白色,形成一道明显的翅上翼斑,有的中覆羽亦具窄的淡黄白色尖端,形成不甚明显的另一道翅斑。第一枚初级飞羽较初级覆羽长,第二枚初级飞羽的长度较第八枚短,偶尔等于第八枚。下体白色或灰白色沾黄,尤以两胁和尾下覆羽沾黄更为显著。

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淡黄色;跗跖和趾淡褐色或近黑色。

新疆亚种上体概呈带灰褐色的橄榄绿色;眉纹淡黄色;自眼先起有一条淡黑褐色穿过眼睛直达枕部的贯眼纹;飞羽褐色,外侧几枚飞羽外翈具淡黄色狭缘,内侧飞羽羽缘转为黄绿色;大覆羽先端稍呈淡黄色,形成一道极不明显的翅上翼斑;尾羽亦褐,羽缘黄绿色。下体呈沾黄的白色。新疆亚种显然较指名亚种和青藏亚种的上体体色要淡得多,且富于灰色。翼式亦有不同,新疆亚种的第2枚初级飞羽的长度大于七八枚;指名亚种则短于第9枚;青藏亚种为八九枚。

青藏亚种上体橄榄绿,头顶较暗;眉纹黄白色;眼和贯眼纹暗橄榄色;翅和尾羽黑褐色,外翈边缘黄绿色;大覆羽和中覆羽先端淡黄,形成两道翅上翼斑。下体白而沾黄,尤以两胁和尾下覆羽为著。该亚种与指名亚种形态近似,但指名亚种上体较暗,呈暗橄榄绿色,下体、胸和胁更沾灰而与本亚种的上体较鲜绿,下体多沾黄色有别。

近种区分

暗绿柳莺与叽咋柳莺的区别:暗绿柳莺翼斑粗显过眼纹较宽

暗绿柳莺与乌嘴柳莺极北柳莺的区别:暗绿柳莺体小嘴细,头较小,初级飞羽较短。而极北柳莺及双斑绿柳莺通常有第二道翼斑。

栖身环境

暗绿柳莺栖息于海拔500-4400米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也见于林缘疏林、灌丛,尤其是在河谷和溪流沿岸的森林较为常见。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高山和高原杉木林、杉木和桦树混交林中,甚至在珠穆朗玛峰的林线上缘地带,海拔高达4400米处。迁徙或冬季下降到低山、沟谷森林地带,甚至果园、居民点的小林中。

生活习性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也成小群或混群活动和觅食。性活跃,行动轻捷,整天不停息地在树枝间跳来跳去飞进飞出,在树枝间捕食飞行昆虫,通常多在树冠层,有时亦到低树上或灌丛中觅食。

暗绿柳莺在阔叶林中遇见最多,针阔叶混交林次之,低山农田为中等,针叶林数量最少,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取决于食物丰盛程度,由于针叶林树种比较单纯,食物来源单一,而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树种繁杂,林木生长旺盛,林下灌木丛生,适应营巢繁殖,且有充足的食物来源。低山农田林木生长稀疏,人为活动频繁,人工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替代了自然植被,同时,天敌较多,如蛇、鼠、猛禽,虽然有一定的食物来源,但不利于营巢繁殖。所以,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遇见的只数高于河谷农田和针叶林。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有鞘翅目的蟓甲、金龟甲、鳞翅目毛虫和膜翅目蚂蚁等。育雏期间,亲鸟所喂食物皆为昆虫,包括有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鞘翅目昆虫和幼虫,如蝽象、叶跳蝉、金龟甲、叶甲、蝇类、蚊类。

叫声:为响而尖的“tiss-yip”音,似白鹡鸰,也作“pseeeoo”叫声。鸣声似山雀,由叫声导出欢快的短句,并以快速的嘟声收尾[2]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北部及喜马拉雅山脉;越冬至印度、海南岛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的季候鸟。亚种viridianus繁殖于中国西北,越冬至印度;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中部至云南西北部,越冬在西藏东南部及云南南部;obscuratus繁殖于青海、西藏东部及南部,越冬于云南[3]

生长繁殖

繁殖期4-6月,暗绿柳莺为单配型。最早从4月下旬开始成对活动,表现为雌雄鸟相互追逐,并发出“zu-zu-zu…”的求偶叫声。雄鸟常活动在树冠枝桠上或灌木的中、上部,独自高声鸣叫。当发现雌鸟时,便抬头观望,确定目标后即飞奔而去。在雄鸟接近雌鸟约1-2m时,抬头翘尾,不断地抖动着两翼,向雌鸟靠拢。交配多发现于早晨6:30-10:20,偶见于下午。交配多在离地面3-4m高的树枝上,有时也在比较稀疏灌木上。

暗绿柳莺于4月底5月初开始营巢,雌雄鸟共同营巢,巢材多从附近(25-150m)取得。巢主要营造于地上或河岸于山边陡岩上,亦有在灌丛和小树上的。巢呈球形,出入口在巢的阴面一侧,并且巢口用羊胡子草遮挡,似门帘,用来隐蔽。巢主要由枯草茎、草叶、树叶、苔藓、地衣等构成,外层粗糙,内壁精细,厚度为21-37mm。内铺垫以细草茎和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114mm×168mm、内径57mm×60mm、巢深76mm、巢高105mm。巢重17g。营造一个巢需时7天左右。

暗绿柳莺筑完巢后,一般隔1-3天开始产卵,但也有不间隔者。产卵多在早晨8:40-10:30,雌鸟产卵时,雄鸟在巢的附近活动取食,并看守窝巢,在周围的树枝上跳来跳去和鸣叫。 每窝产4-5枚卵,卵呈白色或灰白色,缀以栗红色斑点,尤以钝端密集。卵(3枚)平均重1.5(1.3-1.7)g,大小为14.36(14.2-14.5)mm×12.4(12.3-12.5)mm。开始产的卵较重较大,最后产的卵相对地较小较轻。

最后1枚卵产下后,当日便进行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3天左右。

孵化期间,雌鸟昼夜多卧伏在巢内,除外出觅食,很少离巢,虽然有时因人的活动突然受惊飞出巢外,但也不远飞,在巢的附近的树枝上发出“zhuir-zhuir-zhuir…”的警戒声,并招来雄鸟,直至没有危险时,才回巢继续孵卵。在晴天雌鸟坐巢的时间短于阴天和雨天,这主要与气温变化有关,气温高,坐巢时间短,气温低,坐巢时间长,这有利于卵的孵化,且提高孵化率。暗绿柳莺孵卵后期护巢的性能显然高于前期。

刚出壳的雏鸟枕部和额部长有棕褐色胎毛,长3-4mm,全身裸露,1-2天内仍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361303562需雌鸟抱雏取暖,此时,靠雄鸟衔食育雏,雌鸟在雄鸟育雏时,飞离巢觅食,有时,偶尔衔食喂雏。从第3天起,雌雄共同育雏。亲鸟育雏期间,所喂食物皆为昆虫,包括有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鞘翅目昆虫和幼虫,如蝽象、叶跳蝉、金龟甲、叶甲、蝇类、蚊类。

育雏期12天左右,然后在亲鸟的带领下顺序陆续离巢,离巢由近而远,逐渐远离巢位,不再回巢。离巢幼鸟,尚不能独立生活,仍需亲鸟喂食5-8天后,方能自行采食。亲鸟在巢内、巢外喂雏17-20天[4]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与年代 分布
1 暗绿柳莺喜马拉雅山亚种 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ludlowi Whistler, 1931 --
2 暗绿柳莺青藏亚种 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obscuratus Stresemann, 1929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
3 暗绿柳莺指名亚种 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trochiloides Sundevall, 1837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陕西、四川、云南、西藏、贵州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4 暗绿柳莺新疆亚种 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viridanus Blyth, 1843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5]。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1. 暗绿柳莺(附图),鸟纲行者物语网,2015-1-22
  2. 暗绿柳莺叫声,鸟类_百问中文,2017-06-18
  3. 暗绿柳莺地理分布,鸟类_百问中文,2017-06-18
  4. 暗绿柳莺叫声,爱忘了丶EM54,2016-06-03
  5.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